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柚子皮制备生物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中的Cr(VI),考察了pH值、柚子皮投加量、柚子皮粒径、溶液离子强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中Cr(VI)离子初始浓度15mg/L、pH 1.5、反应温度25℃、柚子皮投加量1.Og/100mL、吸附时间7h时,Cr(VI)离子去除率可达90%以上。柚于皮对Or(VI)离子的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吸附等温线线性相关性均较显著,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柚子皮对水中Cr(VI)离子吸附性能较好,且运行成本低,可推广应用于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硫酸改性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以及改性炭吸附去除水中Cr(VI)的效果、条件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硫酸改性活性炭制备方法为:将5 g原炭浸泡在100 mL浓度为1 mol/L的硫酸溶液中改性时间4 h,改性温度60℃.改性炭吸附去除Cr(VI)的最佳方式为:溶液pH值3-5,改性炭投加比为1:100(重量比),(补充单位),Cr(VI)去除率为95.6%(较原炭提高了19.6%).改性炭强化Cr(VI)去除的机理主要是:改性炭表面酸性基团含量显著增加,表面极性和亲水性增强,因而对亲水性的Cr2O72-离子吸附能力增强;且活性炭在改性过程中表面形成了大量带正电荷的基团,强化了与Cr2O72-负离子的异电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3.
泥煤对铬(VI)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泥煤吸附Cr(VI)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和初始Cr(VI)质量浓度对Cr(VI)的吸附率有明显的影响,pH值越小,泥煤表面正电性越高,Cr(VI)吸附率越高;初始Cr(VI)质量浓度越小,Cr(VI)吸附率越高;初始Cr(VI)质量浓度位于10~20mg/L,新型L—F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泥煤吸附过程;新型L—F动力学方程直线化截距导出的参数Go/(Go—Ce)可以反映吸附剂的吸附强弱,“多化一”法推出了Cr(VI)初始浓度与吸附常数k拟合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常见柳条为生物炭原料,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MAC)进行阳离子表面活化,与零价铁、海藻酸钠混合制备了零价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炭(Fe0?MBC)凝胶微球,探讨了其对水体Cr(VI)的吸附能力。借助XRF、FTIR、XRD以及Zeta电位等分析手段,对Fe0?MBC凝胶微球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反应时间、环境温度及pH对吸附的影响,在吸附动力学、等温线模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吸附机制。通过吸附?解析循环实验,研究了Fe0?MBC凝胶微球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Fe0?MBC凝胶微球对Cr(VI)的吸附与准一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度较高;Cr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负载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10%的零价铁的CTMAC活化生物炭对Cr(VI)的去除率在2 h时分别为89%、97%,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3.777 9、42.562 0 mg/g;Fe0?MBC凝胶微球作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环境功能材料,对去除废水中的Cr(VI)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对Cr(VI)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IBT)对Cr(VI)的吸附特性及机理。实验表明,Cr(VI)吸附容量随pH值降低而增加,低温更有利于Cr(VI)的吸附。当吸附剂用量为0.100 g,温度为303 K,pH为2.0,溶液体积为100 ml,Cr(VI)初始浓度为100mg·L-1时, IBT对Cr(VI)吸附容量为78.5 mg·g-1。Freundlich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研究表明,初始吸附进行得很快,当吸附进行到500 min时,吸附达平衡。吸附动力学可以很好地用拟二级速率方程来描述,计算所得平衡吸附量与实测值误差很小。IBT对Cr(VI)的吸附是氧化还原吸附。Cr(VI)被IBT还原成Cr(III)后,再与吸附剂结合而被吸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工业废水中低浓度的Cu2+,Zn2+,Hg2+,Cd2+,Cr3+和Ni2+等重金属离子能够快速聚集、分离与脱除的目的,本项目提出了以含羟基、羧基、氨基、巯基和硫醚基等官能团的核壳结构的Fe3 O4/P( S-MA)纳米材料作为重金属离子络合剂,研究该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机制和选择性,对于防治重金属污染,优化资源回收与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Fe3 O4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将RAFT试剂的R基团锚固在纳米Fe3 O4颗粒表面引发单体聚合。采取程序加料控制的乳液聚合工艺,定向制备的该纳米材料,对其官能化。考察Fe3 O4/P( S-MA)对重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和吸附特性,探索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和外加磁场等因素对络合物溶胶的ζ电位、粒径和聚沉的影响;分析负载Fe3 O4/P( S-MA)的解吸动力学特性,优化其再生和回收工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改性竹炭对溶液中Cr(VI)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和改性竹炭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呈强酸性时,竹炭和改性竹炭均有很好的吸附效果;溶液呈弱酸性时。竹炭几乎不吸附;而改性竹炭却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且经1000℃高温煅烧和氧化改性后的竹炭的吸附效果最佳.溶液初始浓度减小,改性竹炭用量增大,吸附率增大.当Cr(VI)初始质量浓度为40mg/L时。其饱和吸附量约为5mg/g,吸附平衡时间约为48h.采用一级、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对吸附能力的影响进行拟合,表明二级吸附动力学比一级吸附动力学更符合改性竹炭的动态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电弧炉(EAF)渣的结构性质及渣中重金属离子的浸出行为。结果表明,EAF渣呈碱性,渣中Fe、Cr和Ni等金属元素主要以金属颗粒、(Cr,Al)2O3和(Fe,Mn,Mg)(Cr,Al)2O4晶体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电炉渣中可浸出重金属离子含量未超出国家标准,但存在Cr(III)再氧化为Cr(VI)的可能;Cr(VI)浸出量随浸出时间延长而增加,且Cr(VI)在蒸馏水中的浸出能力较冰醋酸中强。因此,EAF渣应尽量避免堆放或填埋在低pH场所,以防止其中重金属离子浸出。  相似文献   

