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的聚集是以储集空间为基础的,对于川西坳陷的碎屑岩储层来说,油气聚集的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裂缝次之.孔隙空间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严格受沉积成岩作用的控制,而油气的聚集则取决于有利孔隙、裂隙发育的深度及部位.从川西坳陷洛带构造(J2s)所发现的气藏来看,皆具有三高一低即高致密度、高含水饱和度、高异常流体压力及低孔渗的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被分隔成孤立的、独具压力系统的"储集体".研究表明,有利的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展布,而差异成岩作用则控制着储层储集性能的优劣,也是形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储层在纵向上、横向上油气丰度的差异性.文中以洛带构造上沙溪庙组(J2s)为例,阐明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性,进一步查明该区有利的沉积成岩相带的展布,为预测油气的潜在分布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的复合构造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川西坳陷受多期构造事件影响,较普遍地存在同轴叠加型、横跨型和斜接型等复合构造。这些复合构造形成时间早,有利于天然气在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之前适时运移、聚集成藏。构造的复合有利于形成破裂构造。这些破裂构造一是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提高了气井产能;二是沟通了深层源岩与浅层储层,形成远源型气藏。川西坳陷大断裂是在多期次构造事件中复合形成的,造成了气藏的破坏。在远离大断裂面的区域,因储层非均质性,有可能残存有中、小型气藏。  相似文献   

3.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17  
系统分析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渤中坳陷发育4种类型的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有3期:①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形成NNE向、NE向、近EW向伸展断层;②东营组沉积时期叠加了NNE向右旋走滑伸展断层和NW—NWW向左旋走滑伸展断层;③明一段—第四系沉积时期,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NNE向断裂再次发生右旋走滑活动。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裂的斜坡带和中央凸起附近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
川西坳陷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川西坳陷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化历史,一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油气在空间的分布不够集中,这些特点决定了川西坳陷的勘探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川西坳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表明:虽然该区油气规模运移聚集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但圈闭的形成定型时期较晚,因此,具多源、多期成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决定了该领域立体成群的气藏分布格局。根据川西坳陷资源特点和着眼大目标、立足大发现的勘探方针,近中期勘探工作的重点是:主攻深层,扩大中深层,拓展外围浅层。  相似文献   

5.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迁移和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迁移和反转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构造的迁移与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指出正是由于频繁的构造迁移与反转导致该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生油岩的沉积厚度及成熟演化都受到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是潜山勘探选区重要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构造层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济阳坳陷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古生代挤 压变形阶段、中生代的断陷阶段和新生代的断裂拉张构造运动三个演化阶段。在构造期次和构造层的划分上,综 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地震及不整合面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把构造期次划为五个阶段,构造层分为五部分, 使济阳坳陷构造幕和构造层的划分更加精细,也更有利于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8.
川西坳陷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缘,夹于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位于坳陷中的邛西构造长轴方向与龙门山近于平行,为近南北向展布的潜伏构造。利用声发射法、岩石磁组构法、超显微构造分析等,结合区域构造变形历史,恢复了邛西构造的构造应力及其转变。结果表明,自中生代到新生代,邛西构造大致经历了4期应力场体系,中生代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别为NW—SE向和NE—SW向,而新生代最大古应力转变为EW向和现今的NW—SE向。进一步的分析揭示邛西构造所记录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变形和演化呈较好的耦合关系,自中生代到新生代邛西构造的应力场发生了多次转变,这种转变暗示中、新生代龙门山及邻区构造变形体制的差异。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晚三叠世挤压变形是邛西构造最大古应力呈NW—SE向的原因,而印支晚期龙门山构造带左旋走滑挤压应变和四川盆地的顺时针旋转则导致盆地局部区域最大古应力呈NE—SW向,即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中生代受控于左旋走滑挤压应变体系;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发的高原物质东流,在高原东缘表现为龙门山及邻区发生近东西向收缩变形,在邛西构造表现为一组EW向最大古应力,而龙门山断裂后期的右旋走滑兼挤压作用再一次改造邛西构造的应力场呈现今的NW—SE向。可见,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及邻区的应变体制是大陆碰撞事件的响应,为左旋走滑挤压。鉴于以上特征,认为川西坳陷乃至四川盆地是在龙门山构造带中、新生代走滑和逆冲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走滑挤压盆地。  相似文献   

9.
历经二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证实,在川西坳陷已经发现的油气田10个,含气构造12个,气田储层其中属常规物性常压储层12上,9个为非常规物性超压储层,含气构造也如此。川西坳陷碎屑岩超压层均以产天然气为主,储层为低孔渗性,根据区内物性差异及压力征,可将该区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常规物性常压储层,非常规物性低超压储层,非常物性超压储层,非常规物性高超压储层,这四类储层中储量最大者侏罗系“多源气藏”非常规物性中超压储层带,其次为上三叠统须家组“原生气藏”非常规物性低超压储层带,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系数<1.07或>2左右时油气产储量明显下降,据此可从中优选纵横向有利勘探层带。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对潜山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是潜山勘探选区重要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川西坳陷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其中上侏罗统蓬莱镇组见较多Na2SO4型地层水,结合地层水离子参数,总体上地层水封闭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在垂向和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纵向上,侏罗系地层水总体表现出断层越流淡化地层水的特征;平面上,地层水矿化度、主要离子浓度受构造位置以及断裂系统控制。构造位置较高或邻近烃源断层的地区,侏罗系地层水受大气水下渗淡化作用和须家河组五段湖相泥岩黏土矿物脱水淡化作用影响。与中国大部分油气田不同,川西坳陷侏罗系次生气藏主要分布在矿化度小于30 g/L,HCO3-浓度大于300 mg/L的区域。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黏土矿物转化析出的大量低矿化度层间水与有机质热演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的烃类和CO2气体,在断层沟通下上涌进入侏罗系储层,导致低矿化度、高HCO3-浓度地层水的分布范围与气藏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断层欠发育地区,地层垂向连通性差,侏罗系次生气藏难以形成,地层水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和较低的HCO3-浓度。  相似文献   

