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山区架空输电线路翻越山坡时,线路的平均高度和保护角均发生变化的情况,对山坡倾角与线路平均高度、山坡倾角与保护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山区爬坡线路绕击率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唐震 《山西电力》2010,(3):5-7,37
根据电力行业标准以及改进电气几何模型算法,对山西北部电网一起因雷击引起的220kV输电线路跳闸故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是一起典型的大电流绕击跳闸故障。并根据计算结果对两种算法进行了比较,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并用改进电气几何模型算法对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3.
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三维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分析输电线路不同位置的雷击概率、绕击跳闸率数值分布特性,避免电气几何模型法中由各个截面雷击概率的不等效替换产生的不可控误差,利用输电线路悬链线方程,将传统计算方法中的雷击暴露宽度沿着输电线路每个档距拓展为三维暴露空间,提出了输电线路绕击特性和暴露空间内任意截面暴露宽度的三维分析计算方法,推导了任意截面雷击概率及绕击跳闸率的三维计算公式,并修正了总跳闸率计算公式。以500kV双避雷线输电线路为例,计算得到了输电线路档距内雷击暴露宽度的三维分布,以及雷击概率、绕击跳闸率的二维分布,结果显示同一档距内绕击跳闸率最大值是最小值的9.02倍,最大值是按原绕击跳闸率公式计算总跳闸率的2.54倍。该方法表明输电线路不同截面雷击概率差别很大,线路总绕击跳闸率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输电线路任意截面的实际雷击情况。  相似文献   

4.
500 kV高杆塔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500 kV高杆塔输电线路的绕击耐雷性能,采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算法,通过暴露弧地面投影计算了线路的绕击跳闸率.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击距公式和击距系数公式在计算高杆塔绕击耐雷水平时的适用性,选出了较为合适的公式.实例分析时,通过ATP仿真计算得到了各杆塔的绕击耐雷水平,然后分别计算了杆塔高度,地面倾角,避雷线保护角对线路绕击跳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绕击跳闸率随着杆塔高度,地面倾角,保护角的增大而增大.适当降低杆塔高度,采用负保护角是提高绕击耐雷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山区输电线路电气几何模型计算绕击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勇  戴玉松  许安 《四川电力技术》2005,28(4):26-28,51
雷击输电线路的EGM理论,是基于垂直向下落雷假设。分析了高山地区500kv线路因地形复杂,同样基于均匀落雷假设,由于雷电先导移动方向不同,导致山区线路雷电绕击率升高、跳闸率增大,上述分析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分析并计算了因雷电流的幅值和雷电先导入射角,以及地面倾角变化对绕击率的影响。算例表明了绕击率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影响山区输电线路绕击率的不同因素,可为线路设计和运行部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计算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宏 《西北电力技术》2004,32(3):84-85,88
介绍了用等击距原理计算线路绕击跳闸率的方法,对影响线路绕击跳闸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计算、评估超高压输电线路防雷电绕击性能,基于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对超高压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进行了相关计算.应用自编程序对锦屏一级电站一西昌换流站5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保护角、地面倾角、杆塔高度的增加,雷电绕击跳闸率明显增加,超高压同塔双回线路推荐采用负保护角运行.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形参数计算超高压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前雷击仍然是危及输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原因,而超高压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主要原因是绕击。基于击距理论的电气几何模型在输电线路绕击性能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模型认为绕击率与导线高度、地面倾角等因数有关,但是输电线路实际地面倾角的获取非常困难。为此,提出了一种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来计算地面倾角的方法。首先根据输电线路杆塔经纬度坐标计算位于垂直于输电线路走廊方向上点的经纬度坐标,通过Path Editor工具调用Google Earth软件获得各点的海拔高度;然后根据各点与杆塔所在位置的高差和距离,计算杆塔地面倾角;最后以某500 kV输电线路为例,利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研究实际地面倾角下整条输电线路的绕击跳闸率。研究表明:输电线路两侧绕击跳闸率差别较大,建议评估输电线路绕击性能时对输电走廊两侧地形的差异加以考虑;计算结果与实际发生过的雷击情况吻合,为差异化的防雷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诸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对现有输电线路防雷设计中绕击率的计算方法提出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进电气几何模型计算输电线路绕击率   总被引:25,自引:11,他引:14  
