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由宽带基础设施运营商统一建设并运维光纤宽带接入网的模式,阐述了多个宽带业务运营商共享接入网的建设方案,分析了该模式在规划建设和运维方面的优缺点,提出了接入网未来网业分离的可能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业务运营背景下宽带接入网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全业务运营宽带通信业务带宽需求出发,研究当前移动运营商构建宽带接入网的技术选择,并深入研究其宽带接入网的主要发展策略和重点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河南电信公司省级宽带IP网络整体规划思路,内容涵盖网络结构、建设原则、规划方案、接入网规划、业务类型以及认证计费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全业务运营下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建设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抓手。宽带无线接入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关键环节正面临诸多技术、经济问题。WLAN和Femto是当前重要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以及系统、覆盖总体方案的设计,从频率规划和扰码规划、无线接入点选择、网络性能测试等不同角度对WLAN和Femto网络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宽带无线接入网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给出简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建设一个以大容量光纤传输网络为主体,以宽带多业务交换网为核心,以多元化综合接入为基础,支持端到端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各类增值业务的城域综合业务接入网已成为接入网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城域综合业务接入网的业务需求,提出了城域综合业务接入网的主要结构和城域传输网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6.
接入网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宽带综合业务的接入功能。结合黑龙江省电信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介绍了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向光纤宽带接入网过渡的具体方案,并对农村接入网的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一个以大容量光纤传输网络为主体,以宽带多业务交换网为核心,以多元化综合接入为基础,支持端到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各类增值业务的城域综合业务接入网已成为接入网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城域综合业务接入网的业务需求,提出了城域综合业务接入网的主要结构和城域传输网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信市场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电信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用户,作为电信网重要组成部分的接入网将担负起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联通作为一家新兴的提供综合性业务的电信运营商,目前的传输网是在发展GSM移动通信网过程中建设起来的以光纤为主、无线为辅的传输网。随着中国联通业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以ATM/IP为基础的全国宽带综合业务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建设能适应多种业务网的传输网和综合接入网的问题已成为中国联通上上下下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关通对接入网建设的基本要求 由于目前电信接入网的业务主要以传统话音和窄带数据业务为主,但电信业务,特别是以互联网服务为主的数据业务正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因此中国联通接入网的建设应立足于既满足传统业务的要求,又要考虑到用户对宽带业务的潜在需求。 根据中国联通业务发展的要求,中国联通接入网将承载数据业务、图像业务和语音业务组成的固定和移动的多媒体业务,同时以数据业务带动语音业务的发展。因此,中国联通接入网应当具备移动、数据、图像及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井建成一个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接入网,以适应中国联通业务发展的需求。中国联通综合接入网的服务对象 中...  相似文献   

9.
接入网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高速数据业务和图像业务的迫切需求,传统电信网的概念和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宽带化和IP化成为新一代电信网的基本特征,在这一大的背景和环境下,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宽带化和IP化也将是未来接入网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向。 一、接入网技术 接入网技术分类比较繁杂,从接入业务的角度看,可简单地分为适用于窄带业务的接入网技术和适用于宽带业务的接入网技术。适用于窄带业务的接入网技术主要有:有源光网络DLC、无源光网络PON、固定无线接入WLL等,这些技术是根据不同的建设需要发展起来的,其中,DLC适用于用户比较密集的地区,PON适用于用户比较分散的地区,WLL适用于边远地区、不宜铺设光缆的地区、城市新居民区应急通话和小范围有移动要求的用户。窄带接入网技术比较成熟。 宽带接入网技术是随着宽带业务的需求逐渐发展成熟的。主要有基于双绞线传输的接入网技术、基于光传输的接入网技术、基于同轴电缆传输的接入网技术和基于无线传输的接入网技术。 数字用户线系统(xDSL)是一种挖掘已有双绞线资源提供宽带业务的有效接入网技术,主要有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系统(ADSL)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无分路器的ADSL(北美称为UA...  相似文献   

