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GIS及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流域的水系、地形地貌、城镇斑块等进行叠加分析,归纳了3种基本城镇类型:川道型、塬面型和黄土阶地平原型,并且完成了泾河流域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研究,探明了川道城镇、塬面城镇与地形地貌、水系的内在联系和城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模型,确定了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并分析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针对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及生态空间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顺应未来的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需求,采用大分散、小聚集的基本模式,提出泾河流域城镇空间体系——"五区、九水系廊道、四板块"的主体结构,以解决泾河流域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为区域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城镇科学有序的发展,为在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下调整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全流域整体化解决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阳 《城市住宅》2016,(5):56-59
规划充分梳理辽河流域的历史演变与功能变化,借鉴著名河流城镇带建设经验,从辽河流域地区发展要素入手,通过对生态、土地、文化、产业、景观等要素的分析评价,发掘利用优势资源,明确沈阳市辽河流域空间发展模式、生态保护措施、城镇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策略和交通网络建设等内容,探索流域型城镇带的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区域交通体系对城镇空间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适应于江苏未来城镇空间规划、交通转型和节能减排发展需求,需要建立新的交通发展模式。本文以江苏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在分析现状交通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的交通布局框架,指导交通系统的构建和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区域城镇风景特征与自然基底、历史进程、产业、人文等密切相关,梳理传统城镇风景要素及其空间分布、组织特征,对当代语境下的地域性城镇风景体系重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川江流域城镇地处峡江地带,属典型的山地城镇,加之受悠久的演进历程和地域多元文化影响,其城镇风景极具历史及地方性特征。通过对方志、文集、诗歌等文字记载和相关图画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图文对照分析,梳理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数量、类型及位置分布;同时借助HGIS技术对城镇古代舆图、城图等进行地理信息的空间表达。归纳宏观视域下风景分布与山水构架的耦合关系,以及城镇及周边视域下城镇与风景互为补充和参照的融合关系。为构建多元的城镇风景要素、强化地方山水格局、促进城镇与风景协同发展等提供研究方法探究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地区优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通过选择水资源供给、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地提供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并应用RS、GIS等空间技术方法识别其相应关键空间,综合叠加形成多层次、连续完整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并构建"点、线、面"要素完善的区域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进而从城镇空间的区域格局、都市区结构、城镇建设三个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空间策略,以期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供有效指引。  相似文献   

6.
正规划背景与镇域现状规划背景郢城镇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北部,东临关沮镇,西北为纪南镇,属于城市近郊型城镇(图1)。按照"湖北省小城镇全域规划编制体系"的要求,为促进郢城镇城镇发展和转型升级,接轨区域发展,以城乡统筹的全域思维,配置各类要素,构筑全域空间框架,合理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充分协调整合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一体化配套,有序引导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润朋  马向明 《规划师》2009,25(8):49-53
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产业转移、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当前珠三角地区发展最为重要的特征.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应抓住珠三角区域转型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在总体规划中重点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城市服务业发展空间、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特色保持的关系,通过实施"精明增长"策略、产业的"平行推进"策略和"特色提升"策略,克服区域转型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城市特色同质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新型城镇化时代的重要内容。过去,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基础落后,在新时期小城镇空间发展面临新机遇。湖南省小城镇空间格局呈现等级规模格局明显、沿交通干线空间集聚性强、特色小城镇分布集中、生态空间格局分明四大特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应从优化区域小城镇规模等级空间格局、分层引导特色产业空间、双重目标导向生态空间等方面,对湖南省小城镇空间规划格局体系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前,广东省化州市正处于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存在着城镇体系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完善、创新条件不够、社会事业发展不完善、乡镇和城市建设分布不合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因此,制定以引导与控制为主要功能的空间管治规划是促进化州市产业合理聚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空间管治的内容根据化州市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市域空间管治的目标,本规划将化州市域用地模式分为城镇建设区、农村开敞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四大类型,其中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机构改革方案的落实,建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与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成为限制城镇无序扩张的重要政策工具。以铜川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为例,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视角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和策略,以期为西部地区及资源型城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提供借鉴。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特征,提出以下策略:(1)从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两大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生态、服务、交通、产业4大导向原则;(2)基于西部城市环境脆弱和资源型城市特点,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增长模拟,并对比在蔓延趋势下城镇建设用地增长模拟的差异及问题;(3)基于多规融合统筹全域空间的各种控制线,并针对资源型城市独立工矿区的开发边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郑璐  姜超 《华中建筑》2023,(9):101-104
