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常营玫瑰童话花园设计案例,探讨“微花园设计”这个基于日常需求的城市老旧社区微更新途径;指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应从居民的日常需求出发,以小微空间和微小视角为切入点,以公众参与为核心,运用渐进式微更新改造,通过建立多元共治平台进行以点带面的全过程设计治理;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讨论“微花园设计”后期维护机制和网络化布局模式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7,(9)
随着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内部社会公平状况、贫富差距程度、文化多元程度及空间人性化水平等一系列与包容性城市相关的问题。城市包容度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户外空间类型,街道的包容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包容程度,因此要判断一个城市健康与否,可从街道的包容度上来考量。文章在梳理包容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基于规划关怀的角度,从交通、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探析城市街道包容性建设的各类要求,构建影响城市街道包容性的要素框架,并从街道设施、街道交通、街道场所和街道管理四个要素出发提出营造包容性街道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建华  邹丹娜  林静 《新建筑》2022,(3):128-132
从环境-行为关系视角出发,介绍了日本社会政策性文件《健康、医疗、福利社区发展指南》的主旨、内容,构建了城市社区改造评价指标框架,并重点解析了该指南实施中的社区适老化改造途径:社区环境-行为指标空间化;保障和鼓励健康步行;拓展与支持参与交流;提升并实现交通便利。通过中日社区更新建设区别的对比分析,探讨社区改造路径指导下以指标契合、鼓励步行、参与交流和完善交通为目标的“健康型”适老化社区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进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创建高品质生活的新阶段,社区花园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生”微空间,尤其适合上海这样的高密度城市。目前社区花园实践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该文选取上海杨浦区和德国埃森市已建成的5个社区花园进行了为时两年的实地调研,并查阅研究了它们的相关文献历史资料,从社区花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视角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全面的社区花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4类17项。通过对中德两个城市的社区花园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基本建立了社区花园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社区花园今后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6.
街道和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街道和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服务补缺”和“治理协同”的视角,揭示当前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短板与问题,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单元与基层公共服务单元相耦合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路径和实施政策机制,提出通过建设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和“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弥补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优化城市基空间组织结构,促进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以深圳市南山社区花园为例,探讨城市社区花园响应“双碳”战略和“共建共治共享”政策的方式与效果。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公众参与,南山社区花园运用了以下手段:1)共建:多层次公众参与、合作建设;2)共治:使用“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综合维护;3)共享:建设承载多重活动功能、低碳可持续的公共空间。项目回访证明曾经的社区“失落空间”转变为了温暖的城市空间。研究表明,城市社区花园作为一种多功能景观空间,能够兼顾民众当下真实需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从生活端助力“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深圳市南山社区花园为例,探讨城市社区花园响应“双碳”战略和“共建共治共享”政策的方式与效果。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公众参与,南山社区花园运用了以下手段:1)共建:多层次公众参与、合作建设;2)共治:使用“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综合维护;3)共享:建设承载多重活动功能、低碳可持续的公共空间。项目回访证明曾经的社区“失落空间”转变为了温暖的城市空间。研究表明,城市社区花园作为一种多功能景观空间,能够兼顾民众当下真实需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从生活端助力“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9)
包容性发展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城市问题的核心理念。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产品,要合理调节其空间、利益和诉求的冲突,急需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引导。文章通过剖析城市绿地规划中的排斥性问题,从绿地分布平衡式发展、绿地规划指标多样性发展、绿地服务对象共享式发展和绿地规划程序民主式发展四个维度提出了包容性城市绿地的规划逻辑,并从前提条件的包容、规划过程的包容和规划结果的包容三个层面对城市绿地规划模式进行转换,以形成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透明、分配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范式,推动包容性城市建设乃至公平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新城市议程》做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承诺,以应对全球城市的未来发展.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正处于从增量开发拓展转向存量提质更新的重要阶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应不断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把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导向,将空间塑造作为满足多样发展需求,实现社会包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基本路径.旨在重申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重要阶段,加强“社会-空间”视角研究城市发展,关切城市设计价值导向的重要性.