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熔体结晶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获得聚丙烯的球晶样品,经过溶胀、化学刻蚀后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获得了清晰的立体感强的球晶照片。由SEM照片可以看出,球晶结构相当完善,突出地显现出球晶生长的“骨骼”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PC-PE共混物注射制品的两相结构形态,观察了PE分散相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并分析了两相界面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聚碳酸酯改性环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DSC,DMA,FTIR和SEM等方法研究了PC/E51/TEPA和PC/E51/DDS两种共混体系的经、结构特征、力学和热性能。实验表明:体系的固化反应可按原位固化方式进行,PC对固化反应起促进作用。共混体系具有均相结构特征,两组份间存在有较强的氢键作用,从而提高了体系的Tg,模量、密度和热稳定性。PC/E51/TEPA样品透明,两个体系对冲击韧均略有改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4种分别采用光气法和熔融酯交换法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产和进口聚碳酸酯(PC)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反复加工后的性能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聚碳酸酯(PC)原料本身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屈服应力、冲击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并无明显差异,但4种牌号PC的反复加工稳定性差异显著。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对不同PC的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分析,结合Instron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的测试结果,首次发现,当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PC中小分子链/大分子链所占比例越高、分子链"离散性"越大,其反复加工后物理力学性能的稳定性也越差;PC中的支化链和芳基酮含量越高其反复加工稳定性也越差;熔融酯交换法生产的PC中因Fries重排而存在支化链和芳基酮结构,光气法PC中未检测到支化链和芳基酮。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碳酸酯(PC)的生产、应用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BA/PMMA)核壳结构乳液,经处理制得丙烯酸酯共聚物(ACR),再用ACR对聚碳酸酯(PC)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配比和用量、交联单体的用量对聚合物乳液的影响,以及ACR含量、核壳比、乳化剂用量和交联单体等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对共混物冲击断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大,乳胶平均粒径减小。在乳化剂用量一定时,随乳化剂中OP-10的增加,乳胶平均粒径增大。在核壳结构乳液中核壳质量比为75/25,交联单体用量为8%,乳化剂用量为3%的条件下,共混物中ACR质量分数为6%时,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最大,使用交联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丁二醇酯(BDDMA)的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是使用交联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的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的2倍。随着ACR含量的增加,PC/ACR的缺口冲击强度增加,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略有下降。扫描电镜表明,ACR在PC/ACR中分散粒径大于乳胶粒径。  相似文献   

8.
聚碳酸酯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回顾了聚碳酸酯的发展过程及合成方法,着重介绍了几种新型高性能聚碳酸酯的结构特征,并以此分析了聚碳酸酯分子设计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对聚碳酸酯的化学及物理改性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聚碳酸酯/聚乙烯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了聚碳酸酯与聚乙烯(PC/PE)及聚碳酸酯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C/PE-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研究表明,PE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PC的抗冲击性能,而PC/PE-g-MAH体系的力学性能及混溶性优于PC/PE体系。红外光谱表明,接枝PE与PC共混时,发生酯交换反应,冲击断口及样条截面的扫描电镜发现,PC/PE-g-MAH的相态分布均匀,两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10.
聚碳酸酯研究进展及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东贤  亢茂青  王心葵 《材料导报》2002,16(5):65-67,29
介绍了聚碳酸酯的结构,性能,合成工艺进展及应用范围,分析了国内外产需动态,并对我国聚碳酸酯发展现状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球晶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偏光显擞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溶液结晶的形态。PET在苯酚-四氯乙烷溶液结晶时,根据不同的结晶温度可产生双球晶、附生球晶、层状球晶和环状球晶结构。  相似文献   

12.
PET/PC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偏光显微镜、X-ray衍射仪和示差扫描量热计(DSC)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PET/PC)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PET/PC共混物中,当PC含量在50%以下时,PC的晶粒与PET的球晶分别分散在非晶区中;当PC含量在50%以上时,PET的晶柱与PC的晶粒分别分散在非晶区中。随着PC含量的增加,PET晶体的完整性被破坏,晶粒变小,结晶度下降,熔点降低。  相似文献   

13.
在常温常湿下,对聚碳酸酯(PC)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单轴应变循环和非对称应力循环实验。讨论了PC材料在不同加载水平、加载历史、应力率和峰值保持时间下的循环变形特征。结果表明:PC材料在应变循环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循环软化特性,其响应应力幅值在应变循环中随着循环周次的增加而下降,但不是很明显;PC材料在非对称应力循环加载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棘轮行为,棘轮应变随着平均应力和应力幅值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平均应力的影响大于应力幅值的影响;加载历史对于棘轮变形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应变循环特性影响不大;PC材料的棘轮变形随着应力率的减小和峰值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体现明显的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低温等离子体对聚碳酸酯材料表面改性的时效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叙述了低温等离子体对聚碳酸酯材料的表面改性,并通过接解角和表面能的测量,研究工作气体和处理时间对改性的影响及改性后的时效性。实验结果表明,PC表面经等离子体改性后,接触角减少;表面能增加;浸润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反应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体系的反应活性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DSC和TGA等方法研究了反应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特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α-PC的加入,增加了体系的反应活性,固化体系的相容性也良好,形成一个均相网络结构。固化体系在350℃无任何分解,具有较好的耐热性,且体系的韧性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尼龙1010异常光性球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加一级红补色板时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尼龙1010可生成四类七种异常光性的球晶:六瓣形黄蓝交替放射状与环状球晶;黄蓝对半的两瓣形放射状球晶;一半黄,另一半是蓝-黄-蓝的不对称四瓣形放射状与环状球晶;带正光性环的负放射球晶与负放射-负环-正环球晶。  相似文献   

17.
等离子体处理PET纤维表面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经不同等离子体条件处理的PET纤维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功率增大、时间增长和压力增大,等离子对PET纤维刻蚀逐步加深,刻蚀作用由非晶区向晶区发展,结晶度亦随之增大,不同气体对PET纤维的刻蚀作用依次为氧气>空气≈氩气>氮气。  相似文献   

18.
光盘盘基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各类光盘盘基材料的性能特征及其应用情况。并对当前光盘盘基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其中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及耐热性能的非晶质环状聚烯烃正在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聚碳酸酯发展动向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介绍国内外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消费结构、应用状况以及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量聚碳酸酯的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低分子量聚碳酸酯熔融流变性能的测试,讨论了此类聚碳酸酯在流变曲线上不同于通用标准级聚碳酸酯的特殊性,并提出微量吸湿改变其流动类型和产生润滑作用的观点,此外,还测定了相应流动活化能,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