9.
在空气氛围下制备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通过SEM、XRD等进行表征,并对其去除水中Cr(VI)进行研究。以Cr(VI)去除率为响应值建立了4因素5水平的响应面模型。SEM和XRD结果显示S-nZVI具有片状结构,主要成分为Fe0并含有少量的FeS和铁氧化物。响应面法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信度高,适用于模拟4种因素对S-nZVI去除Cr(VI)的影响。以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S-nZVI去除Cr(VI),结果显示伪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99拟合度更好,说明S-nZVI对Cr(VI)的去除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平衡吸附量达到156.3mg/g.  相似文献   

10.
对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进行碱处理去除表面的氧化碎片,经盐酸质子化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硅烷化,与溴代正丁烷反应制备出表面带正电荷的铵盐功能化氧化石墨烯(PAS-bwGO),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并初步用于去除水中六价铬Cr(VI)的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铵盐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对Cr(VI)有很高的吸附性能,初步测得其饱和吸附量达到102mg/g.  相似文献   

11.
活性炭吸附水中六价铬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因其潜在的生物毒性和高污染风险给水源地水质安全与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带来严重威胁。活性炭吸附法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较其他方法具有高效性、化学污泥减量化、低温适应能力强、可实现重金属回收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六价铬为典型污染物,分析其化学特性及毒理学性质,阐述活性炭吸附水中Cr(Ⅵ)的表面接触还原作用、表面结合作用和表面沉积作用等主要吸附机理,并对pH值、离子强度、活性炭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表面官能团特性、腐植酸类物质对活性炭吸附水中Cr(VI)效能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碘酸钠溶液对棉纤维进行选择性氧化制得氧化纤维素,并运用氧化纤维素对不同重金属离子溶液做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棉纤维经高碘酸钠溶液氧化后变成二醛纤维素,其醛基含量主要受高碘酸钠的质量浓度、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影响,吸附重金属离子较优的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工艺为氧化时间24h、氧化温度45℃、高碘酸钠溶液浓度10.7g/L;含有醛基的氧化纤维素对Cu(Ⅱ)、Cr(Ⅵ)、Zn(Ⅱ)等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其吸附能力的顺序为Cu(II)>Zn(II)>Cr(VI).  相似文献   

