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特林发动机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废气的排放量少,燃料来源广等优点。将其运用于微型热电联产系统中,能够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缓解当今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文章介绍了斯特林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以及它在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叙述了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热电联产系统的原理及其在国内外的研发进展。展望了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热电联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王长友  韩艳丽  王子良  解东来 《应用化工》2012,41(6):1072-1075,1079
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微型天然气热电联产系统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这种系统将千瓦级天然气制氢、燃料电池发电及余热利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将天然气的一部分高品质的化学能通过氢气这个中间介质转化为电能,其余的低品位的能量用于采暖及生活热水供应,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可用能利用程度,实现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温度对口、梯级利用"。介绍了微型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的技术路线,并对国内外微型制氢技术的研发及热电联产系统的产业化状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微型热电联产的技术路线,简述了基于斯特林发动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家庭用微型热电联产系统的特点及测试情况,比较了其优缺点,概述了其商业化示范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岩学  阮应君  刘青荣 《化工学报》2015,66(Z2):364-370
微型热电联产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主要针对微型热电联产系统,通过设定参照对象建立热力学模型分析用能效果,并在微型热电联产机组匹配用户负荷条件下分析用户热电比及电网购电比例对联产系统节能潜力的影响。同时结合实测某办公楼供热季度的热电负荷特征确定微型热电联产系统方案,计算发现供热季联供方式日均节能率可达22.76%~23.16%,联供系统中原动机的效率可达48.06%。  相似文献   

5.
介绍热功联产和功热电联产节能技术的适用范围,在化工行业的应用情况,并以实例说明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6.
徐翔  王远超  张博 《化工学报》2014,65(3):1025-1032
热电联产面临着两个严重问题:供热面积与质量的增加导致供热不足;电厂凝汽器循环冷却水存在大量低品质热量浪费。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喷射式热泵强化集中供热的新型EDH-CHP系统。该系统从循环冷却水中回收余热,并将余热应用于集中供热;另外通过增大供热一次网的供回水温差提高原一次网的供热能力。与原系统相比,新型系统在热力首站和热力站分别增加一台喷射式热泵(HP1、HP2)。分别对两台喷射式热泵进行热力学分析及性能实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HP1和HP2均能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HP1的COP可达1.4~1.9,HP2可降低一次网回水至35℃。经典案例分析表明:新型系统可增加50%供热能力或减少6%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7.
热电联产面临着两个严重问题:供热面积与质量的增加导致供热不足;电厂凝汽器循环冷却水存在大量低品质热量浪费。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喷射式热泵强化集中供热的新型EDH-CHP系统。该系统从循环冷却水中回收余热,并将余热应用于集中供热;另外通过增大供热一次网的供回水温差提高原一次网的供热能力。与原系统相比,新型系统在热力首站和热力站分别增加一台喷射式热泵(HP1、HP2)。分别对两台喷射式热泵进行热力学分析及性能实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HP1和HP2均能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HP1的COP可达1.4~1.9,HP2可降低一次网回水至35℃。经典案例分析表明:新型系统可增加50%供热能力或减少6%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3):585-590
分别考察了广州典型家庭在使用4种不同技术的微型热电联产产品(Ene-Farm、Ene-Farm Type S、Ecowill、Whisper Gen)时的运行成本与碳减排效果,并分析电价、气价变化对运行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Ene-Farm的运行成本最低,经济节约指数达14.8%,Ene-Farm Type S的碳减排效果最好,二氧化碳减排指数达37.3%。灵敏度分析表明,微型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成本随着电价的升高、气价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16,(3):585-590
分别考察了广州典型家庭在使用4种不同技术的微型热电联产产品(Ene-Farm、Ene-Farm Type S、Ecowill、Whisper Gen)时的运行成本与碳减排效果,并分析电价、气价变化对运行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Ene-Farm的运行成本最低,经济节约指数达14.8%,Ene-Farm Type S的碳减排效果最好,二氧化碳减排指数达37.3%。灵敏度分析表明,微型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成本随着电价的升高、气价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郑巍巍  陈亮 《大氮肥》2014,(3):201-204
介绍热电联产机组调节系统改造方案,将原来的全液压调节系统改为DEH电液调节系统,将供油系统机头主油泵去掉,改为电机驱动的独立电泵.改造成绩显著,大大提高了机组的自动化水平和连运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张东  张瑞  张彬  安周建  雷彻 《化工进展》2022,41(3):1608-1621
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应用于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可有效提高系统效率,实现冷热电供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数学建模、运行策略、能源管理、多维评价、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现有研究,从能源禀赋、供需整合与多尺度建模、多能互补供能、系统评价体系、系统集成优化多方面指明未来该系统的研究可从多尺度建模、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完善系统评价体系以及系统优化与实时调控等方面进行,为得到更为全面高效稳定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将热电冷联产与热电联产加电制冷能耗分解成供热、供电、供冷煤耗差进行分析,建立以热电联产加电制冷为基准的煤耗差数学模型,探讨煤耗差随冷热负荷的变化情况,提出目前一般情况下热电冷联产的节能条件、判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热电联产的国内外情况在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化学工业、石油化工、造纸、食品等行业,不单是耗能的大户,而且还具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它不但消耗大量的低压蒸汽(3—8kg/cm~2,200℃左右),而且还消耗大量的电力,其单位产量之能耗量如表1。  相似文献   

