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基于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简化模型及内力计算方法,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平面应变模型,对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讨论前后排桩排距、桩身刚度等因素对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及桩身内力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前、后排桩与桩间土协同作用效果明显,双排支护桩结构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可有效地限制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排距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影响较大,当排距为3~8倍桩径时,前后排桩可较好地发挥抵抗侧向变形的能力,合理选择排距可获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孔俊强 《市政技术》2019,(4):232-236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研究了双排桩支护深基坑工程对邻近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首先对工程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类似工程和相关规范确定了结构安全控制标准,在该基础上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施工过程中区间隧道结构的变形、受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基坑施工过程中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影响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邓星 《江西建材》2023,(1):89-91
文中以某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手段研究基坑施工过程中双排桩支护结构水平变形规律,并系统分析了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变形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双排桩排距对双排桩变形有显著影响,本工程合理的双排桩排距范围为5~6D。在一定范围内提升双排桩桩径和刚度,可以有效控制支护结构水平变形;当双排桩桩径和刚度增大到一定临界值后,增大双排桩桩径和刚度对控制双排桩水平变形效果有限,在连梁高度1.0m范围内增加连梁高度可有效减小双排桩水平变形。  相似文献   

4.
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宏伟  初振环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Z1):1450-1454
基于弹性抗力法提出了适合深基坑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对某工程实例进行分析,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实用方法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夏云 《安徽建筑》2014,(4):133-133
深基坑双排桩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支护结构,与其他支护结构体系相比,双排桩支护形式具有良好的侧向刚度,可有效限制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根据双排桩的特点,依托某工程实例,结合工程的周边环境和水文地质资料,并采用理正深基坑双排桩模型模拟分析,对比模拟结果和实际监测结果,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说明双排桩支护结构具有施工方便、不用设置侧向支撑、结构受力条件好、界坑稳定、施工安全等优点.从而指导信息化和经济化施工.  相似文献   

6.
沈樱涛 《山西建筑》2014,(23):81-82
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采用双排桩支护的某基坑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双排桩排距的变化、桩径的变化对支护体系水平位移、弯矩等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支护条件下的双排桩支护体系的分析,得到了相应的结论,指出桩径在800 mm~1 000 mm,排距在2.4 m~3.0 m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阴福 《福建建材》2021,(3):11-14,17
针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与控制,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对深基坑的开挖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桩身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为指标,研究了双排桩桩长和双排桩排距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前排桩桩长的增大,前后排桩桩身位移均先减小,随后缓慢增大,并且前排桩的桩身位移大于后排桩的位移;随着后排桩桩长的增大,前后排桩桩身位移均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因此增大后排桩桩长能有效控制双排桩变形,但随着桩长的增大,这种控制效果越来越小;双排桩排距对双排桩的支护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双排桩前后排桩的水平位移随着排距的增大逐渐减小,并且后排桩的减小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余小国 《四川建筑》2015,(1):120-122
双排桩较单排桩有更大的侧向刚度,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小支护结构的变形,由于不需要设置内支撑,还能有效地缩短工期。目前,双排桩逐渐成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先选择方案之一,但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文章介绍了双排桩结构型式及特点,并对双排桩解析计算方法与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工程实例,对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某项目深基坑的围护结构变形进行了现场监测.开挖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使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利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研究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力学变形特性,将基坑监测技术得到的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杂环境下,双排桩支护结构对基坑周围土体侧向变形有显著的限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双排桩支护结构挠曲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一假想剪切滑裂面,将双排桩支护结构人为分为上下两部分,并对各部分分别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滑裂面上下两部分分别采用体积比例法和“m”法求解土压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各段桩体的挠曲微分方程。根据各段桩体端点在几何变形和内力上的连续性关系以及相应的边界条件可得到各段挠曲微分方程的解。有了各段的挠曲方程的解以后,可以用求导的方法求出双排桩各点的变形及内力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杭州新世纪广场基坑位于软土地基上,采用双排桩式支护结构的设计思路,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并通过计算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13.
深基坑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实际基坑工程的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土体采用D-P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这类基坑的变形和土压力分布规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分析后排桩长度、后排桩间距、前后排桩的排距、联系梁刚度、支撑刚度等因素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后排桩位移明显小于前排桩,且前后排桩的排距和支撑刚度对此类支护结构性状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一类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支护空间受到限制等原因,一类双排桩支护型式设计为前后排桩之间没有土体,形成只有后排桩挡土的空间门架式结构,国内外目前尚无此类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方法。针对这类双排桩,把前后排桩看作是竖放的弹性地基梁,用土弹簧模拟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土抗力,根据弹性地基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对双排桩进行分段,建立各自的内力方程。利用幂级数法结合桩端边界条件求出开挖面以下桩身的内力及变形,然后由连系梁中间截面的变形协调条件,建立力法方程,求解出连系梁中间截面的内力,进而求出前后排桩各截面的内力。结合工程实例对这一类型式的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计算并与实测值作对比分析,提出对这一类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程实例,利用FLAC3D数值差分计算程序对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上的截面弯矩和变形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双排桩的排距、桩长和桩径等的变化因素的影响,提出优化的设计参数。研究表明:随排距的增加,前后排桩桩体的位移不断减小,但是当排距超过1200 mm时,位移减小的趋势减缓;桩长的增大可使桩顶水平位移减小,而前排桩桩长的变化比后排桩桩长的变化有更大的影响;当桩径较小时,适当增大桩径能有效地减小桩体的位移。  相似文献   

16.
水泥土搅拌桩是就地将软土和水泥搅拌在一起的一种加固地基方法,近年来在许多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通过实例介绍了拱形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及计算,并简单介绍了拱形水泥土搅拌桩应用后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作用在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会随着土体出现的位移量而发生变化。据此,提出考虑变形影响的挡土结构受力分析方法,如果土体的位移量在极限变形范围内,采用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如果土体的位移量超出了极限状态,则采用考虑滑动面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并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离心模型试验实测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该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应用到实际工程,为工程的合理施工提供了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坑前排桩倾斜的双排桩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基坑工程中的双排桩支护形式,改善支护双排桩受力特性,对深基坑前排桩倾斜的双排桩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研究了前排桩不同倾斜角度时,基坑前排桩倾斜的双排桩的变形与受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前排桩倾斜的双排桩的桩顶水平位移小于常规双排桩的桩顶水平位移,随着倾斜角增加,桩顶水平位移和桩身最大水平位移逐渐减少,支护双排桩的抗倾覆能力得到了提高;前后排桩的桩身负弯矩范围缩小,正弯矩范围逐渐增大,正、负弯矩峰值差值变大,受力不均匀,不能充分发挥桩体材料的承载能力。这为其进一步研究和设计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动态分析的弹性地基梁有限元计算方法,并结合一个工程实例,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体系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过程。计算表明,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20.
支护结构内支撑内力、变形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内支撑式支护结构建立新的计算模型,将支护桩、内支撑、竖向支柱、工程桩(支墩)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对内支撑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