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渔作为清初"一位出色的文学艺术家,又是一位当行的编辑出版家",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美誉。李渔除了创作戏曲、小说、诗、词、散文和撰著戏曲理论之外,还创作了200余副对联,在楹联领域的造诣也很深。  相似文献   

2.
李渔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位有成就的戏曲理论家和有美学自觉的剧作家.尽管系统的戏曲理论在李渔人生暮年完成,但作为一个潜心于戏剧的实践者来说,早在他的创作中已有了高度的"立主脑"、"密针线"等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3.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李渔戏曲代表作《怜香伴》与他的戏曲理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其作品与戏曲理论相吻合的地方,也分析了二者有出入、不完全一致的方面,并从社会背景和自身家庭环境两点,探寻出现这种理论与创作实际不一致的原因。可以更好地帮助了解李渔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同时,为专家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阮大铖和李渔的戏曲作品有着相似的喜剧风格,但李渔的喜剧艺术手法更为多样、成熟,更善于发掘情节、场面、人物性格、人物关系间的喜剧因素。主要原因在于,从二者的人生道路来看,阮大铖更热衷政治活动,注重功名权势,而李渔则注重文学艺术的商业化和娱乐价值;从他们的人品性格来看,前者投机钻营、首鼠两端、气量褊狭,后者则旷达乐观,较有民族气节;从他们的戏剧观念来看,李渔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之大成,其对于喜剧艺术的理论总结显然比阮大铖更为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传奇喜剧具有鲜明的双重价值取向,反映出明清之际中国文学家创作观念中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桎梏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的剧作家阮大铖和李渔在喜剧创作方面皆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他们都追求结构的以悲衬喜、情节的曲折新奇和场面的欢快热闹。但相比之下,李渔的喜剧艺术技巧更为成熟、手法更为多样,比阮大铖更善于发掘悲剧情节中的喜剧因素,更合理地使用误会、巧合手法,也更善于在热闹的场面中展现人物的喜剧语言和喜剧性格。  相似文献   

7.
戏曲电视剧是戏曲和电视联姻的产物,它与舞台戏曲和一般电视剧都有所不同,要求将写实与写意实现有机地结合。从电视镜头语言特点和戏曲电视化角度阐述了戏曲电视剧的画面语言功能特点,并对戏曲电视剧的创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戏曲和饮食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两大文化现象,两者之间关系的文化审视可从戏曲创作与饮食、戏曲表演与饮食、戏曲美学与饮食三个层面展开,从而揭示出牵系异域文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戏曲粤剧元素的思考,将粤剧粤曲作品《分飞燕》作为创作素材的原型,通过文本选材分析,创作定标反思,以作者原创的古典舞女子独舞《千里音觅分飞燕》为例,积极探讨以岭南特色文化粤剧之戏曲元素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清代戏剧家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李渔“贵新”的艺术主张进行了概要的述评,并指出在一个崇尚复古和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下,李渔对“新”、“变”的艺术创作要求是中国文人追求个性独立与艺术追求自由本质的一次融合。李渔对“新”的艺术要求与西方艺术论的“陌生化”又有显著的不同,其差异正可显示两种文化在艺术论中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杂剧与南戏的早期阶段,艺人对剧本及戏曲艺术的接受,主要通过师徒口耳相传,但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对精品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了欣赏群体与创作、演出团体的共同追求,单齣(折)选本与折子戏、短剧的出现,恰适应了戏曲传播的客观情势。  相似文献   

12.
《群音类选》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个重要的戏曲选本。本文试图通过对选本收录的剧曲题材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分析,透视明代晚期戏曲题材创作与观众审美趋向的变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情节所呈现出的"家常"叙事模式继承了源起于《诗经》等传统文学的这份"家常",在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中,展开情节的家常叙述。这一描写"家常生活"的叙事传统也延伸到后来的中国诗、史、小说和戏曲领域,深深扎根于张爱玲的创作思维中,并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戏曲是中国流传了千年的传统艺术,它的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了中国歌剧创作形式.中国歌剧脱胎于西方歌剧,但在语言、音乐、结构诸方面创作形式上,深受中国戏曲之影响,以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习惯和情感,逐渐发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歌剧".  相似文献   

15.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在全书整体结构体制和单篇结构体制上都出现了很多新变化,这种变化与李渔标新立异的个性、过人的创造力、特殊的小说观以及话本小说文人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民族歌剧艺术的传承集中体现为对民族精神表达的传承、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民族歌剧艺术的创新,在创作层面体现为创作构思创新、人物塑造创新与融合时代精神创新;在表演层面表现为主题唱段拓展主题立意,丰富创作手法;舞台设计突破舞台空间,追求虚实结合;灯光设计烘托戏剧情感,充实视觉语言;声乐编排独具匠心,实现中西合璧。  相似文献   

17.
冯子振是元代湖南本土作家中唯一一位从事散曲创作的诗人.其代表作[鹦鹉曲]是元人散曲创作的一朵奇葩,内容以抒写隐士情怀为主,风格豪放,间杂婉丽.卢挚和马致远两位外地作家也创作了一些反映湖湘生活的散曲佳作.  相似文献   

18.
"衣以章身"是李渔服饰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在着装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服饰永远也不可能独立于身体之外而自成体系,只有与肤色、形体、身份相协调的服饰穿起来才是美的.李渔特别推崇青色,认为无论贵贱、老少、肤色黑白,都是相宜的.  相似文献   

19.
《长物志》(图1)、《闲情偶寄》(图2)分别是明清之际两位名士文震亨、李渔所著的两部生活百科札记,它们的成书时间前后相隔五十年,在明清文人记述审美情趣的著作中有着相当的代表性。本文试图以《长物志》、《闲情偶寄》中涉及家具设计的文献为中心,通过文本分析、对比这两位晚明家具设计思想阐发者的观念差异,一定程度上阐释出明清之交经济、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0.
“才子佳人”故事是明清传奇戏曲中的主要题材。这些主要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虽不乏艺术欣赏价值,但模式化的创作使得作品中的女子形象表现出“千人一面”的弊端。而明代孤本传奇《盐梅记》塑造的王滕儿形象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模式化的形象创作,展现出其特有的将领之才、市井气息与侠女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