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向青绿玉米秸秆中添加不同配比的乳酸菌,进行厌氧发酵,20天后检测pH值,分析得出青贮饲料最佳的乳酸菌组合,即明串珠球菌1×104 cfu/g、植物乳杆菌1 × 104 cfu/g、短乳杆菌1×106 cfu/g.在此基础上添加纤维素酶和亚硝酸钠作为发酵促进荆,进行优化试验,得到pH值3.65,氨态氮与总氮的比值7.5,乳酸含量1.21%.  相似文献   

2.
从8 种中国传统四川泡菜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以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从四川泡菜样品中共分离出227 株乳酸菌,并筛选出8 株能够产生细菌素类化合物抑制英诺克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nnocu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长的乳酸菌。其中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 B22、屎肠球菌E6(Enterococcus faecium E6)和植物乳杆菌E11(Lb. plantarumE11)能够产生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生长的细菌素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这3 株乳酸菌耐酸、耐高盐,能够在四川泡菜模拟培养基中生长并产生耐酸耐高温的细菌素类化合物。结果表明,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 B22、屎肠球菌E6和植物乳杆菌E11可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  相似文献   

3.
农家泡菜发酵液中乳酸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家泡菜发酵液中乳酸菌含量和菌种进行分析研究,经倒平板计数检测出农家泡菜发酵液乳酸菌含量为1.36×10^7cfu/mL;从农家泡菜发酵液中分离出4株乳酸菌菌株,经形态特征、菌落特征和生化特征分析,分别为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戊糖片球菌。  相似文献   

4.
自然发酵中式香肠加工成熟过程中乳酸菌菌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自然发酵川味、广味香肠加工成熟过程中乳酸菌菌群,旨在探明乳酸菌在香肠加工成熟过程中菌群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发酵初期两种香肠中乳酸菌数量均在104cfu/g水平,2d后不断增加,广味香肠中乳酸菌数量增加更快,第12天两者趋于一致,达到106cfu/g,第21天数量均跃升至107cfu/g,第30天达最大值,接近108cfu/g,40d后数量开始下降。(2)香肠中水分含量和pH值在加工成熟过程中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其乳酸菌数量变化与pH值和水分含量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分离出的115株菌株经初步鉴定,杆菌80株,球菌35株,均为G ;从3个不同时期选出14株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拟确定S1-4、S3-2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G21-10、C50-6、G50-4为戊糖乳杆菌(L.Pentosus),C21-6、C50-8、G50-9为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其他的仅能鉴定到属,有乳杆菌、乳球菌。  相似文献   

5.
从8 种中国传统四川泡菜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以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从四川泡菜样品中共分离出227 株乳酸菌,并筛选出8 株能够产生细菌素类化合物抑制英诺克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nnocu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长的乳酸菌。其中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 B22、屎肠球菌E6(Enterococcus faecium E6)和植物乳杆菌E11(Lb. plantarum E11)能够产生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生长的细菌素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这3 株乳酸菌耐酸、耐高盐,能够在四川泡菜模拟培养基中生长并产生耐酸耐高温的细菌素类化合物。结果表明,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 B22、屎肠球菌E6和植物乳杆菌E11可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  相似文献   

6.
湘西传统酸鱼中乳酸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湘西传统酸鱼4个不同发酵阶段分离的196株乳酸菌种类进行了研究,分离出的乳酸菌主要包括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食品乳杆菌、明串珠菌、肠球菌及干酪乳杆菌等,并且这些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进程。同时对分离到的乳酸菌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产酸速率实验,耐食盐、耐亚硝盐实验,耐酸及耐胆盐实验,氨基酸脱羧酶实验以及抑菌实验,选育出具有较好的发酵剂潜力的3株植物乳杆菌和1株戊糖片球菌。  相似文献   