要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水乡城镇特色与城市化发生碰撞,对生态和景观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城市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乡印象消逝等诸多问题。在“城市双修”理念引导下,该文以江浙地区典型的平原水网城镇——南浔中心城区的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将水系作为中心启动点,从水绿系统生态修复、滨水公共空间修补、文脉与特色风貌修补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并总结水网城镇滨水空间体系构建的工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绿道是功能集成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廊道.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区域绿道规划是涉及城乡资源要素最多的专项规划,是引领城乡资源组织框架从"以交通骨架"向"以生态骨架"转变的有力工具,是引领空间治理模式变革、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国土空间治理的视角,梳理了区域绿道规划思想的演变历程,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七河绿带为例,针对绿道沿线资源要素均质、资源配置失宜、开发运营困难等问题,创新规划引领思路,通过对接国土空间"一张图",建立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构建绿道选线技术平台;利用评价结果开展空间治理,重塑经济地理;转变领导工作方式,融合设计、开发、运营,引导片区开发,以期探索新时期区域绿道规划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经济"这一全新的发展背景,探讨城镇带空间规划策略。总结"新经济"发展推动下城镇带空间的一般特征,认为呈现出多元化的产业空间载体、弹性化的城镇产业布局、生态化的基质空间支撑和网络化的区域交通组织特征。以此为导向,结合宁宣黄城镇带既有的发展基础和空间组织问题,提出网络布局和差异整合的总体思路,并提出5条具体路径:整合现有产业基础,打造类型多样、弹性布局的"新经济"载体;建设特色小镇体系,提升生态空间的"新经济"开发效益;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保障区域发展的生态基底;联接各类"新经济"载体,构建复合的区域交通网络;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推动"新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率先提出并在全国推广的城镇重大发展战略,是实现城镇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特色小镇特征与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特色小镇发展策略,提出了以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规划路径,并以厦门新圩镇产业提升实践为例,通过分析产业优势,制定产业培育策略,从城乡统筹规划的角度提出了特色产业主导下新圩镇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而通过产业区块划分、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旅游规划等3方面引导镇区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15.
陈进 《规划师》2015,(1):159-163
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研究以新疆巴楚县为例,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探讨城镇体系发展机制与规划对策。研究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体系发展机制表现出以下特点:聚居点分布高度依赖资源要素,地域文化制约城镇化发展,城乡分布呈低水平均衡发展,城镇间联系呈垂直单一的层级联系。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侧重于强化资源约束分析和发展动力研究,空间上采取"小集中、大分散"的组织方式推动"就近城镇化",在公共服务上强调"城乡生活圈"的构建,结合援助资金安排,制定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5,(Z1)
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研究以新疆巴楚县为例,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探讨城镇体系发展机制与规划对策。研究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体系发展机制表现出以下特点:聚居点分布高度依赖资源要素,地域文化制约城镇化发展,城乡分布呈低水平均衡发展,城镇间联系呈垂直单一的层级联系。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侧重于强化资源约束分析和发展动力研究,空间上采取"小集中、大分散"的组织方式推动"就近城镇化",在公共服务上强调"城乡生活圈"的构建,结合援助资金安排,制定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7.
李宁  田川  程小文  李刚  莫罹  林永新 《规划师》2022,(11):28-34
生态系统保护提升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首要举措。随着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工作上升为系统工程,流域单位规划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完整性、系统性的重要抓手。文章结合南昌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基于流域分区探讨生态空间系统分析、系统管控、系统治理的实践路径,力图实现流域的分级管控及系统构建,以及坑塘、湖汊等特色生态要素的保护提升,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功能空间识别、分类保护及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逻辑和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尤其是经济要素不断集中的发达地区,一方面肩负着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本文以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了生产要素集聚和资源环境压力空间错位下,以非均衡发展和主体功能发展为发展思路的"紧凑城市、开敞区域"城镇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9.
流域以水资源为核心特征,是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战略空间。然而城镇建设冲击与气候变化使域内城镇空间发展受制于多维水约束。面对流域空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传统规划常无措受困、效力式微,亟待厘清相应的弹性规划范式。基于系统学视角下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对其进行解构,阐述边界、关系与状态等3类水约束。借鉴物理弹性概念,尝试从弹性体的形变、应力与运动等3方面构建面向流域城镇空间发展、应对多维水约束的“阈值扩容—方程分段—期望调和”弹性规划概念框架,为流域城镇空间适水优化提供弹性视角。在此基础上,结合预留性、嵌套性、包容性与稳健性,初步探讨应对多维水约束的流域城镇空间弹性规划响应模式,包括规模多样定域、布局多层重组、结构多维优化与时序多向权衡,以期为生态文明下的流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与弹性规划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知识创新带来了偏远型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生产要素移动、产业发展集聚的新趋势。本文基于"萨伊定律"的产品供给理论,从互联经济下偏远林区城镇产业用地空间的供给需求出发,考虑到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长白山林加产业园区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林加产业园区在互联经济区位的产业选择、产业空间的供给模式、生态循环的绿色经济链条的建设等。文中建议加强依托知识创新引领的创业平台建设,并考虑到城镇劳动力就业与稳定过渡发展的柔性转型策略,最后,结合城镇资源特色提出"双向"旅游服务功能驱动城镇发展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