分析论述了在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开展城市设计实践所应对的城市发展特征和社会需求变化,强调了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时空特性和价值导向,结合我国当前城市现实背景提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践转型中,以人居科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寻在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三个重要方面体现城市设计领域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迈入存量更新阶段,增存并行的、小尺度渐进式改造在各地涌现,其中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花园探索出一种创新式内涵服务的新路径。为挖掘社会创新理念与社区花园实践的内在联系,以竹丝岗社区花园实践为案例,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创新视角剖析社区花园实践过程,对其协作式组织与协作式接触进行详细分析。竹丝岗社区花园实践带来了空间更新效果并激活了社区自组织力量,但于半年后被迫终止,鉴于此提出两点可持续设计策略,一是构建多元共治的协作式组织使居民参与到共同营造中来,二是运用灵活机动的社区资源降低营建成本并增强可持续运营的可能,以期为今后相关社区营造设计领域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向鹏成  吴柏廷 《建筑经济》2020,41(3):109-113
明确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基于社会解决方案两大理念的内涵,确立包括自然包容与社会包容在内的包容性城市更新目标体系。随后从自然和社会两大维度阐述包容性城市更新实践体系,并探讨相应的协同机制。最后,构建技术、经济、制度三位一体的包容性城市更新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社区更新是提升社区场所活力、优化居住生活品质和整合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当下关于社区活力的测度主要根据社区要素进行评测,较少构建基于人本视角下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构建包括社会公平、社会资本和居民基本需求在内的3个目标层共计14项测量指标的社区活力测度方法,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进而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从居民需求出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对社区更新规划策略做出优化调整。结合地理空间数据、POI数据和微博签到数等数据,对苏州中心区内2 311个社区的社区活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社区活力测度结果将苏州中心城区内社区分为五级,其中五级社区342个,基础设施老旧不完善,亟需更新。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可助力对城市社区进行量化研究,为城市老旧小区更新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并优化更新决策,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悦来  谢宛芸 《园林》2022,(8):4-11
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强调多元共建的实现机制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其中多元共建共治强调在营造中充分结合公众参与,形成可协调多方需求、可持续、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花园营造,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居民在地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成为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情感基石。基于以上思考,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实践为例,从分析公众参与治理下的发展历程,再到剖析总结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实践特征,探讨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对于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建设、探索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玲 《中国园林》2020,36(7):26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共建     
<正>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谢菁通过社区营造回应城市再生、地域性以及粮食和农业,探讨建筑师如何用设计介入城市再生,并通过营造来引领公共观念。“共建花园”项目尝试打破共建的边界,综合了屋顶绿化和以及新能源利用,实现低成本、灵活、可持续发展的屋顶绿化。它在回应城管需求的同时,有效推动社区参与,利用景观装置和捐赠形式使社区居民和企业成为“屋顶管理者”。最终,它可以推动社区花园成为充满活力和参与度的社区交流场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深圳五联社区进行的社区研究和社区规划工作,探索深圳市龙岗区在城市发展转型时期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城中村"社区的发展模式和社区规划的工作方法;从社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需求出发,探索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与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的合理关系;关注社区规划在体现社会公平、构建社区归属感等方面的有效性,关注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强调社区规划应该成为法定规划的重要构成要素,社区规划的重要性不能再被忽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城市经济转型而引发的环境容量以及人居环境等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思考风景园林该如何影响和参与到作为城市绿地空间的社区花园更新的社会创新实践中来,如何建构人与环境的新关系。通过解读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挖掘社区花园的社会创新价值,归纳社区花园中社会创新的协作式接触形式,并分析总结出某些社区花园的案例是如何用一种打破常规的、全新的方式来提高城市绿地效益、满足城市社会需求的。进而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初步探讨基于创新理念的社区花园更新系统性设计策略,即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堪称全球宜居城市典范的墨尔本为例,从城市宜居性概念、评价维度及评价因素出发,探讨宜居性评价的指向性问题;接着从城市历史角度剖析墨尔本宜居性的形成与特质。研究发现,宜居性的概念及评价体系的建立容易产生指向性不明或矛盾,缺乏从当地居民个人视角的历史维度的宜居性考察。通过从历史角度对墨尔本宜居性形成进行分析,认为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交通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本规划设计手段的运用和坚持、稳定的制度体系、良好的区位、重视当地社区参与、注重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绿色健康城市形象的打造是墨尔本高度宜居性的形成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空间非均质性与城市历史演变等因素,为城市宜居性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