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中条山铜矿峪铜矿的低品位含铜矿石进行了可浸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86h的浸出,单独使用硫酸时铜的浸出率只有68.98%;若加入3.14g/L的Fe3+,可使铜的浸出率提高到74.34%;若再加入5g/L的NaCl助浸,铜的浸出率则可提高到79.98%。化学物相和光学显微图像分析表明,氧化铜的浸出很快就可完成,辉铜矿和斑铜矿也以较快的速度降解为蓝辉铜矿和铜蓝,而铜蓝的浸出反应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2.
王玉山  王燕 《黄金》2002,23(7):11-15
针对寿王坟铜的空区存窿矿石进行了室内摇瓶浸出试验和柱浸试验,试验表明寿王坟铜矿的矿石仅采用化学浸出,铜的浸出率较低,为465左右,采用细菌浸出可将铜的浸出率提高26%,达72%,铜的浸出率与矿石的粒度成反比,即矿石的粒度越大,铜的浸出率越小,在生产中,先用酸浸出,然后再用细菌浸出的方案,既可加快铜的浸了同,又可以降低浸矿时的酸耗,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硫化铜矿细菌浸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红山硫化铜矿细菌浸矿的工艺参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在pH1.5~2.5、温度20~35℃、铁离子浓度在10~20g/L的条件下,-20mm粒级矿石经24周柱浸,铜浸出率达30.62%。  相似文献   

4.
铁离子对土状铜矿中铜浸出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Fe3+浓度、Fe3+/Fe2+对土状铜矿中铜浸出率的影响,分析了酸浸过程中铁离子提高铜浸出率的机理。结果表明,在矿浆浓度30%、酸浓度36.8g/L、12.0g/L硫酸铁溶液浸出土状矿48h后,铜浸出率为62.4%,与无铁时铜浸出率相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有92.6%游离氧化铜、70.3%结合氧化铜、35.6%次生硫化铜和11.8%原生硫化铜被浸出,除原生硫化铜外,均比无铁时有明显提高。并且随着Fe2+/Fe3+的降低,铜浸出率逐渐增加。增加Fe3+浓度提高了溶液电位,从而提高铜浸出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紫金山铜矿中主要目的矿物之一的蓝辉铜矿细菌浸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考察了蓝辉铜矿纯矿物的浸出特性。实验室条件下细菌浸出蓝辉铜矿纯矿物的适宜参数为:接种量50%;培养基中Fe^2+氧化量为60%。20 d浸出周期内蓝辉铜矿浸出率可达80%以上。通过向纯矿物浸出体系中添加黄铁矿探讨其强化浸出效果。结果表明:以1∶2或1∶1重量比添加黄铁矿能明显加快蓝辉铜矿的细菌浸出速率。通过对蓝辉铜矿和黄铁矿在浸出介质中静电位的测定表明,添加黄铁矿后能在浸出体系中形成较强的原电池效应,促进目的矿物的溶解。  相似文献   

6.
以刚果(金)硫化铜矿和水钴矿为原料,提出了硫化铜矿和水钴矿两矿联合浸出提取钴和铜的新工艺。结果表明,在硫化铜矿与水钴矿两矿质量比为0.4、初始硫酸浓度2.5mol/L、液固比5(mL/g)、温度80℃、反应时间5h的条件下,钴、铜浸出率分别达到98.80%和96.01%。  相似文献   

7.
低品位氧化铜矿及空区残矿可浸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武山铜矿的低品位氧化铜矿及含矿围岩进行了小型浸出试验。试验表明武山铜矿该类型矿石的浸出较复杂,但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即溶浸剂浓度3%,氧化剂用量0.25%,强化剂用量2.5%,浸出时间为1h,浸出率可达60%~75%。由于矿石的氧化率约为30%,仅靠单一酸浸,其浸出率难有较大的提高,应进一步开展强化浸出的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根据永平铜矿氧化矿的矿物性质和矿物工艺学特征,在实验室进行了氧化矿浸铜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浸出液的酸浓度、铁离子浓度、矿石粒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工业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的细菌浸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硫酸体系中 ,对含有辉铜矿、蓝辉铜矿和铜蓝的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的Fe3+ 浸出和细菌浸出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浸出过程的动力学进行分析 ,揭示了次生硫化铜矿的浸出过程和细菌浸出的作用机理 ,得出了细菌浸铜主要以间接机理进行的结论 ,提出了加快铜浸出速率的 2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辉  胡重  刘岩 《有色矿冶》2014,(2):35-37,45
研究了刚果(金)Shamitunba氧化铜矿的浸出过程。详细考察了矿石粒度、初始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还原剂加入量及其它因素对铜和钴浸出率的影响。考察了浸出矿浆沉降、过滤和洗涤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铜、钴的浸出率分别为95.32%,41.99%。浸出液含铜4.47g/L,浸出液含钴0.032g/L。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利用城门山铜矿的资源,针对该矿含有大量结合型氧化矿和粘土型氧化矿的特点,进行了常规和浸出-萃取-电积两种提铜方法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提铜方法尽管试验条件不同,获得的指标有差别,但铜回收率仅为16%左右;而采用浸出-萃取-电积提铜方法,结合型和粘土型氧化矿的铜浸出率分别达到了49.14%、85.47%,含铜浸出液经萃取-电积后可直接生产出高纯阴极铜。  相似文献   

