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近代法治的确立,从根本上是西方近代市民社会要素生长发育获得了与国家并立发展的结晶。通过市民社会的变革,确立了法律的至上地位,权力和权利都服从于共同的规则而纳入法律规制框架之中,树立了以理性自律精神和主体自由追求为内核的公民意识,为法治进程提供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法治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政治诉求,其核心是对权力的规范与制约和对权利的尊重与保护,这个核心恰好切中了中国传统的权力本位、权利缺位的硬伤。但要真正建成法治国家,认真探索法治赖以生成的社会基础实属必然,故而近年来从社会结构等对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关系的讨论渐趋入。拟探讨市民社会的培育与成熟对法治的深层作用,进而对中国走向法治的过程中型构作为法治的深层社会基础的中国市民社会的路径选择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3.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某些问题。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国家的市民社会建构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现代市民社会建设的构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理论于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但由于市民社会本身为中国传统所未有,所以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必然采取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方式。根据对近一百五十年来中国社会变革的体认,中国的市民社会论者主张采取一种将洛克的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和黑格尔的国家先于市民社会这两种不同的架构进行调和,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的方式,以摆脱历史上的变革困局。同时中国学者对市民社会理念本身及其在应用于中国实践的有效性上也进行了反思,主张从实践出发的研究方式。在实践层面上,第三部门及其理论研究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包括政府干预过多等困难。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其“市民社会”概念既不同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具有经济基础意义的市民社会,而是归入了上层建筑范畴。葛兰西在对“市民社会”作独特理解的基础上,阐释了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关于“阵地战”的设想以及“有机知识分子”思想。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和全球治理思想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归宿点。在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中,市民社会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再次兴起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再次向前推进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杭州构建市民社会是杭州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杭州打造“平安杭州”、“和谐杭州”的内在要求。杭州构建市民社会必须以政府培育为主,以市场拉动和民间力量自然生成为辅,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区自治、推进以法治市的同时,把培育市民阶层、发展民间组织、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市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瞿秋白和葛兰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国家观。瞿秋白着眼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葛兰西则更加强调意识形态。西方社会是市民社会,东方社会是宗法社会。二者国家观的深刻差异源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博大精深,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就立法来讲,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科学有效的立法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认真理解与实践该理论将使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律优良而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文章引述了市民社会的理论,阐述了市民社会理论中国家、社会相互分立叉相互关联的历史演变,以及市民社会非政治性的特征。强调了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市民社会模式有利于档案平民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档案馆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的非行政化、民众档案行为的非官方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最后进一步对档案平民化的涵义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式概念,它是在面对西方传统中暗含的对于自由的特殊威胁时,作为一种必要的捍卫工具而产生的。本文试图探究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下中国的建立的可能性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唯物史观出发,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最深刻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体制的最终完善则又有赖于中国市民社会的充分发育。但是,建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决不意味着传统的国家与社会间的对立乃至对抗,而是要实现两者功能的交错与互补,即达到一种在市场经济所阐发的现代法权秩序下的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成为理论界和政策界关注的焦点。大多数人认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然带来市民社会的形成。但笔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会必然带来完善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推进民主,加强法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一个强大的政府面前,任何个人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按照西方的经验,只有形成稳定可靠的市民社会,才能增强个人的谈判能力,从而保障经济民主和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其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市民社会批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历史性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分为三个阶段: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和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  相似文献   

16.
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初的出发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从黑格尔那里吸取来的,这一概念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早期阶段、过度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理论作用逐渐减弱,这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基础的思考有关。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齐美尔对大城市及其精神生活的论述,是城市社会心理研究的开端。西方社会心理学基本上以城市居民作为被试,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问题。可将城市作为一个特殊区域,以其中的市民为对象,以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着力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微观和宏观心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哲学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具有极强的历史哲学意蕴。“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世界历史”以及“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互动”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4个重要理论维度,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哲学语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互动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中国社会“市民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解放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由“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观念和理论产生和发展于西方文化。法治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中国在进行法治建设时 ,必须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国情 ,在此基础上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  相似文献   

20.
礼治与法治各有所长.我国的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乡土社会里没有生发法治的土壤.推行社会主义法治,有必要吸收传统礼治的积极因素.实行法治与礼治的融合.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