7.
对采集的8个不同地区的臭豆腐样品中的乳酸菌与臭豆腐品质特性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臭豆腐中总乳酸菌数量介于2.9×106~6.8×104cfu/g之间,不同样品总酸含量介于0.6%~1.2%之间,总乳酸菌数与样品总酸呈正相关,氨基酸态氮含量差异较大,介于0.1%~0.8%之间,与总乳酸菌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简单厌氧培养方法,共从猪消化道中分离得到10株生长良好的乳酸菌。经菌落形态、细胞形态、生化反应实验、16S rDNA测序, 最终确定5株为植物乳杆菌,4株为粪肠球菌,1株为鹑鸡肠球菌。除了粪肠球菌M462和M15对 ·OH几乎没有清除能力,10株乳酸菌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多数乳酸菌对 ·OH、DPPH自由基和O2- ·的清除率和细胞浓度呈正相关。在细胞浓度为5×108CFU/mL时,10株乳酸菌对 ·OH、DPPH自由基和O2- ·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12.2%、80.6%和79.3%。5株植物乳杆菌对DPPH的清除率都大于60%,好于粪肠球菌;而粪肠球菌对O2- ·的清除率好于植物乳杆菌,4株粪肠球菌对O2- ·的清除率都大于60%;植物乳杆菌R17、R53和R762对反应体系中的 ·OH清除率大于5%,其中R17的清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纯培养方法结合PacBio三代测序技术对采自蒙古国的12份传统酸马奶中的乳酸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应用传统的纯培养技术从12份传统酸马奶样品中分离出62株乳酸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62株乳酸菌被鉴定为5个属,6个种,分别是:25株瑞士乳杆菌、20株植物乳杆菌、7株产马乳酒乳杆菌、5株屎肠球菌、3株嗜热链球菌和2株粪肠球菌。采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研究其中8份样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宏基因组测序得到的优势菌为乳酸菌,同时也检测到一些痕量的其它种属细菌。共检测到5个乳酸菌的属,分别是:乳杆菌属、乳球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和肠球菌属,20个乳酸菌的种,即:瑞士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副乳链球菌、棉子糖乳球菌、肠膜阴串珠球菌和产马乳酒乳杆菌。宏基因组测序相对含量表明:蒙古国酸马奶样品中乳酸菌优势属为乳杆菌属(95.56%),优势种为瑞士乳杆菌(94.64%),纯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三代测序方法都表明瑞士乳杆菌为蒙古国传统酸马奶中的优势菌种。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除检测到纯培养获得的菌株外,还获得14个低丰度乳酸菌,如棉籽糖乳球菌、肠膜明串珠球菌和开菲尔乳杆菌等,这些菌在酸马奶中含量较少。通过PacBio SMRT测序技术可以全面了解酸马奶中乳酸菌的多样性,为通过纯培养方法获得低丰度乳酸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内蒙古地区传统发酵乳中乳酸菌进行分离并鉴定。以蒙古族传统发酵乳为材料,采用传统的细菌纯培养分离方法分离乳酸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确定乳酸菌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细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对其种属进行分析鉴定。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29株乳酸菌共鉴定为2个属,6个种。2个属分别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肠球菌属(Entercoccus),6个种分别为短乳杆菌(Levilaccillus brevis,4株)、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8株)、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9株)、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3株)、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1株)、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4株)。该研究采集的发酵乳样品中乳酸菌资源丰富,代表着内蒙古蒙古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优势性乳酸菌菌种,为优良发酵剂的研发奠定了微生物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1.
活性乳酸菌制品中乳酸菌计数培养条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快速、准确地计数活性乳酸菌制品中的乳酸菌,用CO2烛缸法代替现行国家标准GB/T16347-1996活性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微生物检验方法中的有氧培养法,CO2烛缸法操作简便,计算准确可靠,在菌种对比实验中,CO2烛缸法的乳酸菌计数结果是国家标准方法的8倍,在试样的对比实验中,CO2烛缸法的乳酸菌计数结果是国家标准方法的20倍,CO2烛缸法较目前国家标准方法更能真实施反映活性乳酸菌制品中乳酸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味全乳酸菌     
乳品是消费者每天都需要摄入的东西,但因消费者自身原因会在摄入后产生不适的状况.加之最近频繁爆出乳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对乳品的选择有了一些担忧.所以纯奶制品的销售额一直不太稳定,这给纯奶企业与经销商的投资带来了不利因素。但如果不是纯奶制品的乳品.例如果奶、花生奶等,却一直没有在销售业绩上出现下滑征兆。  相似文献   

