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世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的需要以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今许多油田将勘探开发方向逐步转向更深岩层进行勘探,使得开发的井具有温度高和压力大的特点。在对这些高温高压深井进行试油时,需要考虑到井身结构、管柱组合、管柱载荷及高温高压等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还有温度及螺旋弯曲等效应对管柱受力和变形的影响,最终给出了井下管柱轴向受力、变形和应力计算等力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证明油井封隔器管柱力学理论的正确性并测试油井管柱封隔器的轴向载荷、径向载荷及扭矩等参数,设计了基于应变检测技术的存储式油井封隔器管柱载荷测试仪。介绍了系统中各模块的基本原理和整体工作流程。测试仪由井下数据采集系统和地面上位机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机械测试短接测井后起出,通过地面数据回放分析系统即可得到油井管柱封隔器承受载荷的数据。完成方案设计后,在实验室加工了测试样机并进行了室内测试,系统整体达到了预期指标,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吴朝阳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2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开发及利用的程度也在逐渐加深,试油技术作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更新,这些技术对于认识和评价油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油气勘探的基本手段,试油技术的成功应用有利于勘探新的具备油气产出能力的油气田。本文针对目前试油井下作业的特点,探讨了封层和排液方面的典型试油技术,以期能对我国的石油勘探试油作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张丕论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6):251
本文论述了井下加热工艺的现状,以及在对高凝油井进行试油测试时运用井下加热工艺的优势;同时对井下加热于高凝油井测试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出口管线、测温器以及加热保护装置的改进分析,封隔装置的改进分析以及运用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H_2S对海洋石油井下工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为了研究某油田井下管柱H_2S腐蚀特点及规律,采用专业模拟计算软件及方法对腐蚀速率及腐蚀敏感性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可为井下管柱的防腐选型设计及使用中完整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井下套管、油管和抽油杆等生产管柱结垢和遭受流体腐蚀的情况非常常见,给原油生产带了极大不便的同时,大量管材报废,也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多功能管柱防腐装置通过对腐蚀机理进行研究,利用预埋的铟、钛、铝、镉、镁等活泼合金与井下管柱处在同一电解质流体中电极电位不同形成的原电池理论,使活泼金属中的电子流不断流向被保护范围内的井下管柱,在其表面形成均匀的保护层,使管柱本身免受外来腐蚀性因子的侵蚀。同时,FeO、Fe3O4、FeS等腐蚀产物生成量大大降低,使管柱、抽油杆内外壁的保护膜光洁度提高,CaCO3、CaSO4等成垢无机盐、泥砂等结晶沉积较困难,垢下腐蚀的可能性也相应降低。目前在锦州采油厂的锦150和锦16化学驱等区块已经试用20口井,取得了明显效果,证明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8.
井下管柱伸缩平衡装置应用在分层注水工艺技术中能使该工具以下的管柱不发生蠕动,改善了封隔器的受力状况,延长了封隔器的使用寿命。文中介绍了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应用的井下管柱伸缩平衡装置的结构、技术参数、受力分析、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避免水平井钻柱出现共振导致的钻井失败,以水平井钻柱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软件对水平井钻柱的横向振动进行了建模、仿真和计算,得到水平井钻柱横向自然振动的频率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针对稠油、超稠油井生产过程中的过泵加热工艺要求,利用高温传感器实时获取井压、井温数据,通过过泵加热电缆传输至地面控制系统,实现了稠油、超稠油过泵加热井生产过程中井底流温、流压资料的直读监测及数字化处理,为油藏开发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井下动态资料.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从数值试井中应用的混合网格技术出发,简单介绍了可变网格技术。通过使用三种混合网格体系,即均匀六边形网格与径向网格、均匀四边形网格与径向网格和可变peb i网格与径向网格组合的混合网格对数值试井计算效率和结果的对比,说明不同混合网格体系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16.
为满足现代飞机燃油系统模拟试验燃油流量高精度、快速度的测量要求,针对涡轮流量计不能长期保持校准曲线和破坏管路系统的缺陷,提出了超声波测试技术。重点介绍了超声波系统的技术要求、主要功能、工作原理、工作模式和实际测量情况,并结合燃油系统试验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满足飞机燃油试验需要,主要设备具有高可靠性、可控性和稳定性,可实现燃油系统的无损测试。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化工原理》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为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出了适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的教学设计,并大胆尝试,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共注成型工艺及设备工作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多色仪表盖的成型与模具设计中。通过对塑件材料及结构的工艺性分析,采用多色多模清色注塑方式,布置一模六腔两个模位两个不同的浇注系统,实现1个成型周期中多种色彩塑料3个塑件的同时注射,并利用转盘机构与偏心顶出机构实现先后两个模位成型多色仪表盖并顺利脱模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