12.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的金马—鸭子河构造提交探明储量千亿立方米,新场、马井地区同样也获得了工业气流并提交控制、预测储量,但区内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配置关系还不明确。通过对周缘露头、盆地内钻井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扫描电镜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并结合构造解释,明确了川西坳陷中段的局部构造最早形成于印支早期,对雷口坡组油气成藏起关键作用的构造演化时期为早—中侏罗世;通源断层或“接力式”断层输导系统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运移通道,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局部古构造高点以及储层、输导系统等关键成藏要素配置关系良好且后期构造形变破坏弱的地区为最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主要的致密砂岩气产气层段之一。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学特征、物性分析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分析须四段砂岩的致密化过程及致密因素,并结合油气成藏史,探究须四段储层的致密-成藏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造成须四段孔隙损失的主因是压实作用,但导致储层致密的关键因素是成岩系统处于半封闭-封闭状态下沉淀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使得须四段相对有利储层在中成岩A期的中、晚阶段砂岩孔隙度降至10 % 以下,对应地质历史时期为早白垩世。包裹体及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须四段具有两个成藏时期,其中处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晚期成藏为主成藏期。以储层孔隙度低于10 % 为标准,川西坳陷不同类型储层进入致密演化阶段时,须四段的主成藏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尚未结束,表明须四段储层是“先致密后成藏”型储层。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构造复杂多样,应力场多变。新三维地震及探井等资料的日渐丰富,为研究该凹陷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奠定了基础。文中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具有伸展—反转—再伸展—再反转的脉动式演化特征。这种脉动式构造演化,不仅控制了文昌B凹陷烃源岩、储盖层的发育,而且导致珠海组二段和珠江组二段不同性质的圈闭在纵向上叠加,有利于形成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因此,对于文昌B凹陷的勘探,应结合构造演化特点,既要注重特定演化阶段圈闭的特殊性,也要分析不同演化阶段叠合造成的复式成藏效应,进行多层系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是印支期以来龙门山挤压推覆所形成的前陆盆地,中段东坡地区包含合兴场—高庙子、丰谷、永太、中江—回龙和知新场—石泉场共计5个三维地震勘探区块,涉及3个构造区带。通过研究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并对研究区6口井2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于151~145 Ma进入生烃门限,130 Ma达到生烃高峰;研究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储层发生过3期与油气成藏有关的流体活动,分别发生在距今141~128 Ma(J3-K1),105~88 Ma(K1-K2),83~68 Ma(K2),成藏关键时刻主要在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130~68 Ma(K1-K2)。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区具有丰富油气显示,古油藏油源示踪与成藏破坏过程厘定对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构造解析明确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事件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著表现。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绵阳-长宁拉张槽形成后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表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海相油气的最佳烃源岩。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研究范畴,完成完整的天井山古隆起区烃源岩-古油藏油源示踪。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指示,古油藏的主要母源是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最终建立“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概念。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再次证实川西坳陷北段复杂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多期多样成藏过程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东营凹陷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运用断层玫瑰花图、平衡剖面法、断层封闭性分析法等技术手段,解析了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层主要形成于孔店组沉积时期,由于形成机制的分异性,不同走向断层活动期次具有较大差异。断层平面表现为梳状、平行式、雁列式组合型式,剖面发育阶梯状、"Y"字型、"屋脊"式组合类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和基底走滑断层形成的褶皱带经历"形成期—加剧期—定型期"3个阶段,被早期或同期断层切割,呈现多个断鼻"串珠状"分布的特点。该构造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运聚最有利指向区,轴部储层物性好于两翼,断层封闭与输导性能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键因素,断层长度、褶皱带宽度以及储层物性决定了油气平面分布范围,断层构造样式和褶皱带幅度共同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川西坳陷西缘中下三叠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部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了多个海相气藏或含气构造,是一个具备天然气勘探潜力的领域。但近20 多年来,由于勘探投入不够,海相碳酸盐岩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勘探程度仍然很低。文中在分别对川西坳陷西缘北、中、南3 段典型构造(气藏)剖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川西坳陷西缘中下三叠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滩相优质储层的发育是油气成藏的基础;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川西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川西坳陷广泛发育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天然气以低含非烃气为特征,不同气藏天然气干燥系数差别明显,组分运移分馏现象明显。天然气成因类型主要是煤成气,只有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气藏为油型气,并含有少量H2S气体。川西坳陷经历了多期成藏,但主要成藏期发生在燕山期,后经过喜马拉雅期的逆冲断裂作用,浅层储集层被改造,形成次生气藏。气藏分布明显受古隆起控制,并且在构造强活动带发育浅层次生气藏,隐伏断裂在次生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上组合,受储集条件控制,气藏形态主要呈透镜体。图6表1参19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关键构造变革期为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通过对盆地内多个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成藏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四川盆地碎屑岩油气藏总体上经历了3期成藏过程,即印支晚幕、燕山中—晚幕和喜马拉雅早幕,这与四川盆地整体经历的构造演化关键构造变革期一致。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北部气田的主要成藏时间早于南部,主要原因为川西地区构造活动的差异性;自西向东成藏时间具有逐渐变早的趋势,主要原因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川西前陆盆地紧邻龙门山冲断带,从龙门山往盆地中部形变依次变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