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乡村型遗址作为研究对象,从遗址价值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出发,剖析基于景观视角下的乡村型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两大矛盾:遗址景观与乡村景观风貌的矛盾,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阐述在景观视角下,遗址景观与乡村的两种关系:独立与共生,解析乡村型遗址保护与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走出一条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避免千镇一面,丧失文化根基,实现在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保留小城镇的自身特色。针对小城镇镇区内存在的遗址叠压、占用建设用地的情况,探讨如何实现既满足遗址保护需求,又为镇区发展预留空间,并满足镇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宜居环境的需求,实现遗址保护与镇区发展的和谐延续。按照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本文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的瑷珲新城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具体阐述实现该目标的途径,包括调整划定保护区划、制定管理规定,以及与相关规划衔接等方法,并分析该案例与其余案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遗址与镇区叠压的小城镇镇区发展与遗址保护关系如何进行协调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3.
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长 江下游环太湖地区重要的大型考古遗址,分 布范围100多平方公里,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 地区杭州市余杭区,在遗址保护方面的压力 突出表现为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态势下土地 资源特别紧缺与经济发展特别急速的矛盾, 主要涉及城镇建设、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社 会居民调控4个方面。本文以良渚古城为例, 探讨了在高速城镇化背景下面临上述发展压 力与环境因素的大型考古遗址整体保护规划 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中后期,大都市区出现城市拥挤和蔓延现象,且随着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更向往自然的乡村美景,产生了对休闲、生态环境的诉求。乡村空间资源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多价值逐渐显现。在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当下,提出大都市区乡村空间保护的一种新的范式——乡村公园,通过对自然生态和乡村景观的保护协调城乡的空间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思路。这与德国区域公园战略背景相似。可见,乡村公园作为防止大都市区蔓延、提供城市休闲和保护乡村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东莞市沙田疍家水乡乡村公园的规划实践,总结乡村公园的深刻内涵,探索大都市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吴理民 《福建建筑》2022,(11):14-16+39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典型代表。对于分布于城郊或乡村的大遗址,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成为现阶段该研究的重要视角。文章以位于“楚纪南城”遗址西侧的松柏村二组为例,分析村庄的现状特征和问题,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通过对原有空间的重新梳理与利用,激活村庄文化脉络,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位于大遗址区村庄建设规划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金兰兰 《中国园林》2022,(S2):53-57
考古遗址公园的场地设计更加考验设计者揭露过去和重构未来的能力。以复写作为分析和设计手法,基于对遗址的时空认知探究遗址价值,通过将场地的历史层与当代层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剖析环壕单元与环壕聚落的特点,进而提炼遗址场地与遗址背景环境特征,从空间要素、文化场景、场所体验3个层面重塑遗址景观物质空间。基于复写理论的考古遗址公园设计方法的提出为大遗址保护背景下遗产保护与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进程中,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文章以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址为对象,系统分析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结合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方针,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对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具体的开发模式和策略,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红色文化景观遗址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设美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遗址周边地区的农村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农村建设应既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又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大窑村村庄规划项目为例,以文化为切入点,以慢生活为主线,试图从"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视角入手,基于遗址保护,对大窑村在产业定位、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力争实现文化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协同发展,探索历史文化传承与特色村庄建设的共赢道路。  相似文献   

9.
遗址保护对于当代城市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者矛盾也十分突出。阐述遗址多元价值内涵,建立多元价值分析框架,采用多案例综合分析方法,从城市发展的宏观层面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城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不同模式,探讨遗址的保护利用如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实现其多元价值。总结多元价值理念对于当代城市遗址保护的意义,并对遗址多元价值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和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统筹遗址保护与城市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遗址公园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然而,绝大部分遗址公园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重建设、轻运营、有空间、无内容"的尴尬局面。本文对以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遗址公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能继续停留在文保工程集合体的阶段,而必须立足遗产活化、融合新兴业态、向带动区域与民生发展的综合文化空间转型。相应的,下一阶段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也必须突破传统的空间规划层面,充分发掘遗址的文化内涵,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指导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同时,文章结合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项目实践,从遗产活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几大方面,对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理念、策略与方法进行全新的解读,并就文化资产模型、文化业态策划等不同于传统遗址公园规划的成果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和当地村镇发展出现了明显矛盾。作为中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一直以来汉长安城遗址都深陷"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双输尴尬局面。在此背景下,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的北徐寨为例,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北徐寨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对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之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景观整体性保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而在制定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应能够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骨架,进一步明确乡村景观的基本内涵与构成要素。由此,科学设置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框架。合理化规划核心景观区域与保护圈层,并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建设文化景观网络。注重完善乡村环境中的公共空间景观,形成更具有系统性与多元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模式,确保工作目标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3.
面对城市开发建设给历史遗产周边环境带来的威胁,本文以西安陵寝类大遗址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其资源特征及周边环境价值入手,探讨了其周边视觉景观保护与控制的策略,包括:整体性区域化保护思路的提出,背景环境控制,及眺望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4.
对遗址文化的凝、炼、升、识,是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通过对遗址本体的保护、遗址文化的提炼和剖析,从文化展示、延续、拓展等方面对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将遗址文化要素附于公园的实体景观空间,展示薛家岗文化、皖国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传统魅力,对承传与发扬遗址文化、保护与利用考古遗址,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古迹类的旅游景区因其重要的历史人文开发价值,成为保护和改造的重点,滨水景观的改造对于景区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以千年钧瓷发源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神垕镇历史老街肖河样板段景观改造设计为例,对滨水景观的设计手法及其水生态保护策略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对同类型的景观改造项目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遗址有利于文化传承。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遗址保护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遗址规划仍缺乏理论支撑。本文以山东省萧城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景观在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索其建立遗址公园的保护策略,为今后遗址保护提供借鉴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战争遗址纪念碑作为城市雕塑的一种,是创伤记忆的载体,聚焦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作为战争遗址纪念碑最基本的价值——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却未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诸多纪念碑沦为简单的"标志牌"。以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作为典例,对其从历史价值与景观价值结合的视角构建战争遗址纪念碑评价体系的雷达模型,基于雷达模型的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3个类别,并针对各类别的不同特性及现状问题,从空间标志性的增强、空间参与度的提高、空间融合度的加深等方面提出保护彰显建议,通过不同价值结合的视角对战争遗址纪念碑的价值彰显进行探索,以期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始终是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西安作为一座古城,保留着和曾经拥有过许多历史文化遗址,也经历过战乱和大规模城市建设,在遗址的保护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讲,客观上存在着使历史遗存消亡的力量,因此对历史文化遗址单纯地保护是困难的,往往也是不成功的。必须使其社会功能和城市发展尽可能相协调,寻找到使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存在下去的理由,使其景观要素从非稳态类型转化为稳态类型,成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原处于城乡接合部的遗址遗存快速进入新建城区,形成遗址密集区。如何处理好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课题。以西安汉唐园林遗址景观资源为例,通过分析具体遗址案例,提出了在城市化大环境背景下,城镇化过程中遗址景观的完整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为我国遗址密集区域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发展提出经验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陈稳亮  励娜 《规划师》2011,(1):62-66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地处城市近郊的大遗址区内的一些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保护产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针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长年来相互掣肘的窘况,遗址区内的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提出以遗址保护与历史展示为基本前提,以整村近地搬迁为技术路线,以遗址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协同为终极目标,通过土地功能置换与空间整合,在遗址保护与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