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机器的零件、管道中的接头中,经常遇到两个立体表面相交的情况,正确地画出其相贯线,可清楚地区分立体表面的界线,并有助于读图。工程上特别是对于板金制件,更需要根据相贯线做出其展开图进行放样下料,因此,准确地求解相贯线的投影,尤其是极位点的投影,对于工程...  相似文献   

2.
在连铸连轧产线上,铸坯火焰切割产生的熔渣会对成品和设备造成损害,目前工业现场主要由人工主观地对熔渣的尺寸进行判断。针对铸坯切割熔渣尺寸在线测量问题,研究了基于线结构光阵列的熔渣尺寸在线测量方法,通过线结构光阵列倾斜投射多条线结构光至铸坯表面,多个面阵相机组成的视场覆盖铸坯上下表面整个宽度方向,利用产线上铸坯的自身运动完成铸坯上下表面的扫描,最后利用基于三角测量原理实现铸坯切割熔渣尺寸的在线测量,并给出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的调整方法。通过搭建熔渣尺寸在线测量系统,现场试验证明,系统熔渣尺寸测量响应时间为0.144 s,满足实时性测量的需求。通过对算法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测量结果数据比对表明,熔渣尺寸理论测量精度和实际测量误差标准差可达0.1 mm,熔渣检出正确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3.
攸骏 《云南冶金》2013,(6):61-65
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系统地研究了SCR连铸连轧铸φ8mm电工用铜线坯表面大缺陷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减少线坯表面大缺陷的措施,从而大大减少了线坯的回炉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针对304不锈钢热轧板和冷轧板的表面线缺陷问题,通过对热轧板和冷轧板取样,使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了试样线缺陷表面,并进一步对冷轧板线缺陷的纵剖面进行了观察,分析了线缺陷的成因及形成机理。在热轧板线缺陷表面和冷轧板线缺陷纵剖面都发现了许多大尺寸的碳质颗粒,这些碳质颗粒来源于结晶器保护渣的卷入;位于连铸坯表面的碳质颗粒会导致热轧板表面线缺陷,酸洗无法消除这类表面缺陷问题;合格热轧板内的碳质颗粒易导致冷轧板的表面线缺陷。  相似文献   

5.
李春华 《江西冶金》1998,18(4):15-17
优钢盘条(俗称硬线)主要用于金属制品行业的深加工,其表面质量直接影响金属制品的生产及产品质量。本文参考有关资料,具体分析了优钢盘条表面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新钢公司生产情况,提出了防止硬线表面裂纹的措施。1表面裂纹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11裂纹种类钢坯...  相似文献   

6.
Piels.  K 刘宏宇 《国外钢铁》1995,20(12):51-53
介绍了由SMS公司为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和韩国韩宝(Hanho)钢铁和通用建筑有限公司建造的两套新连续酸洗线串列式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可确保更好地利用酰洗液并缩短酰洗时间的新开发的可调工艺,酰洗参数,诸如带钢速度,带钢表面的浓度和酰洗温度能够精确地相适应,这样得到低能耗和低酸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表检系统在镀锡产品检测上的适用性,结合镀锡产线自身特点与镀锡产品质量检验要求,通过传统表检技术与现代检测技术对比的方法,阐述并论证了选择线扫描表检系统对镀锡产品表面缺陷进行在线检测能够更好地适应镀锡产品表面缺陷的检测。同时,实践证明线扫描在镀锡产品缺陷检测上应用效果较好,优化了镀锡产品生产工艺,提高了镀锡产品表面质量,也减少了因表面缺陷漏检造成缺陷产品流转至客户。  相似文献   

8.
由于热加工历程的差异,与常规热轧相比,CSP线生产的薄板产品表面质量较难控制,其中表面夹杂是发生频率最高的缺陷之一。本文通过缺陷分析,确定了缺陷的产生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提高钢水质量和优化连铸工艺,控制了表面夹杂缺陷的大规模产生。  相似文献   

9.
基于随机介质移动理论,构建了采动影响型地下煤火诱发地表裂隙率的时空统一分布模型,并实例分析了矩形火区引发地表线(张)裂隙率、面裂隙率以及剪裂隙率的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地表线(张)裂隙率、面裂隙率和剪裂隙率的极大值分别分布在采(燃)空区边界内侧约20 m(约为煤层厚度的3~4倍)的位置、四周边界线的四个中点位置和四个边角端点所对应的地表区域.随着煤层燃烧,垂直于煤火发展方向上的线裂隙率以及空区边界处对应的地表面裂隙率均呈半正态曲线形式变化并最终稳定于最大值;而剪裂隙率、煤火发展方向上的线裂隙率及空区内部对应的地表面裂隙率均呈正态曲线形式变化.   相似文献   

