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河滩海油田海南3断块是一个层状边水岩性构造油藏,经过8年的注水开发,开发矛盾逐渐显现。针对滩海油田海南3断块东营组薄层砂岩油藏实际和不同地质特点反映出的水驱特征,开展多元化注水研究与实践。在新的构造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小层沉积相、水井示踪剂监测资料、吸水剖面测试资料、油井产液剖面资料和油水井生产动态,对各主力油层进行了剩余油评价。根据不同井区生产特点将区块划分为7个分析单元,针对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制定针对性措施,研究结果将区块由原来的常规面积注水方式增加了周期注水、低部位行列注水、点对点注水、层对层注水,调整产出剖面也由原来的单一的层位调整增加了压裂引效、注采吞吐。多元化注水大大提高了区块的水驱开发效果,使油藏自然递减率下降13.8%,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强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改善水驱效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明6块是文明寨油田最复杂、最破碎的断块,经过近30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井况恶化、注采井网不适合剩余油分布等问题,明确以恢复注采井网,提高层间动用为主的开发思路,在油藏精细研究,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基础上,开展综合治理。通过井况治理、井网优化、井组精细治理三结合,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油藏构造复杂,砂体发育不稳定的地质特征,注水开发时间长,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开发现状,加强了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落实,组合断点,对区块构造再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参考多种资料,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定量化研究,指出了油藏的调整挖潜方向,不仅使区块增传稳产,而且也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针对油藏构造复杂,砂体发育不稳定的地质特征,注水开发时间长,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开发现状,加强了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落实,组合断点,对区块构造再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参考多种资料,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定量化研究,指出了油藏的调整挖潜方向,不仅使区块储稳产,而且也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明一东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明一东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位于欢西油田南端的锦99块复杂稠油断块注水开发中后期暴露的各种开发矛盾,运用动态数据与静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精细地质研究,深入剩余油分布认识,借助于有针对性的配套技术对策,对区块实施了综合治理。全年措施共累积增油达8478t,提高区块采油度0.06%,为区块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为同类稠油油藏注水中后期开发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8.
千22块莲花油层1992年3月以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1995年进入吞吐开发后期,1996年7月开始实施注水开发,总体水驱效果较差。造成水驱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千22块为稠油油藏,采用常规水驱受效不明显,采用周期注水因注水方式不合理效果也不明显。多年注水以后,水驱已不能采出更多的剩余油,因此在2008年2月,区块整体停注水。为了实现水中找油,提高区块的采出程度,开展了拔桥塞回采莲2、优选边部水驱效果差油井选层注汽、油水边界薄油层试采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增油降水效果,提高了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文南油田文184高压低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等问题,通过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井网配置关系研究,为剩余油挖潜方案的制定、实施提供了有利依据,开发效果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0.
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1.
牛居油田属于高渗的复杂小断块,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上层间矛盾突出,井网混乱,开发效果较差。针对上述状况,2008年以来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对区块沉积相、剩余油分布规律、地层压力水平等地质状况进行二次评价,结合国内外开发后期油田特高含水阶段提液的成功做法,在提液井位、油井类型、井网、生产压差等方面做了大量改进,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评价、高含水井井间液量置换与平面液流转向、矢量化井网、采油工艺改进等四个技术攻关,实现区块增产,区块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某区块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区块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各种地质因素也因长期注水开发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时区块稳油控水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控制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必须对注水井采取进一步的细分调整。本文通过层段小层数、砂岩厚度、渗透率级差与油层动用程度的关系,优化分级参数、量化分级数量、执行细分注水标准,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油层动用比例,为今后区块细分注水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X油田A区块属高含水复杂断块油藏,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含水率逐年上升,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经过研究发现,该区块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原采油井网对油层内部单元控制程度较低,注水开发效果较差,剩余油饱和度较高,采出程度较低。需要针对本区块剩余油分布和潜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以便修改二次开发方案获得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探讨周期注水驱替剩余油的机理,并以实际区块建立理论模型开展室内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明确不同周期注水时机和周期注水方式对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提供相应周期注水建议,为多油层特高含水油藏后期稳油控水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塔2井区发育单一河道砂体,通过采取注采系统调整、早期周期注水、调剖、外扩钻井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层内矛盾调整难度大。利用聚合物驱油的科学性并结合该区块实际开发情况,对塔2井区开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和分析,研究整体聚合物驱油的可行性,挖潜厚油层剩余油。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区块高含水、剩余油分布零散、直井开发效果差等诸多生产矛盾,通过对油藏进行三维地震的精细描述,结合生产实际,确定利用水平井进行实施侧钻水平井来挖潜井间剩余油,改善区块的水淹状况,提高区块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为其它底水油藏转变开发思路,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卫10块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区块综合含水上升快,自然递减居高不下等问题,在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精细解释、沉积微相、储层综合评价、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以中部封堵、拉大注采井距,边部加强平面及层间动用为主要治理方向的实施,提高了注入水利用率,提高区块分层动用程度,控制了区块含水上升速度,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高含水期低渗透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挖潜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砂砾岩油藏是复杂断块油藏,2004年投入注水开发。由于区块水驱控制程度低、平面矛盾突出、层间动用差异大等矛盾突出,采取调、压、堵、补等常规综合调整措施稳油控水难度较大,2009年实施了加密注采系统调整。2010~2012年通过常规综合调整及调剖等手段,取得了一定开发效果。但由于构造倾角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区块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产量下降,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为改善开发效果,挖潜剩余油,本文根据地质资料,结合动态资料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地区已开发油田多处于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为确定挖潜稳产措施,综合分析了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实例,并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方法、注水砂岩油田高含水期调整方法及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方法研究,包括油田开发分析、注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油田高含水期调整原则和方法等研究,该套方法已在东部地区部分油田(区块)调整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1块为中高渗透性砂岩油藏,以注水开发为主,2010年优选5个井组开展弱凝胶调驱先导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后逐步推广。通过研究弱凝胶调驱机理,跟踪井组生产动态,分析调驱见效特征,认为处于“双高”开发阶段的区块,调驱效果主要受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规律、井网井距是否合理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