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稳亮  冀剑雄  宋孟霖 《城市规划》2021,45(4):48-56,105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处城市边缘区的大遗址的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空间治理的一大难题.面对汉长安城遗址管理的尺度失配问题,在对国外多尺度研究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前后的两个不同时段,分别以遗址区和典型村落作为焦点对遗址区系统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基于遗址区系统的结构特征、驱动要素和演化趋势,对汉长安城遗址适应性治理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对遗址区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启示。随着2013年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区原址的10个村落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不少挑战。从汉长安城形态演变中最为突出的4个历史阶段,梳理了西汉以来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水系格局、道路系统以及村落布局等形态要素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信息叠加分析,探讨了遗址区村落与原址地形和水系格局等形态要素间的共生关系。最后从历史形态保护视角,指出了村落形态在汉长安城历史形态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21)
针对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的变化,研究古时代聚落的演变发展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深入了解人地关系,为制定聚居决策提供参考。以GIS为研究方法,对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的995处聚落遗址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单一型聚落遗址546处,叠置型聚落遗址449处。单一型聚落遗址的数量变化为增长、下降、迅速增长,聚落遗址重心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移动,这与该地区气候历经的4个不同的变化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在所统计的叠置型聚落遗址中,有11处包含了4个时期的聚落遗址。在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聚落遗址的叠置系数由小到大,随着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聚落的继承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典型垦地混杂区富锦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评价体系,测度聚落空间重构指数,结果显示东部国有农场垦区高而均衡,西部普通农区低且由内向外圈层递减,聚落空间重构分异明显.借助ArcGIS和Fragstats,从空间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聚落空间重构分异特征,提出黑龙江垦地混杂区聚落空间的优...  相似文献   

5.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作为中国大遗址区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目前汉长安城人居环境整治初步完成,如何激发下一阶段文化近郊村的发展原动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相家巷村为例,探索城市近郊遗址区村落发展路径,从文化、土地、产业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发展中面临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闲置土地低效未利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在文化上,盘活特色文化,塑造文化展示型遗址村落;在土地上,结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空间;在产业上,以科技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带动乡村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以期为遗址区乡村如何结合城乡融合的视角进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田玥  韩炜 《城市建筑》2013,(8):260-260
本文选取高庙村这一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村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与遗址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探寻遗址与村庄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汉长安城为例,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分布概况、遗址构成要素、遗址特征与评价的分析,提出了汉长安城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对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村镇景观建设、公园形象景观建设和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探讨了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汪武庆 《安徽建筑》2006,13(6):31-32
文章从研究聚落入手,分析其演变过程,并对聚落遗址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向性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水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水在城市规划与聚落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国早期聚落遗址的文献及考古资料,以江汉平原新石器聚落——荆门马家院遗址为例,考察聚落中水与水系的分布,分析聚落选址与河流的格局关系、城址空间布局与水系、居住生活与水,探讨中国早期城市聚落起源与水的关系及其规划意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化的胁迫作用使得地处城市郊区的一些大遗址保护区在保护与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利益群体,遗址区居民的保护态度与行为对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地处西安市近郊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进行了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同其遗址保护负外部性影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生活质量满意度愈低的居民群体对遗址保护的认同感愈低,保护知识越欠缺,愈不容易与遗址保护妥协,对遗址保护的支持态度也就愈低。  相似文献   

11.
高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更新使得处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在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通过揭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经济生活与遗址保护相互制约的现状,对保护区PRED不协调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了其协调发展的五项对策,即土地适宜性开发、动态保护、发展观光农业、建设遗址公园、进行有序移民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PRED协调的理想模式,以期为其他大遗址之协调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林志强 《规划师》2006,22(12):85-88
聚落的空间形态是人地关系作用的结果,是当地居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发展、扩散、整合的结果和反映,而文化的演变往往是难以逆转的.对广西传统聚落的空间意象的研究包含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环境六项元素,该研究有利于理解、保护和继承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并对协调现代的人地关系、现代城市空间设计和人居环境营造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曼 《城市建筑》2023,(1):170-173
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城市周边的大遗址生存空间逐渐被蚕食,大遗址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棘手问题。本文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借助“共生”理念的引入,探讨共生体系的形成途径,即在宏观层面形成遗址发展依托西安市的寄生模式,在中观层面形成遗址区和村落非对称均衡发展的偏利共生模式,在微观层面形成遗址点和周边环境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同时加强各个层级之间的空间联动,营造多元化的共生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正向的共生体系,进而激发汉长安城遗址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
本文通过对不同性质遗迹单位的堆积形成过程分析,试图揭示大师姑遗址夏商时期的聚落变迁过程。笔者认为大师姑聚落最初性质是夏王朝东境的军事重镇,兴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废弃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偏晚至四期偏早阶段。城址废弃之后,聚落性质转变为普通环壕聚落,而这一环壕聚落兴于夏代城址废弃之时,至少沿用至二里岗文化上层一期。  相似文献   

15.
陈稳亮  杨新军  赵荣 《规划师》2007,23(2):84-8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施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与区外存在明显差距,就业、收入、设施、环境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协调、部门沟通、利益平衡等诸多社会价值因素是制约大遗址规划实施与居民生活状况改良的根本原因.应从保障大遗址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公正性等方面着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大遗址保护中的破坏因素——汉长安城案例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遗址破坏与遗址保护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可以从时空跨度下分析汉长安城遗址保存至今的破坏因素与机理。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汉长安城大遗址破坏的原因。分析后认为:(1)汉长安城大遗址保存至今经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破坏,尤其要注重人为因素破坏;(2)应在考古学上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前期调查、发掘,为后期保护做基础工作;(3)必须动态保护汉长安城大遗址的真实性和整体性;(4)面对城市化压力,新旧分制是新世纪西安城市更新与汉长安城保护的基本战略;(5)要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架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陈稳亮  励娜 《规划师》2011,(1):62-66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地处城市近郊的大遗址区内的一些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保护产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针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长年来相互掣肘的窘况,遗址区内的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提出以遗址保护与历史展示为基本前提,以整村近地搬迁为技术路线,以遗址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协同为终极目标,通过土地功能置换与空间整合,在遗址保护与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遗址保护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视角,以汉长安城未央官遗址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大遗址保护中的环境整治环节作出了理论总结,同时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现状,论述指出了当前环境的片段性、滞后性等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晋  张静 《中国园林》2022,38(2):83-88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水文系统...  相似文献   

20.
李哲  陈妙 《重庆建筑》2021,20(11):19-22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聚落进入转型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湘西通道县高团村是典型的侗族古村寨,是百里侗文化长廊的重要节点,该文以高团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史料考证的方法,研究高团村聚落空间形态及其演变过程,探究其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高团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分为形成初期、发展时期、逆向发展时期和稳定时期四个阶段,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技术是导致高团村聚落空间形态发生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