10.
铜包钢接触线属于高速铁路建设急需的产品,该产品的制造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在采用连续挤压包覆技术生产铜包钢接触线时,钢丝的预热温度对产品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在感应加热理论和热传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钢丝感应加热时的温度场模型,定性、定量地研究了表面比功率、表面功率、加热速度、钢丝直径、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钢丝运行的在线加热建立了感应加热的热计算模型,实施了钢丝连续运行感应加热的计算和自动控制,在铜包钢接触线制造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Moreas  Bilstein  Tusset 《冶金分析》2012,32(1):29-33
为了实现钢带表面尤其是粗糙度(Ra)的连续控制,进而改善钢带的表面性质,冶金研究中心(CRM)开发了一种表面粗糙度传感器(SRM),并在AMEPA实现了工业化。SRM用于测量不同工业线上整条钢带的粗糙度参数。选取的测量方法基于三角测量原理:一条很细的线被投影到表面,然后通过分析线的变形确定凸现。本方法通过与机械触针参照测量法对比得到验证,SRM与触针的相关范围为+/-10%。SRM被安装于不同的线和各种产品上:连续退火线、伸线(抹油表面)、镀锌线(高反射表面)和轧辊间(高反射和粗糙表面)。同样涉及的还有涂层的、未涂层的、随即(例如EDT)和确定(例如EBT)表面等。最终得到一个用于测量形貌学的在线传感器。这个传感器不久前用于欧洲某些公司及其他线的日常生产,四个传感器安装于中国某公司的连续镀锌线以及连续退火线上,这有助于理解不同生产参数对钢带表面的影响,有可能实现过程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12.
表面铜粉剥离,导致铜杆线表面损伤,其对铜杆线拉伸过程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剥离铜粉厚度可达25μm,经物相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为铜及铜的氧化物。通过对剥离物和杆线表面缺陷进行形貌分析,以铜杆线的生产、加工各环节作为研究对象,并确认了铜杆轧制工艺、无酸清洗工艺、线表擦伤、拉伸角度及拉丝模具等5方面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铜杆氧化物剥落和机械损伤是铜粉剥离的主要原因,在铜杆线生产、加工环节,防止氧化物带入铜基体和避免铜线表面损伤能有效减少铜杆线铜粉剥离。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不同热轧产线生产的低碳钢带表面氧化铁皮厚度和微观结构分析,设计了酸洗实验模拟并组织了工业生产实践,结果表明:2050线相较1580线热轧温度更高、轧后冷却距离更长,导致钢带表面氧化铁皮更厚、共析转变更充分、转变组织更致密,因此钢带适宜酸洗温度更高、酸洗时间更长。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2050线热轧钢带氧化铁皮难以酸洗的问题提出了生产工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莱钢H型钢轧后控制冷却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型钢厂中型线控制冷却技术,并对投入控冷前后产品的表面状态、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轧件变形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差厚打印线在镀锡带钢表面检测系统中的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镀锡带钢表面差厚打印线在表面检测系统中的识别和剔除,以机组生产信息进行差厚打印线信息解析,结合图像处理功能有效地将差厚打印线与表面缺陷进行区分和识别。首先,生产系统将含有打印线模式的相关信息通过L3传送给带钢表面检测系统;然后,检测系统解析打印线模式,并综合图像处理结果进行打印线过滤。该技术已在宝钢镀锡带钢表面检测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现场3年多时间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差厚打印线在表面检测系统中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铝合金型材着色白色或因及消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挤铝合金型材阳极氧化着色后,往往在其表面产生色差白条缺陷,造成废品,本文分析了型材表面白条--焊线白条,假焊线白条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H13型热作模具钢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中,模具的变形、磨损和疲劳失效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线安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模具失效的原因,改善模具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通过介绍国内外H13型热作模具钢的表面改性技术及研究现状,总结了激光加热处理、热喷涂处理、化学热处理3类表面改性技术的特点及在改善热作模具钢表面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该热作模具钢表面性能的影响,对不同处理技术应用于该热作模具钢表面改性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热作模具钢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车间半连轧改造成功后,成品线速度达到7.5米/秒以上,轧线流程短,轧件呈升温轧制状态。冷床面积小,冷却能力不足,造成钢材表面二次氧化严重这个问题,根据轧后控制冷却技术,自行设计、制作了穿水冷却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最终成功解决了钢材表面的二次氧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明荣 《四川冶金》2002,24(5):40-42
通过试验和现场实践,不断地对加热、轧制和控制冷却等工序的工艺参数逐步完善和优化,从而形成了我厂优质硬线的生产工艺,并生产出了符合深加工要求的含微V、Ti的优质硬线。  相似文献   

20.
周善良 《江苏冶金》1999,27(6):15-15,24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硬线表面花斑纹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