13.
Co/Mg/Al类水滑石对废水中Cr(VI)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CoMgAl-LDHs,并用XRD与IR表征其结构.测试了CoMgAl—LDHs的焙烧产物(CoMgAl-LDO)在模拟与实际含Cr(VI)废水中的吸附性能,并对影响其吸附性能的各因素(pH值、温度、吸附时间、初始浓度)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吸附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H=6,温度为40℃,初始浓度为100mg/L,吸附时间为60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oMgAl—LDO对实际制革废水中Cr(VI)的饱和吸附量达15.7mg/g,废水中残留Cr(VI)浓度为0.2mg/L,低于工业废水排放的国家标准(0.5mg/L).  相似文献   

14.
为改进四氧化三铁(Fe3O4)复合材料吸附工业染料废水的性能,先制备了表面油酸修饰的Fe3O4,再以氧化石墨烯(GO)及表面油酸修饰的Fe3O4作为前驱物,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铁(rGO/Fe3O4)复合水凝胶,最后冻干得到rGO /Fe3O4复合气凝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产物的微观形态和结构,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复合气凝胶对于亚甲基蓝染料(MB)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rGO /Fe3O4复合气凝胶在微观上复合均匀,与单独的石墨烯和Fe3O4纳米粒子相比,rGO/Fe3O4复合气凝胶对MB染料的吸附性能更优,吸附能力达到108 mg·g-1,而且rGO /Fe3O4复合气凝胶可以方便地从废水中移出进行重复使用。研究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发现,该复合气凝胶的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改性煤基活性炭为吸附剂对Cr(VI)进行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pH、吸附剂质量、Cr(VI)起始质量浓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煤基活性炭经改性后,对Cr(VI)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室温时酸性条件下能快速达到吸附平衡,Cr(VI)去除率可达99%以上.改性煤基活性炭对Cr(VI)吸附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ZnAl类水滑石吸附Cr(VI)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ZnAl-LDO吸附Cr(VI)性能的各因素(溶液pH值、温度、搅拌和沉降时间、初始Cr(VI)浓度、Zn/Al比)进行探讨,并考察了材料再生后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溶液pH值是提高ZnAl-LDO吸附Cr(VI)性能的关键点;在最佳吸附条件下,Zn2Al-LDO对Cr(VI)的饱和吸附量高达73.83mg/g;吸附材料可再生,循环使用3次,吸附性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壳聚糖吸附性能,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Fe3O4改性壳聚糖,研究其对水中Cr(VI)的吸附去除。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表征改性壳聚糖,考察Fe3O4、戊二醛用量和超声破碎时间对改性壳聚糖吸附能力的影响,探究适宜的吸附条件,并对其吸附热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壳聚糖表面褶皱、粗糙,可见大量Fe3O4颗粒;当Fe3O4用量为0.25g/g、2.5%戊二醛用量为25mL/g、超声破碎5min时,制备的Fe3O4改性壳聚糖在溶液pH值为4时对Cr(VI)的吸附性能较佳,去除率为57.37%;改性壳聚糖对Cr(VI)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自发吸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纳米碳管进行纯化、表面修饰处理,浸渍PdCl2溶液制得Pd/CNTs催化剂,进行化学组成及XRD表征,测试Pd/CNTs催化剂对苯酚气相加氢制环己酮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d负载到CNTs上,负载量为0.97%(质量分数),负载后的碳纳米管仍然保留碳纳米管的结构.Pd/CNTs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150℃,氢酚摩尔比4∶1,液体进料速率0.42 mL/g.h的条件下催化剂活性较好,此时苯酚转化率43.17%,环己酮选择性达68.36%.  相似文献   

19.
用水泥对火电厂废渣-粉煤灰进行改性,利用改性粉煤灰吸附去除水中的Cr(VI)离子,试验研究了Cr(VI)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溶液的酸度和吸附剂颗粒大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找出了吸附的最优条件。在最佳条件下,改性粉煤灰对Cr(VI)的去除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20.
改性SiC粉悬浮浆料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亲水、亲油硅烷偶联剂WD-50、WD-20对SiC微粉进行包覆改性。研究表明,有机包覆改性SiC粉的表面结构中亲水与亲油基团的比例对料浆在低剪切速率下的流变特性有极大影响。改性粉表面全是亲水基团时,料浆触变性大,当固相体积含量由57.4%上升到58.5%时,料浆粘度突然增大1 236.0 mPa.s;随着亲油基团的引入,料浆触变性降低,高固相含量时粘度增大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