12.
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生物柱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铜萃余液从紫金山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石中柱浸铜,研究了溶液pH、温度及铁质量浓度等因素对铜、铁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浸出过程中,铜、铁的浸出行为存在差异,铜先于铁被快速浸出,浸出后期铜浸出率增幅较小,铁浸出率快速升高。推荐的既有利于铜浸出又相对抑制铁浸出的最佳条件为:浸出温度60℃,溶液pH 1.6~1.8,铁质量浓度2~5g/L。最佳条件下,铜浸出率达90%以上。也提出了工业生产工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含硫砷铜矿的高砷铜精矿进行细菌浸出实验研究,考查不同矿浆浓度、不同初始Fe~(2+)浓度和温度对铜精矿细菌浸出的影响。细菌浸出可以促进铜矿物的溶解,尤其是促进硫砷铜矿的氧化分解。在矿浆浓度4.0%,初始Fe~(2+)浓度2.5 g·L~(-1),浸出温度45℃,无菌条件下浸出85 d,铜精矿中铜、砷的浸出率分别为26.4%,1.26%。同等条件下,细菌浸出铜精矿中铜、砷的浸出率分别达62%,14%,分别为无菌对照的2.35倍和11.00倍。矿浆浓度和初始Fe~(2+)浓度对铜精矿的浸出具有显著影响:高矿浆浓度下砷的浸出受到明显抑制;过高和过低的Fe~(2+)浓度不利于砷的浸出,初始Fe~(2+)浓度在10.0 g·L~(-1)时,铜、砷的浸出率最高分别可达77.9%,11.9%,此时体系铁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高砷铜精矿细菌浸出实验结果表明,铜、砷浸出行为存在差异:由于蓝辉铜矿快速溶解,浸出60 d时铜快速浸出,随后浸出速率下降。细菌浸出过程中,浸出初期砷浸出率低于2%,随浸出时间的延长砷浸出率逐渐升高,说明硫砷铜矿后于蓝辉铜矿、铜蓝浸出。提高温度对硫砷铜矿的浸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某高碱性氧化铜矿常温常压氨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某铜矿石铜品位低,氧化率高,碱性脉石含量高,嵌布粒度很细,属于典型的难处理氧化铜矿。采取常温常压氨浸法处理,系统地考察了浸出过程中诸因素对铜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游离氧化铜浸出率达84%以上。结合氧化铜浸出率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刚果(金)矿产资源丰富,老尾矿储量巨大,(金)某老尾矿含有硫化铜矿物主+要有蓝辉铜矿、斑铜矿、铜蓝和黄铜矿,铜的氧化矿物有孔雀石、硅孔雀石;钴矿物主要为硫钴矿和钴华。浮选试验采用石灰作为矿浆pH值调整剂、水玻璃和MA作为分散和抑制剂,NS4作为活化剂,丁基黄药作为捕收剂,综合回收硫化铜矿物、钴矿物及金银矿物。浮选尾矿采用湿法冶金浸出铜钴矿物。试验获得铜精矿铜品位32.13%,钴品位4.55g/t,金品位5.93g/t,银品位66.78g/t,全铜回收率为38.82%,非酸溶铜回收率为81.88%,钴回收率为45.55%,金回收率为48.48%,银回收率为38.97%。浮选尾矿铜浸出率为76.17%,酸溶铜浸出率为96.04%,钴浸出率为71.10%。选冶联合工艺铜总回收率为85.42%,钴总回收率为84.26%。采用浮选-浮选尾矿湿法浸出的选冶联合工艺,实现老尾矿中有价元素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6.
研究“碱浸脱砷-酸浸除铜-中和沉铜”回收高砷含铋净化渣中铋、铜的处理工艺.碱浸脱砷控制终点游离碱度40 ~50g/L,砷浸出率达到86.3%、氯浸出率达到96.4%;酸浸除铜控制酸度100g/L,铜浸出率达到90.9%,酸浸渣中铋含量高达40%,可作为优质原料进入铋反射炉冶炼生产4N精铋;中和沉铜pH值7~8,沉铜渣含铜高达52.12%,可作为生产硫酸铜等化工产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7.
混合铜矿的常压氨浸与高压氨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伟 《湿法冶金》2001,20(2):76-78
对新疆某地的混合铜矿进行了常压氨浸和高氧压氨浸工艺研究,详细考察了NH3*H2O浓度、铵盐用量、氧化剂用量、氧压、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浸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压、有氧化剂存在条件下,铜浸出率仅达到74.56%,而在高氧压条件下,铜的浸出率可达到98%。  相似文献   

18.
朱志根 《黄金》2013,(7):48-52
为了研究产氨细菌浸矿条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产氨细菌浸出碱性铜矿石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揭示各因素对铜浸出效果的影响水平及其交互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响应曲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CCD)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响应值精确度为98.85%。各因素对铜浸出效果影响的大小为:细菌初始接种量>助浸剂浓度>矿浆浓度。产氨细菌浸出碱性铜矿石最佳工艺条件为:细菌初始接种量30%,矿浆浓度14%,助浸剂浓度0.04 mol/L。在此条件下,浸出144 h后,铜浸出率可达47.32%,比优化前提高了4.67%。  相似文献   

19.
袁明华  周全雄  赵继春 《有色矿冶》2010,26(3):23-24,22
对硫化铜原矿和精矿进行了生物浸出试验,通过驯化,浸矿微生物可耐受50 g/L氯化钠,可以实现氯化物体系中的生物浸出,提高氯化钠浓度至200 g/L,可实现铜和银的同时浸出。  相似文献   

20.
为回收江西某铜矿大量低品位硫化矿资源,采用氧化铁硫杆菌浸矿,铜浸出率比酸浸提高9.49%;浸出液中铁浓度不高,可满足铜回收要求;细菌浸矿产生一定的酸,节省了酸耗;分段浸矿可缩短浸矿时间1~2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