10.
张南 《通信世界》2004,(44):46-46
一、网络规划 根据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建设的规划和对系统功能的要求,综合考虑规划建网城市的用户及潜在用户的分布、地势和楼宇布局等相关条件,河北联通采用了5.8GHz频段Breeze ACCESS VL平台的建设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采用BreezeACCESS VL点对多点宽带无线接入网设备,通过在城市地区设定基站,每个基站采用3扇区方式全向覆盖10公里的区域,建立58GHz城域综合业务无线接入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通信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目前太原市光纤接网的应用,详细论述了建设太原市宽带综合业务接入网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有关宽带接入网的模型、要求,最后提出了建好太原市综合业务接入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接入网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宽带综合业务的接入功能。结合黑龙江省电信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介绍了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的前提下,向光纤宽带接入网过渡的具体方案,并对农村接入网的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发展网上教育,网上电视、网上图书馆、网上办公室等宽带业务的条件和可采取的措施,讨论了宽带城域网和接入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接入网概念的提出始于1994年ITU-T关于V5接口标准的制定。在传统通信网中,接入网部分建设的比重约为30%。40%。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发展,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爆炸性增长和其它宽带数据业务的发展,综合业务接入网的建设将成为今后网络建设的重点。据有关专家分析,作为最靠近用户的基础网络的接入网是反映各电信运营商网络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反映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现阶段,建设综合业务接入网应充分考虑如下几个问题。1宽带接入网的出发点 宽带接入网的引入是基于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特别是IP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国家宽带战略的逐步明确,业内对于建设高速宽带接入网的热情高涨,这是宽带接入相关行业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我们还需在大规模投资、规划和建设前,再一次了解当今接入网最新的发展趋势,并采用更为长远的眼光和缜密的思路来审视正在大规模进行的FTTH宽带网络建设项目. 虽然中国FTTH宽带接入网的大规模建设时间稍晚于部分发达国家,但这也给中国带来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并能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来调整中国的宽带接入网的规划,使之更加具有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通信业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业务种类早已由电话语音业务扩展到数据、传真、计算机、图像等业务,如何经济、高效地提供用户满意的接入网,已经成为通信业关注的焦点。 接入网是指用户网络接口与业务节点之间实现传送承载功能的网络实体。随着接入网传送全业务的需要和光纤通信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发展,用光纤构成接入网来实现传送承载功能已成为接入网的发展方向,光纤宽带接入网将以其独特的优点,在全业务宽带通信接入网中发挥主要作用。 一、光纤接入网的拓朴结构 电信网络最基本的拓朴结构有线形、星形和环…  相似文献   

17.
随着通信网络结构的演进,“宽带中国”战略达成普遍共识。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宽带网络升级建设正紧锣密鼓地展开。基于宽带业务竞争正向接入网业务发展,本论文针对于通信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以及宽带网络建设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通信网络中,接入网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为用户提供业务的关键作用。目前有线接入网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如新型语音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如何满足未来高速融合的宽带接入服务等。因而,有线接入网的宽带化、光纤化将成为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着重研究有线通信接入网的发展,及光纤接入网新技术,并从光纤接入网与传统铜缆线接入网的建设成本和业务提供能力上进行对比,发现光纤接入网的优势与发展必然趋势,对未来的有线通信网络业务的发展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业内人士认为接入网技术发展方向如下:(1)光纤接入网(含光接入网技术)有线接入网在接入网中处于主体地位.全光接入网技术,即光纤到桌面、光纤到家,随着用户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将得到不断的发展。(2)综合接入网技术 综合接入网设备同时具备POTS、ISDN、DDN、IP等业务的接入功能,既能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又方便网络的统一维护。以后的综合接入网设备将能同时提供各类宽带和窄带业务的接入。(3)接入网宽带化 也是接入网发展的关键、以ATM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APON)可以通过利用ATM的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宽带用户分类和业务预测.结合宽带接入技术和城市发展现状探讨宽带光纤接入网规划及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