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铁与公交车换乘作为地铁站域集散行人的重要交通行为,在该换乘路径上存在着换乘距离模糊、相关功能业态布局杂乱、安全性与便捷性不佳等问题.从单一评价指标切入的既有研究难以提供全面性的解决方案,致使对地铁站域空间和公交换乘行为的系统性评价和精细化研究迫在眉睫.文章以地铁站域公交换乘的空间与行为角度出发,提出技术方面、行为方面、评价体系和路径优化的研究问题,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换乘空间与行为进行分析,并总结换乘优化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期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区地铁站点会导致大量商业空间的集聚;同时,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巨大的人流发生源,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行人分布、商业空间布局、业态与空间的使用。以上海徐家汇与五角场两个城市副中心地铁站域为调查对象,对其步行路径人流分布、商业空间使用人流量等方面开展调查,以数据分析及可视化为手段,尝试量化区域内的商业空间业态组成和分布情况,记录商业空间的使用绩效并分析相关影响因子,对影响地铁商圈商业空间使用的步行路径布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步行活动是衔接城市地铁交通系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步行空间则是步行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了青岛市滨海区域的青岛站、五四广场站和太平角公园站3个不同等级的地铁站域的步行空间,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通过全局整合度、选择度及可理解度3个指标量化分析滨海地铁站域步行空间形态特征,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量化分析尝试提出步行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地铁及城市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陆伟  徐伟星  吴亮 《室内设计》2020,(5):100-108
地铁线路联系着城市内部的各大商 业区,促进商业服务设施向站点附近聚集。 而站点与步行行为紧密相连,提高站域可步 行性对地铁使用者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品质的 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商服型地铁站域 内设施功能复杂、人口流动频繁的特点,从 表征功能、内部结构与环境两个层面对站域 可步行性进行研究。在表征功能层面下,采 用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 的步行指数来进行评价;在内部结构与环境 层面下,则是将步行网络属性和行人感知评 价的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选取大连 市典型的商服型地铁站域内步行空间为研究 对象,通过结合两个层面的评价方法来探寻 对站域可步行性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并针 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香港地铁凭借"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球为数不多能够实现持续盈利的地铁线路,并通过溢价回收的方式盈利,从而支持地铁网络不断扩大发展。通过对香港42个采用"轨道+物业"开发模式的地铁站进行研究,对地铁站与其开发物业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物业功能组成进行探索,总结归纳出六种不同的结合类型,从中选取典型车站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站域开发模式与设计特点,探讨站点与物业不同的规划设计方式对于引导城市人流以及塑造周边城市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发现香港"轨道+物业"开发模式的车站设计有助于推动城市步行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为核心的靖宇街在经历了两期更新改造后依旧效果不佳,旧区活化陷入困境,亟需转换视角注入新鲜力量。以哈尔滨城市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及规划线网与靖宇街并行为契机,从轨道交通站域规划视角思考激活历史街区的新方法。研究以TOD理论为索引,立足于中国城市现状,从用地性质、步行系统、公共交通体系三方面进行微观基础功能、中观应用需求、宏观区域发展的地铁站域效能分析。结果表明,靖宇五道街和清真寺站域存在用地类型、公交站点比例及位置分布不合理问题,而北马路站域步行环境闭塞、公交体系薄弱,靖宇公园站除用地类型单一外其他方面较为完善。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并总结了TOD模式的内在价值和潜在效能。目的是在提高轨道交通应用性与联动性的同时,为历史街区的再利用提供新视角,为营造便捷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构建紧凑高效的区域结构体系提出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 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 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 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 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 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合肥已建成的地铁站域及其周边空间,通过对典型地铁站域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地铁站域空间类型、功能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对合肥地铁一、二号线沿线站域分布类型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分析地铁站域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站域周边交通路网图的绘制,表现地铁站域周边的衔接关系。最终,根据以上研究总结合肥地铁站域周边地区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梁源  井丽丽 《城市建筑》2022,(9):150-153
青岛市目前拥有两条主要的运营的地铁线路,本文运用GIS分析地铁站缓冲区覆盖范围与人口分布密度之间的关系,找到宏观地铁规划中的不足。同时,将其与精细化的设计策略相联系,站内客流量与地铁站内供暖、通风和空调的能耗密切相关。通过对青岛市市南区五四广场地铁站的乘客活动和服务柜台进行现场调查及分析,运用Any Logic行人仿真软件输入数据进行模拟,分析人流密度在地铁站域内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地铁站的空间节约化设计策略,以期在节省能源的同时提高空间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11.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网络的建构对于城市空间效率和活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地铁枢纽站域集散与流转的拓扑模型,然后在宏观尺度上对路径网络的高效编织、节点体系的有机耦合两个主要建构原则进行了深入解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本文从地下主导、空中主导、多维主导三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导向的多元化分层建构策略,并从地面网络的优化、多维网络的链接两个方面探讨了步行网络与城市要素的关联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地铁作为城市绿色交通的支柱,其站域周遭的步行环境备受关注,如何通过友善步行环境的建立促进绿色交通的推行,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及站域可达性,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制定了研究目标,进而整理出所涉及的主要指标。再将多个空间形态指标绘制成一个评价空间活力的模型,并通过数据与实地调研验证,确定指标模型的显著性。最后通过实地调研聚焦在各出站口的行人情绪反应,识别情绪与城市活力之关系。研究发现,街道可达性、街道宽度与街道功能混合度,对其空间活力有显著影响,且能有效呼应部分地铁站出口行人的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3.