13.
具抗氧化活性乳酸菌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体外过氧化氢耐受能力为指标,从发酵食品中筛选出2株能够耐受1mmol/L浓度过氧化氢的乳酸菌,两株细菌的耐过氧化氢能力与L. rhamnosusGG的耐过氧化氢能力相当。研究了两株乳酸菌完整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菌体浓度为109mL-1的L1001完整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6.2%和37.9%,同样浓度的F12完整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24.4%和27.0%;清除羟自由基实验表明,细胞浓度为109mL-1的细胞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与同体积的浓度为1mmol/L抗坏血酸相当,L1001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优于F12。利用API鉴定系统L1001菌株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1001。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公众关注的焦点,常规的食品防腐剂由于其可能的致癌致畸副作用,促使人们寻找可替代的天然安全防腐剂。乳酸菌具有充当天然防腐剂的潜质和优势,其抗真菌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人们经过研究发现乳酸菌可以产生有机酸、肽类及脂肪酸等抗真菌类物质。本文就当前抗真菌乳酸菌研究进行综述,对不同抗真菌物质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乳酸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介绍了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可能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在体外实验中,乳酸菌及其无细胞提取物能清除机体羟自由基(HO)、过氧化氢(H2O2)、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可抑制脂质过氧化、螯合金属离子,具有总还原能力及SOD酶活性。并介绍了乳酸菌抗氧化活性的体内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非发酵剂乳酸菌是干酪中主要的次生菌群,不属于发酵微生物,通常不能很好的在牛奶中生长,不能产酸,但对干酪的风味形成有很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非发酵剂乳酸菌的一些特征,包括不同原料制成的干酪中非发酵剂乳酸菌的来源、生长能源的利用、自身存在的蛋白分解系统对干酪风味形成影响及作为一种提高干酪品质的附属发酵剂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7.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从泡菜中筛选出了13株乳酸菌,并对其胆固醇降解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为3 d、接种量为5%、胆固醇浓度为1 mg/mL时胆固醇降解量最大,其中编号为HLB01具有最高的胆固醇降解量,达到了97.01μg/mL;筛选出的乳酸菌菌株均有降解胆固醇的能力,而其中多数为乳球菌.  相似文献   

18.
乳酸菌抗突变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对乳酸菌抗突变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乳酸菌抗突变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乳酸菌的生物拮抗作用,包括对致病菌和乳酸菌之间的拮抗。并简要论述了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因素或机理,为乳酸菌进一步开发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Humans can be exposed to N-nitroso compounds (NOCs) due to many environmental sources, as well as endogenous formation. The main nitrosamine found in food products and also synthesised in vivo by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N-nitrosodimethylamine (NDMA). It can cause cancer of the stomach, kidney and colon. The effect of four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strains on NDMA was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24 h in MRS, 168 h in modified MRS N, and 168 h in phosphate buffer). HPLC and GC-TEA methods were used for NDMA determination in supernatants. The influenc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on NDMA genotoxicity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e comet assay. Additionally, the effect of NDMA (2–100 µg ml–1) on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the probiotic strain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acteria decreased NDMA concentration by up to 50%, depending on the culture conditions, time of incubation, NDMA concentration, pH and bacterial strain. Lb. brevis 0945 lowered the concentration and genotoxicity of NDMA most effectively by up to 50%. This could be due to either adsorption or metabolism.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the bacteria was not affected by any of the tested NDMA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