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志清 《丝绸》2003,(11):51-51
目前,世界各地推广应用的经纱预湿上浆装置,一般采用预湿和上浆相结合的方式,由输送装置、预湿槽和上浆槽组成;输送装置安装在经轴架与预湿槽之间,将经纱从经轴上引出,输送到预湿槽中。输送装置的驱动机构应具有单独调节经纱退绕张力和预湿张力的功能,使经纱能浸入到预湿槽热水中,便于吸水和降低其湿热伸长率。预湿槽大致有两种:一是独立式的双浸双压预湿槽;另一种是联合式的浸压预湿槽。实践表明,采用双浸双压的预湿方式效果最好。预湿槽一般安装在浆纱机经轴架与浆槽之间,经纱在进入浆槽前先在热水槽中进行浸和挤压,使热水充分浸透经纱,并…  相似文献   

2.
预湿上浆浆液含固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预湿上浆工艺中合理设置浆液含固率的方法.介绍了预湿上浆的作用和浆纱效果,分析了预湿纱线在浆槽中其上预湿水分与浆液的置换情况,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预湿上浆中浆液含固率的计算公式.指出预湿上浆应用的关键在于合理设定浆液含固率.并应通过有效的自动监控保证浆液含固率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预湿上浆     
鉴于上浆是织前准备的最重要工序,上浆决定着织机的生产效率和织物的质量,又是纺织工厂能耗最大的工序之一,介绍了预湿上浆的原理,并对设备和工艺进行讨论。预湿上浆是在浆纱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型上浆方式。它是在纱线进入浆槽前先经过高温预湿处理以提高浆纱质量,节约浆纱成本。  相似文献   

4.
预湿上浆在本色及色织品种上浆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使用WET SIZE上浆装置进行预湿上浆有节约能源、提高纱线强力和成品外观质量的优势。文中对其上浆工艺路线以及在上浆过程中出现的浆液粘度和浓度的变化、影响上浆稳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从浆料、预湿压轧力、预湿水槽水温、浆纱工艺参数的选择四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试验。采用高浓低粘浆料,本色品种选择较高的水温润洗棉蜡及杂质,色织品种选择常温清水洗去浮色,预湿压轧力应掌握先重后轻,可确保具有良好的浆膜和上浆效果。  相似文献   

5.
预湿回潮率直接影响浆槽中的浸浆过程,并且间接对最终的浆纱质量和织造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预湿回潮率有一个最佳的选用范围,通过对14.6 tex纯棉环锭纱进行吸浆和模拟上浆实验,确定了其最优范围为25%~35%,此时纱线可以达到较好的吸浆状态,并且浆纱质量指标达最佳;在KarlMayer预湿浆纱机上通过分析预湿压力和预湿回潮率的关系,认为预湿压力应控制在80~95 kN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6.
预湿上浆     
上浆是织前准备最重要的工序,决定着织机的生产效率和织物的质量,又是纺织工厂能耗最大的工序之一。预湿上浆是在浆纱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型上浆方式。它是在纱线进入浆槽前先经过高温预湿处理以提高浆纱质量,节约浆纱成本。  相似文献   

7.
预湿上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浆是织前准备最重要的工序,决定着织机的生产效率和织物的质量,又是纺织工厂能耗最大的工序之一。预湿上浆是在浆纱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型上浆方式。它是在纱线进入浆槽前先经过高温预湿处理以提高浆纱质量,节约浆纱成本。  相似文献   

8.
减少纱线毛羽新途径及贴伏浆纱毛羽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为探讨纱线毛羽的产生原因及减少毛羽的方法,分析了紧密纺纱技术、络筒工序、浆纱工序减少纱线毛羽的作用机理,重点研究了浆纱过程中浆料选配、预湿上浆工艺、高压上浆工艺、预热浆槽位置、湿浆纱行进路线、浆纱蠕变等因素对纱线毛羽的影响.指出:紧密纺纱技术及Perla-A毛羽减少器可以有效减少毛羽,浆纱工序贴伏毛羽的有效措施是合理选用浆料、采用预湿上浆、高压上浆以及改变湿浆纱行进路线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经纱上浆大都采用传统的方法,即经纱从经轴上退绕下来直接进入浆槽进行上浆,而对采用预湿上浆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通过预湿上浆工艺的实验,研究了其最佳工艺参数,并探讨了预湿上浆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预湿上浆是一种先进且适用的新型浆纱技术。  相似文献   

10.
预湿上浆工艺在纯棉中粗号纱上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粗号纱采用预湿上浆工艺进行浆纱实践.通过对比传统上浆和预湿上浆这两种不同上浆工艺的浆纱效果和织造效果,得知:采用预湿上浆工艺后,上浆率有所降低,浆料成本有所下降;织造时经纱断头率降低,织机效率得到提高.指出:采用预湿上浆工艺时,必须合理设定压辊压力,防止纱线带水率过大,造成轻浆现象;采用预湿上浆工艺可使纱芯内部含有水分,有利于提高纱线弹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织造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