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渤中沙河街原油海底管道输送的潜在安全隐患,采用影像分析仪及配套的程控水浴,观测和分析了沙河街原油从65℃到20℃的析蜡过程,确定了其析蜡点与析蜡高峰温度范围.采用HAAKE RS600流变仪,测定了沙河街原油及其掺高温水的油水乳状液的流变曲线与粘温曲线,评价了沙河街原油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沙河街原油的析蜡点与粘温异常点分别为51℃与30℃,析蜡高峰温度为35~20℃;当掺水量低于70%时,80℃的沙河街油水混合液在25℃的室温下自然冷却,同时用700~800 r/min的转速搅拌,在2 h内均可充分乳化,其反相点为70%,这为沙河街原油海底管道掺高温水输送的安全操作提供了依据,并可供其他原油的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原油乳状液分别进行了热化学法和微波破乳法脱水实验,采用含水质量分数为58.88%的3#原油乳状液,根据本实验原油的特点,通过改变温度、微波震荡时间、脱水剂用量研究了影响原油脱水的相关因素以及趋势,依据实验结果提出新的工艺路线;结果证明:此工艺具有脱水速度快,脱出水清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带压溶气原油乳化装置在不同溶气环境(CO2、CH4、N2)下对长庆原油进行带压乳化,并通过溶解度测定装置、溶气原油乳液稳定性分析装置、界面张力仪、高压流变仪测得不同气体的溶解度Rs、分水率fv、界面张力γ、界面膜弹性模量εd、溶气原油黏度μ,溶气原油乳状液表观黏度μap。结果表明,油水界面膜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气体从外相向内相的迁移,使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解度小于内外相各自的溶解度之和;在溶CO2的环境下,由于其油/水界面张力最小,使其乳化效果最好,形成的带压W/O型乳状液乳滴最为细密,同时由于其油水界面弹性模量最大,形成的带压乳液体系最为稳定,乳液体系较原油体系的增黏率最明显;与之相反,在溶N2的环境下,带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较差,易于破乳。 相似文献
4.
通过白油/甘油/十六烷基磷酸酯精氨酸/水系统,对表面活性剂液晶的相行为,结构图象及溶液油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最佳强度的液晶制备乳状液,得到的乳状液细小而均匀,解决了乳状液的聚结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胜坨油田高温高盐、水驱采收率低问题,开展适合胜坨油田二区油藏条件自发乳化驱油配方研究.采用乳化能力测试和油/水界面张力测量,对自发乳化驱油体系中的碱、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质量浓度进行优化,并结合物模实验对优选出的配方进行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复合碱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并导致油滴在轻微界面扰动作用下自发乳化;表面活性剂静态吸附量较小,且油砂上的吸附量小于净砂上的吸附量;均质模型中,自发乳化体系与残余油在多孔介质剪切作用下形成乳状液,依靠乳状液液滴堵塞大孔喉产生的贾敏效应和分流作用,提高波及系数,同时伴随油带的形成,自发乳化驱的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25%;非均质模型中,形成的乳状液不足以有效封堵高渗通道,而是被驱替液携带流出地层,驱油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6.
水相存在于含蜡原油体系中时,随着温降过程的发生,非牛顿型油水乳化体系的胶凝行为在具备含蜡原油属性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针对油包水型(W/O)含蜡原油乳状液,考虑乳化水质量分数的影响,基于流变测量方法,识别并表征了不同乳化环境下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胶凝温度界限及胶凝结构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乳化水含量的... 相似文献
7.
8.
通过自由基胶束共聚法制备了N-苄基-N-n-十六烷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三元共聚两亲聚合物-P(AM/BHAM/NaA),并优化了合成方案。该聚合物具有临界聚集浓度(CAC),当该两亲聚合物质量浓度高于700mg/L时,P(AM/BHAM/NaA)在水溶液中形成聚集体,并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聚集体的流体力学半径增加,表观黏度也随之增加。P(AM/BHAM/NaA)具有良好的原油乳化能力,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两亲聚合物对原油乳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两亲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升高,在水溶液中形成聚集体的体积增大,空间网络结构增大,乳化能力升高。 相似文献
9.
在油井堵水技术中,活性原油堵水技术以其低成本、低伤害、有效期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应用中发现,不同区块进行活性原油堵水调剖效果差异较大,有些区块措施效果明显,而另一些区块则效果很差,分析原因为不同区块原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差异较大,而该物质会对活性原油乳化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活性原油堵水技术水平,通过室内乳化实验和光谱实验分析了乳化剂结构和原油组分对油包水乳状液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乳化剂Span系列的亲油端碳碳单链长度越长,乳状液黏度越大;而双键的存在不利于形成乳状液,且形成的乳状液黏度低;胶质中的5个芳香环排列组成的成分有利于沥青质的溶解,同时5个芳香环的面性排列会增加乳状液的黏度。 相似文献
10.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44-48
研究了制备冷榨芝麻油微胶囊的乳状液乳化工艺条件及乳状液的黏度、粒径.根据乳状液的稳定性选择大豆分离蛋白和β-环糊精复合作为包埋壁材,选用蔗糖酯S-15、单甘酯作为乳化剂制备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得出最佳的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70℃,剪切时间4 min,乳化剂复配比例为2∶1,此条件下制备的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稳定指数均值可达98.2%.采用TA-DHR-1型流变仪研究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的黏度表明:乳状液黏度在初始阶段发生剪切变稀,随着剪切速率不断增加,其黏度也趋向稳定.乳状液总固形物含量为17%~22%时乳化效果较好.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的粒径测定结果表明:乳状液粒径大多分布在1~10μm的区间内,占81.93%,说明乳状液粒径大小分布较为集中、均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中相微乳液对原油乳状液的相行为的影响 ,分析了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讨论了加入微乳液后原油乳状液的相行为与油、水分离之间的关系 ,为解决微乳液驱出原油的脱水后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还对油水分散体系液滴分离的扩张速度公式进行了补充 ,明确了液滴扩张速度和液滴最大变形部分的曲率半径之间的定量关系 ,使该公式变得更加准确和实用 相似文献
12.