14.
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热电厂的建设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集中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5.
张林 《中国氯碱》1997,(9):37-41
本文对能量平衡的含义,作用实施步骤进行了论述,并提供热电站运用模型实例。  相似文献   

16.
《大氮肥》2018,(5)
介绍热电联产汽轮发电机组结构特点与运行情况,针对汽轮机轴承振动大、波动大、顶缸等问题,通过原因分析,实施技术改造,取得良好效果,使得机组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际煤化工系统,开展煤气化化工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燃气透平耦合技术研究是加快IGFC工程化及商业化发展的新思路。选取山东能源集团旗下内蒙古荣信化工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生产甲醇系统,借助化工流程分析软件Aspen Plus开展煤气化化工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透平工艺流程构建,通过仿真计算研究运行参数对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与甲醇联产(IGFC-CMP)系统的影响,并对典型条件下系统化工品产出、电力和热力出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气化炉关键参数对各关键部件出力、效率及其他运行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生产装置联合燃料电池发电,使系统整体效率由57.71%提高至59.22%,说明新系统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优越性。水煤浆浓度由55%提升至60%时,对燃料电池功率和效率影响最大,对整体效率提升较小。燃料电池效率由42.46%提升至68.42%,功率由2.65 MW提升至4.22 MW,透平1功率由6.23 MW提升至6.56 MW。抽气占比由0提升至51.59%时,由于抽气量相对合成气总量不到2%,因此对甲醇产量影响较小,整体效率由59.20%提升至60.70%。通过抽取部分净化气实...  相似文献   

18.
根据各种类型的供热机组各自的经济条件对各种机组方案的经济效益做出正确而快速的判断,以确定其是否存在经济效益,是否处在其各自经济条件所规定的范围之内,以防止建了热电厂实现了热电联产方式,反而得不到经济效羲,甚至还多消耗燃料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占据主体地位,具有“富煤、少气、贫油”的特点,此种背景下,转化及传递煤炭资源时,需综合优化物质及能量的利用情况。集成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后,实现高效、低碳利用煤炭资源,且有利于将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有效解决,促进社会、环境及经济的和谐发展。能量梯级利用理论是集成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的基础,其可将物质转化及能量传递中多联产系统节能潜力的关键之处及基本规律真实的反映出来。基于此,在能量梯级利用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集成与优化煤基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轮胎工厂如何利用现有的蒸汽锅炉进行热电联产,以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和发电的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