负离子技术对地铁站环境改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个典型空调运行季节对上海徐家汇地铁站环境使用负离子技术前后人流高峰期的污染物与人流量进行了监测,研究了负离子技术对地铁站台、站厅环境的改善效果.着重分析了负离子技术的特性,评价了其与人流量、气流分布相关的净化效应,探讨了负离子在地铁站台、站厅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浩锋 《华中建筑》2009,27(12):138-142
该文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通过实地观测汪口街道的步行人流密度,统计分析了村落空间形态的诸多变量与步行密度之间的系统关联、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村落的形态结构本身会多大程度地影响步行人流。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的步行运动模式主要受空间系统的整体组织关系特别是最短路径的选择因素的影响,而商业对人流的吸引作用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6.
薛求理  孙聪 《建筑学报》2020,(1):102-109
通过对香港东涌线5个地铁站及其站域空间组成、规模、空间形态、组织和运营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发展比率的概念以反映站域空间内的开发密度、有效性和效率,该比率为不同车站、城市和发展模式的比较提供了有用和直接的指标参考。此外,探讨了影响站域空间密度和多样性的设计因素,并通过突出密度问题来检验与其相关的设计和规划问题,以此补充现有的TOD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铁的高速建设为城市植入大量地铁站点,这些站点与周边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复杂系统——地铁站域。不同类型地铁站域在交通、土地利用、现存问题和规划目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科学的分类有助于地铁站域的规划引导。本文针对北京地铁站域面临的问题和规划要求,提出基于站域功能和开发条件的分类方法,将北京地铁站域分为居住型、办公型、商服型、枢纽型、混合型、待开发型六类,并提出分类指导、协同规划、区域协调原则,为地铁站域的规划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铁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可以带动站点辐射区域的发展,为其增加人群的聚集度,它的可达性对提高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成都春熙路地铁站站点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工具获取各条交通线路的站点等地理位置信息,通过相关搜索引擎搜索与整理相关信息,以GIS为主、AutoCAD工具为辅建立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相关数据库和“时间—距离”模型;在基于3类主要出行方式的条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可视化”呈现该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网络的可达性作用机制,提出“地铁—公交—自主”出行的合理分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地下步行网络设计规律提供建议,为其他站点地下步行网络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行人环境感知的角度评价人流密集城区街道步行环境,有利于优化行人步行体验、促进城市街道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广州市高校周边人流密集的5个临近地铁站的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EFA分析法和IPA分析法从行人步行环境感知视角评价其步行环境体验。结果表明,人流密集城区街道步行环境感知可分为车道及尺度因子、步道接触因子、底层建筑因子、道路分隔因子四个维度;行人对街道步行环境总体重视程度较高,体验评价一般,从环境服务角度来衡量,仍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过感知差异分析,提出优化道路过渡空间层级、步行空间体现人文关怀、提供多层次步行体验空间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大型高铁站交通集散系统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水平,改善车站地区交通环境,通过对既有车站地区广场式客流组织、条块状交通分区集散组织模式的总结和反思,基于"扁平化、均衡化"的思路,提出由"单点集散"向"地区多点疏解"组织的总体思路和实施途径,并围绕公交主导的集散体系构建、圈层多点式递进疏解组织、微循环系统路网组织和地区步行网络建设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