复配了一种用于注蒸汽开采稠油的耐高温乳化降粘剂 ,该降粘剂采用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少量无机盐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使用时 ,将该降粘剂稀释成水溶液 ,并以一定的比例与稠油混合 ,搅拌后使稠油乳化 ,并在相同条件下 ,选用不同的降粘剂 ,对其降粘性能进行测试和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该降粘剂降粘性能好 ,降粘率大于 99% ,且耐高温 ,当温度达到 3 0 0℃时 ,其降粘衰减率小于 0 .1 %。在蒸汽条件下 ,利用该高温下稳定的高效降粘剂 ,高温下乳化稠油 ,降低粘度 ,且温度在 50℃左右时 ,原油乳化效果理想 ,确保不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 ,同时有效地乳化了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蜡质以解除由其产生的堵塞 ,改善了高稠原油的开采和输送性能 ,大幅度提高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13.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7-21
研究水剂法提花生油形成的乳状液中界面吸附蛋白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溶解性和乳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洗后花生乳状液的最佳破乳工艺为Tween-20添加量1.5%、搅拌时间60 min、离心力20 500 g,此时乳状液破乳率达(75.21±0.15)%.采用酸沉方式回收界面吸附蛋白,得到蛋白质的纯度为(64.68±0.21)%.与花生分离蛋白、菜籽分离蛋白以及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花生界面吸附蛋白的溶解性最差,但乳化性质最好,其降低界面张力的速度也最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我们研制的高温激波管上,利用多通道光学高温计、压力传感器技术、烟膜技术测量了W-11乳化汽油、M-17乳化汽油的爆震温度及它们的抗爆震特性。研究表明,水和甲醇能明显增加燃料的抗爆震特性;直馏汽油乳化后能较明显降低爆震温度,并和70~#汽油的爆震温度接近;在富含燃料的混合物中,增加氧含量将导致爆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氮含量能较明显降低温度.本文的研究从实验上证明汽油乳化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稠原油乳化降粘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配了一种用于注蒸汽开采稠油的耐高温乳化降粘剂,该降粘剂采用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少量无机盐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使用时,将该降粘剂稀释成水溶液,并以一定的比例与稠油混合,搅拌后使用稠油乳化,并在相同条件下,选用不同的降粘剂,对其降粘性能进行测试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降粘剂降粘性能好,降粘率大于99%,且耐高温,当温度达到300℃时,其降粘衰减率小于0.1%。在蒸汽条件下,利用该高温下稳定的高效降粘剂,高温乳化稠油,降低粘度,且温度在50℃左右时,原油乳化效果理想,确保不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同时有效地乳化了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蜡质以解除由其产生的堵塞,改善了高稠原油的开采和输送性能,大幅度提高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16.
轮古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主要采用掺稀油的方式进行开采,在实际生产中,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稀油需求量大、价值被拉低、运输和处理成本偏高等问题。在模拟自喷井举升的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水基降黏剂对轮古稠油乳化降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基降黏剂将黏度31 600mPa·s的掺稀稠油转变成黏度不超过400mPa·s的稠油拟乳状液,降黏率达到98.7%,降黏后的稠油拟乳状液具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易于脱水。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表征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上下层电导率差异法。根据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的变化,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利用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差异值来表征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条件和方法。研究发现,当原油乳状液破乳分相时,上下层原油乳状液的组成、形态以及电导率出现差异,因而可利用上下层的电导率差异值作为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表征参数。通过测定不同电学频率(0.1、1.0、10.0、100.0 kHz)下的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及其差异值,发现高电学频率时上下层原油乳状液电导率及差异值均大于低电学频率下的数值,且灵敏度更高;当上下层电导率差异值大于15%时,原油乳状液表现为不稳定。结果表明,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含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原油乳状液。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辽河油田盘锦输油管线低输量安全经济运行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盘锦线原油的粘温特性及流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回归了盘锦线原油的粘温方程及流变方程,绘制了粘温曲线及各测试温度下的流变曲线。结果表明,当测试温度为50~80℃时,盘锦线原油表现为牛顿流体特性,且所回归的方程与实验所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水体积分数、搅拌速度和温度条件下制备油包水型乳状液,模拟混输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分析了乳状液液滴粒径分布规律及其与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乳状液中水的体积分数小于60%时,随着搅拌速度的加快,乳状液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变小,黏度变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乳状液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变大,黏度逐渐降低;随着水体积分数的增加,分散相液滴平均粒径变大,黏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当水体积分数大于60%时,随着水体积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的黏度大幅度降低,乳状液流型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对管输的安全运行和集输工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制革废弃物中提取的水解胶原蛋白为原料,采用高速搅拌器进行乳化过程,探讨了转速和时间对胶原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转速为2 000r/min,乳化时间为20min时,胶原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较好.在此基础上考察了pH值、NaCl浓度、水解胶原蛋白浓度和水解胶原蛋白的分子量等因素对水解胶原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