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人口迅速增加、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缺乏统一、协调、有效的管理是造成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水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海河流域的生态战略应该统一认识,转变水观念;建立以洪水资源利用为目标的洪水管理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水环境的防治体系;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体制;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恢复海河流域水生态。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水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污染防治的经验,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废污水处理达标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和管理松散等问题,对水利水电施工期水污染防治对策进行探讨,推介2种废污水处理新技术:DH高效(旋流)废水净化器和铝电解式废水处理工艺,以期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晓东 《山西水利》2004,20(6):37-37,47
分析了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矿产开发与水环境保护、污水处理与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相互制约关系和环境用水、水信息共享及水权水市场建立等问题,可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介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特点。分析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水资源管理落后;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出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建立高效、统一的流域管理体制;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健全水资源法规体系,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节水、控污。  相似文献   

5.
陈博 《中国水利》2014,(21):21-24
水资源的流域特点决定了建立流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是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桂黔跨省(自治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已经逐步健全完善,为流域水环境改善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其他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应以流域为单元建立联动机制,同时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搭建民主决策框架,建立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有序扩大协调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6.
运用经济手段有效防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污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污染较严重的状况,提出除加强污染治理外,还应积极采用水污染权交易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水权交易制度、补贴政策、三同时制度,征收污水处理费、水资源保护补偿费等经济手段防治污染,并探讨了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分类指导、标本兼治,制定合理的调水水价,培育水市场,开展水交易,建立东线工程水污染防治基金,以有效防治东线工程水污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了黄河流域水功能区的概况及水污染现状,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①统筹协调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②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③全面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④完善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⑤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根据黄河流域水功能区的概况及水污染现状,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统筹协调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供水安全;全面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以水功能区为核心,完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完善与监督管理相适应的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保障黄河干支流生态环境用水量,维持和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9.
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迅速增加、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缺乏统一、协调、有效的管理,是造成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水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问题应从统一认识、转变水观念,建立以洪水资源利用为目标的洪水管理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水环境的防治体系,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体制,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等方面入手,以恢复海河流域水生态。  相似文献   

10.
建立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博  王亦宁 《人民长江》2016,47(7):10-13
针对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管理实践中存在管理目标不统一、管理标准和规范不兼容、管理体系缺乏统筹联动、管理环节衔接不顺畅、管理内容有交叉等问题,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建立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协作机制。分析认为,有效的协作机制能从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水体监测的规范化管理、水体监测体系建设和水环境联合执法、河湖水体污染过程监督管理、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等主要方面促使多部门达成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应分别在国家、流域和地方层面分别建立相应的议事协调制度。具体措施包括通过规划编制、制定政策性文件等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建立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