利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计算分析了输电线路杆塔结构,避雷线和导线的布置,雷电流的幅值和雷电流入射角,以及地面倾角对绕击率的影响。算例表明了绕击率的变化趋势。在杆塔合理的结构下调整杆塔参数,使绕击率减小,可为设计线路部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输电线路雷电绕击率的三维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绕击率是计算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重要参数,传统计算方法以导地线平均高度估算线路的绕击率,存在一定的误差,难以反映线路绕击的真实情况.本文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得出基于三维曲面的输电线路雷电绕击率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以导线的高度为变量,给出了绕击率随垂直于线路的截面与杆塔间距离的变化规律及计算式,通过将该计算式沿线路档距方向进行积分,得出单个档距三维模型的雷电绕击率计算式.本文的分析基于电气几何模型,但该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先导法或其他分析方法,可得到基于不同方法的输电线路三维绕击率计算式.该方法从三维空间角度对输电线路绕击率进行考虑,因此更能反映输电线路的真实雷电绕击率,为提高输电线路耐雷性能评估的精度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根据超、特高压杆塔的结构特点,对传统的电气几何模型(EGM)进行改进,并引入击距修正系数的概念,使得模型更加符合超、特高压杆塔的情况。从几何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求解电气几何模型最大击距的改进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计算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绕击跳闸率。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的改进计算方法比传统计算方法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准确评估特高压(UHV)线路绕击耐雷性能,对线路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此,引入了基于先导发展法的,可精确反映任意剖分区域导、地线弧垂及与大地实际相对高度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雷电绕击3维剖分模型。为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分析了我国晋东南—荆门1 000kV特高压交流示范线路绕击耐雷性能,及绕击跳闸率随保护角、地面倾角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ZMP2型猫头塔最大绕击跳闸率为0.057 5次/(100km.a),ZBS2型酒杯塔最大绕击跳闸率为0.032 2次/(100km.a),两型杆塔的绕击跳闸率均满足设计要求,工程中可通过适当控制导、地线的弧垂来降低线路的绕击概率;山坡外侧导线更易遭受雷击,线路绕击跳闸率随线路保护角及地面倾角增大而大幅度上升;大电流绕击发生在距线路较远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工程的发展,由雷电绕击引起的跳闸事故愈发频繁,严重影响到超/特高压输变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现有的众多雷电绕击评估方法受计算模型和雷电观测手段的限制、以及各种关键性参数与判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对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性能分析准确性的需求。因此,详细阐述了当前各种雷电绕击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归纳了各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分析了输电线路雷电绕击评估方法的机遇与发展趋势,指出随着长空气间隙放电理论和雷电观测手段的研究发展,未来关于输电线路雷电绕击评估方法的重点在于根据雷电绕击微观物理过程和相应关键参数的测量,建立更为完善和准确的绕击评估方法,为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特高压输电线路绕击率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杰  汤强  康凯 《电力学报》2010,25(5):385-387
作为计算绕击率和绕击跳闸率的主要方法,电气几何模型法已广泛应用到输电线路防雷设计中,为改进电气几何模型法中的不合理假设,以考虑击距系数β、地面倾角θ和雷电入射角Φ的电气几何模型为依据,由模型中的几何关系,得出考虑这些因素的绕击率的计算式。针对1 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计算了耐雷水平下计及雷击入射角时的绕击率,并考虑了不同因素对绕击率的影响,为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性能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电线路被雷击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研究输电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基于电气几何模型(EGM)和蒙特卡洛(Monte Carlo)方法,通过绝缘子50%闪络电压来确定其耐雷水平和判断绝缘是否闪络,计算线路屏蔽性能,并分析了地面倾角、线路高度等因素对绕击跳闸率对输电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的影响,发现导线越高,地面倾角越大,输电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就越低,并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输电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