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涌现出了大量失地农民,他们被排斥在传统的土地保障与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失去原有社会支持网,他们从正式与非正式的渠道都难获得支持与保障。构建小康社会,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益壮大的失地农民队伍,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予与高度重视。而就业是解决保障问题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失地农民就业扶持的过程中,政府要切实加强发挥应有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多,失地农民成为农村中新的弱势与困难群体,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剧了城乡矛盾,违背了经济公正的原则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将失地农民纳入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他们以基本生活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经济公正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保障模式创新研究——以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做好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以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失地农民保障模式,以货币补偿为前提,维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关键,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以土地换股权,让被征地农民有长久的资产性收入;以促进就业、扶持创业为重点,增强失地农民的谋生能力;建立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建立面向农民的法律援助中心,便于农民寻求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原则、标准的评价,分析国内现有补偿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失地农民补偿的改革思路和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分析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与要害并不在于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失掉了什么,而在于他们得到了怎样的补偿。以建构社会保障体系换取土地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方法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关注已成为新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尽量减少失地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构建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量需求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该地区相当数量农村土地被征用。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保障问题不单单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经济学观点出发,全面论述了失地农民的培训机制与形式,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失地农民再就业保障制度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
为服务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破解失地农民主动培训动力较低、培训方案错位于市场职业需求、企业育人责任缺位等困境,借鉴吸收英、美、德等国的经验教训,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提出更新失地农民职业技能观念、优化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的教育供给、发挥企业重要培训主体作用、完善失地农民培训的保障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土地产权关系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由于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土地征用必然损害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它配套制度,处理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工业化伴生了一个特定群体——失地农民。目前的土地安置政策存在补偿标准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和农民拿不到足额补偿款、缺乏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等关键问题,侵犯了失地农民福利。因此,必须考虑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培训和安置机制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提高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对于土地已被征收,暂时还居住在原有村庄还未社区化的那部分失地农民的研究显得偏少。以W市D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对这类失地农民的闲暇生活、职业发展、社会关系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他们与已进入城市社区生活的失地农民、传统农民相比,呈现出"夹缝"生活的特殊状态。由于没有推进社区化建设,其生活仍然是农村化,这样的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将实现身份的转换。为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是乡镇)需要转换职能。就目前农村基层组织职能与作用存在较多的局限性,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应着力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善于发挥其它组织的作用。同时,应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产品供应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等,为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奠定组织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呈现数量增多、影响加剧、自发性增强,组织性提高、利益性和政治性并存等特点。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产权与征用制度缺陷、基层政府治理方式不合理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为了有效防控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必须要完善土地产权与征用制度,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完善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就业权的平等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失地农民就业权的内涵,从宪法学视角,分析失地农民就业所面临困境的背景、原因,并提出失地农民就业权平等保护的对策:以失地农民就业权为核心,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为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但目前各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存在较多问题,迫切需要为失地农民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从内因来看,它是城市政府、集体、失地农民对生存空间权益争夺的结果;从外因来看,缺失保障的流动人口的巨大居住需求和失灵、失衡的房地产市场起了推动作用。目前城中村空间混乱、失衡与无序,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要构建和谐的空间,需要五大制度创新,即合理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失地原住民生存与发展权、解决外来人口的居住权、维护农村集体权利及规制与保障开发单位的开发权。  相似文献   

17.
弥补因征地与失地导致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关键在建构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保障机制、基本的医疗及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创业保障机制、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及分配保障机制、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援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小产权房存在既是对合法购房者权益的忽视,更是对国家法律权威性和严肃性的侵犯。大量开发"小产权"房不仅带来大量耕地的流失,也给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带来较大威胁。由于没有完整的出售住房的合法证件和手续,小产权房的法律保障面临诸多问题。小产权房问题亟待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现代化建设会使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城市规划中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必须再就业,从传统务农转变为向第一产业外的其它产业工作。职业技术教育应从长远角度出发,把培养规划失地农民作为重要的工作。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应直接有效地提高规划失地农民的劳动素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失地农民应积极开展自主式互助教育,提高再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上海疫情防控期间,困难老年人是民生保障的重点对象,社会各方面对他们的支持情况,也反映了上海的治理弹性和服务潜能。通过阐述社会各主体满足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其吃饭问题、紧急就医配药、基本生活照料等问题的途径,来展现困难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概况。并提出问题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