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是中国微电影火爆的一年,先不说网络剧进入大片时代,单就微电影大赛评比笔者就参加了17次,不仅高校、电视台频频进行微电影征文,就连企业和社区都在举办微电影大赛……总得说,2013年的微电影可谓是帜号猎猎,牛气哄哄,亮点多多。学界争论不休对于什么是微电影?2013在学界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北方高校的一些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3.
当人们追求电影感的画面可以轻松实现的时候: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传统的传播渠道变得多元化的时候:当网络的普及加速了自媒体发展的时候;当广告业主不满足于传统投放渠道和属性的时候,微电影也悄然出现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我觉得微电影是中国特有的一类电影形式。2010年起,因为网络视频平台竞争的推动,我们影视制作公司的人开始接拍“微电影”的工作。之前和微电影类似的作品都被叫做“短片”,传统概念中是按照电影长度来分长或短,而在当下的中国,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电影类型。据百度百科,微电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  相似文献   

5.
微电影“火”了,“火”得不得了。2014年刚到9月份,笔者又担任了两个微电影大赛中的评委,另还有几个微电影大赛正在积极地征文筹备中。请看看这些大赛的主题:中国梦正能量精神文明微电影大赛;中国梦青春礼仪微电影大赛;中国梦人居环境微电影大赛:中国梦正能量党建人物微电影大赛。  相似文献   

6.
截止今年11月,国内已经有37个省市电视频道开辟了微电影播放栏目(不完全统计)。于是微电影是否能够在电视台播放,成了微电影创作是否成功的"核心点"。有的大学甚至把在电视台播出与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相提并论。我们都知道,微电影的属性是多元的:纯电影艺术的,植入产品广告的,宣传某地的,自我欣赏的,还有纪录真实的。就其传播手段而言也是多渠道的:网络、手机、电视、  相似文献   

7.
岁末年初,媒体多喜欢用一个关键字、关键词为刚刚逝去的365天盖棺定论。对于2011年,“微”字是呼声最高的关键字之一;而“微电影”也应该是2011年度动态影像领域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吧。  相似文献   

8.
在当导演的过去几年内,我制作过电视广告、MV、电影、短片、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影像作品,一直到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影像规格——微电影,也在这几年内累积了一些微电影作品,包含《这一刻爱吧》与《时间门》等。  相似文献   

9.
鹿,很温柔,也很高傲,有傲骨,绝不同流合污。郝蕾说,她的前世是一只鹿。在演艺圈,论气质郝蕾算得上超凡脱俗,一些八卦媒体制造花边新闻从来就离不开她;论表演,郝蕾爆发力极强,塑造的角色各个刻骨铭心;论唱歌,郝蕾被称为中国的"蓝调小天后",那首《氧气》唱得人酣畅淋漓。但与这一切相矛盾的是,郝蕾可能是中国最不爱照镜子的女明星,是舞台上最手足无措的女歌手,是银幕上最不需要导演说戏的女演员。她更喜欢与自己的内心交流,对于艺术和创作,她有太多想法需要表达和释放。这些年,当媒体还在反复咀嚼关于郝蕾的那些无聊话题时,郝蕾却在一步步地更接近自己。她开工作室、写词、写剧本、画画、做导演、做摄影展、做设计,一切不在台前的工作都让她乐此不疲。从去年到现在,她以导演的身份拍了四部微电影,一部MV,当媒体纷纷以"跨界"来报道她时,她却说,没有界,何来跨界。对她而言,做导演只因为这是她目前所掌握的最能表达自己的艺术技能。  相似文献   

10.
一部成功的微电影作品离不开精致贴切大气的配乐,微电影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特别是配乐手法上,更是与传统电影和电视节目大为不同。本文着重从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出发,探讨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来充分发挥配乐最佳的艺术效果.分享一些微电影配音配乐创作实践的经验与体会,从而引起创作者的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数码影像时代》:请介绍一下微电影《北爱》的创作背景,它和最近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有什么关联?(若有的话,聊聊版权和发布)  相似文献   

12.
微电影,这个在2010年前还不存在的名词,在今天的台湾正被广泛地使用,企业品牌、艺人、公共部门、学校都在拍摄微电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过、看过微电影。但是微电影到底是什么?跟以往的影音形式有哪些不同?它具有怎么样的影响?在微电影年纪尚轻的这个时刻,我们并不企图建立公认的微电影定义,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梦想的角度说,电影距离我很遥远:如果从生活的角度说,电影是我的生活必须;更准确地说,电影是我的信仰,没有其他一种艺术形式能让我这么热爱。热爱是导师,它指引我走到了这条路上。喜欢了“你”那么久,总该到了表达的时候,于是便有了我自编自导的微电影《爱·毕业后》。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微电影呈爆炸式增长,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在创作微电影,于是业界和学界就开始举办各种研讨会,试图规范微电影的创作样态。比如有电视台规定20分钟的剧情片是“微电影”,  相似文献   

15.
我的“也谈微电影”,从二十多年前亲历的精美微电影说起,而如今的“微电影”活跃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创意、设备、人群等热闹的场面,将现今所谓的“微电影”带入一个不能说“不好”,又不能说“好”的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16.
好看的微电影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选题猎奇”,比如近期我看到的几部微电影:《三人夜》、《活着》、《矿工》、《狗唱》等等。于是学界就有人提出“猎奇性选题应止步”,原因是“靠选题吸引眼球不会是正能量的,会把观众引入“歧途”等等。笔者认为,微电影既然是“大众的”、“草根的”,它的属性就不会完全是“宣教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猎奇选题”有个公开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这种快节奏的、时时刻刻都身处移动状态的年轻人随时随地收看影视剧的需求(在需要有网络或者流量的前提下)。鉴于此,本文针对"微电影"这种二次创作形式以及"树电影"传播模式的微电影发展路径对当前的电影(或电视剧)开创"微格电影"形态。并进一步通过"微格电影"所制造出来的悬念点以及人们无法满足于事先已经预料到的结局的欣赏心理,因为观看者们的观看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将会提供展示共享和自我创意的再创作机会与空间,特别是鼓励视频跟帖的做法,细想起来,这个过程就好比树干节外生枝,我们称之为"树电影"。通过以往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那些原本的电影主题产生了新互动新媒体的效应,值得推广,本文会首先阐述当前中国微电影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然后提出"微格电影"以及"树电影"。  相似文献   

18.
上个月我和读者分享了自己对微电影的想法,后来我一直在想微电影和短片的区别。很多人认为微电影是很新的一个产物,但它早在19世纪就诞生了,它只是短片的另一种说法,是一个被包装了的商业化名词。由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世界上第一批影片,就是这些情节简单近乎粗陋的短片,它们开创了电影的历史。《火车进站》是路易·卢米埃尔在1895年秋冬之交时在巴黎萧达车站月台上拍摄的,胶片只有17米长。用当时的手摇放映机减低速度,  相似文献   

19.
演员通常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深入角色之中,有些同学喜欢聊天,这会影响演员进入角色,无法专注表演。这时导演就要把所有人召集一起,重申你的权威,要求他们表现得敬业一些,通常这样做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现在设备门槛的降低,让很多对拍电影感兴趣的爱好者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购买高清设备进行拍摄实践。电影作为视听的艺术.声音是必不可允但是,录音作为剧组一个比较神秘的部门,并不是广泛被人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抛开所有的入门理论知识,单纯从实战应用的角度来说—下,如何能在前期录制出好的声音,以及怎样在后期去挽救前期有问题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