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粉状乳化炸药安全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粉状乳化药是一种无单质炸药敏化的高性能抗水工业炸药,其爆速可达4700m.s^-1(φ32mm药卷),临界直径小于8mm,文中对该炸药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实验结果证明,粉状乳化药具有较好的生产,运输和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低爆速粉状乳化炸药制备方法,通过乳化、钢带冷却、固化、粉化的工艺流程,采用控制炸药粒度的方法得到1种低爆速炸药。该炸药外观为细颗粒状,粒度1.2~2.5mm、装药密度0.90~1.05 g/cm~3。试验证明,该低爆速炸药具有雷管起爆感度,爆速2200~2700 m/s、猛度8~12 mm、传爆长度>12 m(装药直径32mm),储存期>6个月。该低爆速炸药生产工艺简单、爆速调节方便、安全性好,可满足特殊控制爆破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文章总结了山西省十几条乳化炸药和粉状乳化炸药生产线的生产运行状况,并对其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乳化炸药的临界爆轰直径是确定合理装药直径的重要参数,对乳化炸药的安全高效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防止乳化炸药拒爆和提高其爆轰威力的重要控制参数。采用模型实验的方法,设计了楔形槽和聚乙烯圆管模具并观察乳化炸药爆炸效果,实验分析确定乳化炸药的临界爆轰厚度,简单方便且直观地测定了临界爆轰直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验观测爆轰终止点,确定了实验用乳化炸药的临界爆轰装药厚度为6 mm;采用13 mm、16 mm、21 mm这三种直径圆管装药的验证实验表明三种直径的药管中的炸药均发生爆轰,但均未达到理想爆轰;无管壳装药爆轰的验证实验中7 mm直径圆管中未发生爆轰,而10 mm直径中发生了爆轰;楔形槽和验证实验综合分析判断在实验所用的乳化炸药临界爆轰直径为7~10 mm。 相似文献
8.
对粉状乳化炸药进行了燃烧转爆轰实验,结果发现在没有持续热源的情况下,粉状乳化炸药不能自持燃烧.仅在强约束且在一定装药密度范围的情况下,粉状乳化炸药才能发生燃烧转爆轰现象.诱导爆轰距离与装药密度的关系曲线呈"U"型.研究表明,药床密度一定,粉状乳化炸药颗粒粒径越小,诱导爆轰距离愈短.火焰阵面沿轴线的传播速度大于径向传播速度,粉状乳化炸药燃烧前熔化.文中建立了粉状乳化炸药燃烧转爆轰的一维两相流数学模型,对粉状乳化炸药燃烧转爆轰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和模拟,结果发现,亚音速和超音速压缩波经过药床时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亚音速压缩波经过药床时,压缩波的初态和终态参数是连续变化的;而超音速压缩波作用下,其初态参数发生突跃.数值模拟表明,诱导爆轰距离、爆速及压力值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根据模拟结果,对粉状乳化炸药燃烧转爆轰的过程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9.
粉状乳化炸药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粉状乳化炸药是一种无单质炸药敏化的及爆炸性能优良的抗水工业炸药,其爆速可达4700m·s^-1(φ32mm药卷),临界直径小于8mm。该炸药采用先进的乳化混合-喷雾制粉工艺进行生产。该文通过电镜观察,溶损试验,抗水性能试验等手段探讨了粉状乳化炸药的微观结构,揭示了粉状乳化炸药具有优良的爆轰性能的抗水性能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粉状乳化炸药爆炸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了粉状乳化炸药的爆炸特性-最大爆炸压力(Pmax)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dP/dt)max],考查了各种因素对爆炸特性的影响,并与玉米粉和TNT的爆炸行为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粉状乳化炸药与TNT相比有着低得多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从火焰传播机理看,粉状乳化炸药更象非自供氧的玉米粉尘。 相似文献
11.
震源药柱用低爆速炸药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文章根据地震勘探震源药柱对低爆速炸药的要求 ,确定炸药的组分、配方及其混药工艺 ,产品经 2 3m井下传爆试验表明 ,该炸药爆速满足 16 0 0 m· s-1~ 2 30 0 m· s-1的要求 ,起爆和传爆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根据工业混合炸药配方设计原则,编制程序优选乳化炸药配方,并进行爆轰参数理论估算,对11种试验配方进行爆速,砂中抛掷威力和水下爆炸能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含任何高能材料的乳化炸药已经具有较高的抛掷威力和爆速。 相似文献
14.
从配方、工艺、爆炸性能和安全性能多个方面对煤矿许用粉状乳化炸药进行了研究,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煤矿许用炸药. 相似文献
15.
通过Ⅱ型粉状乳化炸药生产实践,从生产工艺、配方、性能和成本等方面与Ⅰ型粉状乳化炸药进行了比较。Ⅱ型粉状乳化炸药产品爆炸性能优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本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通过模拟高原环境,研究温度与气压的变化对乳化炸药爆速、猛度的影响,并通过显微镜观察乳化炸药的微观结构,研究其性能改变的原因,以利于指导高原地区乳化炸药的使用以及爆破参数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若温度为0 ℃不变时,海拔不超过2 500 m,乳化炸药的性能基本保持不变;海拔为2 500 m以上时,乳化炸药性能会迅速降低。而若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时,乳化炸药的爆速、猛度会迅速降低。在海拔为2 500~3 500 m时,化学敏化的乳化炸药敏化气泡开始转变为无效气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