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索绪尔(1916)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语言符号具有非任意性(象似性),即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理据的。笔认为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比任意性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从语音、词以及句子等层面讨论了语言符号的相对任意性,指出这种任意性是一种可变现象,语言是任意性和强制性的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3.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一直是备受争论的课题.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但是韩礼德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符号不具有任意性,相反具有象似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两个点,中间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用以完成两者之间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运用自组织理论和原型理论论述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看似相对而实则相辅,象似性是建立在任意性基础之上的,任意性又受象似性的制约.正确认识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辩证关系,有利于科学地确定语言教学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纵观国内语言学界近20年来的争论,关于语言符号的性质,主要有三种看法:任意说、象似说、辩证说。争论主要集中在对“任意性“和“象似性“理解的分歧、象似性与任意性是否完全对立、音义之间是否是完全任意的等等。争论过程中,持任意观的学者往往用他们所理解的“任意性“来辩驳他们所认为的、范围缩小了的“象似性“;持象似观的学者往往用他们所理解的“象似性“来辩驳他们所认为的、范围扩大了的“任意性“。因此,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不同的哲学背景下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不同理解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任意性存在于语言符号层面;象似性存在于句法层面。严格地讲,任意性和象似性各自存在,互为独立。两种观点的争论原因则在于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对于语言符号和思维片段之间关系的逆向的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研究,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广告现象极其复杂,一个简单的广告可能涉及到一连串的广告要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广告人必须自问:我们到底用什么去描述广告?广告到底是什么?是符号!正是符号可特指的信息传达了鲜明的概念,并以多种符号的组合方式表达了一个集合性的意义,并且它常以记忆要点的方式和直指目标群体的性质迅速地避开了众多信息的干扰,高效率地到达目标,进而产生了经久不忘的长期储存认知.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还是具有理据性和象似性的”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重点。对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进行了解读,界定了理据性和象似性的概念,并分析了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共存于语言符号之中,都是语言符号的性质,不能以一方去否定另一方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医学院污水处理间设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建筑的表现作为讨论主题,探讨了运用具体的建筑实体表现抽象的建筑意义的一种方法。确切地说,该建筑设计过程是在实体,能指与所指的交互作用约束下进行的。实体,能指与所指组成了建筑设计过程的符号三角(Sem iotic T riang le)关系。一方面,设计者运用建筑实体建立叙述场景,另一方面,又通过文脉响应和主题表达等手段强化建筑“符号”的形式(“能指”)。最终,借助具体的建筑技术手段使设计转换到建筑“符号”的意义(“所指”)。这种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过程和符号美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结合。从而,论文传递出以实体,能指与所指三者的交互作用切入设计的思想方法,赋予可持续主题建筑的设计以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是语言学界长期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和嗣绕该观点产生的各种观点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列举出肯定和否定两大类观点;语言单个符号具有绝对任意性的性质,符号的理据性和任意性的区别很大。弗罗姆金和罗德曼关于语言符号的标准肯定了任意性,承认了象似性的非任意性。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任意性及词语的理据揭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人们研究构词方式时 ,可以揭示词语的内部形式。流俗词源有时是假的理据 ,而汉字的理据并非都是汉语词语的理据。词典释义对词语的理据揭示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词汇化研究是对非词的语言形式发展成词的一项研究。本文通过对"从而"的释义、个体字义演变及其成因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语义、语音等因素的变化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从而"的成词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不折腾"一词首次作为官方用语,其英文翻译引起了译界的不少关注。论述了以汉语拼音直译中国特色本土词汇的异化翻译方法,不仅能够避开各方对其准确性、贴切性的质疑,更是将中国本土文化输出到西方社会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加深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外交流。  相似文献   

14.
在现象学及弗洛依德、拉康理论的支持下,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集中阐释了两个核心命题,即电影是"想象的能指"、"在场的缺席"。以此二种极具现象学色彩的论点为基础,麦茨在电影理论史上第一次指出了电影的本性乃是一种既非真实又非虚幻、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现实印象"。"非真非幻、亦真亦幻"这一结论是对电影本性的独特洞见,为后世的电影研究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许多实例阐明汉语“四字词组”在英译汉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16.
非语言符号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巧妙、有效地运用非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表情、手势、体态等入手,恰当运用非语言符号,驾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本文对发展模式的内涵作了简略描述,着重对当代中国 发展模式选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难题进行了再探索。提出中国作为一个欠发达 的东方大国,在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上,(1)要科学分析“西化”与“中国化”的内 涵,并处理好两者关系;(2)要科学把握“先发”与“后发”的实质,并处理好与发达 国家的利益关系;(3)要科学处理“一体化”与“特色化”的矛盾,把国家与民族利益 放在头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作为隐喻的一种特殊形态,语音隐喻以其直观和直接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口语和文本中,成为社会流行语的构成之一。本研究收集整理了65个选秀比赛"快乐女声"和"快乐男声"选手"粉丝"名形成封闭语料,从语音隐喻层面分析选秀比赛中所出现的"粉丝"名称这一类社会流行语的产生机制,结合范畴理论在语音隐喻视角下提出"粉丝名"命名模型,以期更好地研究语音隐喻和隐喻的在语音、思维中的重要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从"实"、"虚"两方面互动出发,提出了移动电商、营销平台、关系圈子、功能延伸、实需相应五大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并通过案例进行了阐述,以期对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商业模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和运用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语言的“大众化”“形象化”“情境化”和“时代化”等“四化”视角,探讨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和运用,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