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保量”向“提质”转型,存量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随之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老旧住区的户外空间更新,发现老旧住区改造中存在老旧住区类型多样、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常规旧改方法失利等诸多难点。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文章提出一种自下而上、以居民为导向的认知方法,即“需求-功能”转译路径及“行为-空间”生成路径,用以协调空间资源不足与居民需求多样之间的矛盾,寻求最高效的老旧住区户外空间更新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大量老旧多层住区更新中面临日照约束的问题,本文首先尝试提出“日照权转移”的概念,运用多目标优化算法以平衡日照条件保障、容积率提升和光伏技术推广的多重需求。其次,通过南京老旧小区的实验性设计,验证该模式对激发居民自建和促进邻里活力再生的可行性。最后,为了推广该方法从政府、居民和设计师三个方面提出制度性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士月  张海燕  吕淑娜 《城市建筑》2023,(3):115-117+157
自“十四五”规划以来,城市更新行动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存在于城市老旧住区中的设施设备落后、功能配套缺失、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漫长的规划理念探索过程中,现代木结构的模块化建造成为老旧住区更新中不容忽视的有效策略,其核心理念是将发展相对成熟的现代木材及其结构与模块化设计相结合,对木结构模块化设计在老旧住区公共空间中的应用进行模拟,使老旧住区达到当代社区的基本居住标准,为今后木结构模块化设计运用于城市更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老旧住区的现存问题,将包容性设计作为适老化改造的手段,从老旧住区的使用群体特征及需求分析出发,对住区的外部空间进行分析评定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包容性设计理论提出一系列适老化改造策略,期望帮助改善老旧住区的老年人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丛蕾 《规划师》2012,28(11):117-122
历史住区保护不同于精英化的单体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其更新方式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及社会力量,政府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是形成自我更新机制的关键。研究在回顾美国历史住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德国村等案例对美国当前历史住区保护更新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只有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历史住区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住区,这种住区的形成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激励、专业化的组织管理、私人资本的投入及当地居民的自发力。我国的历史住区保护应重视历史住区配套公共政策的制定,开展针对历史住区保护与更新的公共刺激政策的研究工作,从社会规划的层面关注历史住区中居民的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老旧住区逐渐成为城市问题的多发之地,与现代化社会严重脱节。文章针对老旧住区的"易迷路,寻路难"等问题,将合肥市蜀山新村作为调研对象,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老旧住区的空间导向性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完善标志物导向系统等具体改善措施。旨在改善老旧住区的迷路问题,提升老旧住区的人居环境品质,也为今后运用空间句法对空间导向性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优化改造时代,提升空间品质是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北京东高地生活区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航天社区,位于旧城区。该文以北京“东高地生活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空间行为分析相关理论,采用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的空间行为规律,剖析了人群对该地区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分析路网与活动场地的人群行为,总结出目前存在空间构成不完善,设施需求不匹配,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以提升环境品质和发扬该地区航天文化为目的,构建了慢行步道系统,更新已有文化广场活动空间和区域文化节点,提升区域文化氛围,以期为同类型生活区公共空间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老旧住区存在环境差、公共场所品质低、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必须从更新改造的角度,系统性地针对城市居住区风环境的设计问题加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肖家河住区为例,使用Phoenics软件对肖家河住区的环境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设计方案,以期为老旧住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有机更新”是城市物质设施老化的自然结果,既有老旧住区有机更新与城市治理之间存在迂回、递进、突破的过程。本文通过探究城市既有老旧住区的有机更新的难点,追根溯源,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进而推动我国“城市更新”理论及其实践体系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11.
高密度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人、空间和生态系统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建设和建成环境学科的新议题。在“存量更新”和“生态转型”的双重发展模式下,城市生境的营造具有其必要性和特殊性。文章以老旧住区更新中城市生境营造即生境花园为例,从理论层面分析其生态服务功能、营造目标和营造原则;结合上海生境花园实践,梳理营造工作流程,并重点从功能分区与布局设计、要素设计和过程管理三方面介绍生境花园营造要点,以期为相关研究、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公众生活重要位置,其中老旧住区占城市社区一半,老旧住区存在环境差,邻里关系淡漠,公共场所品质低等问题。在集约式发展背景下,社区营造是改善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有效策略。文章以西安市苍松机械厂社区的老旧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社区营造理念下,运用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从老旧住区的优化空间环境、重建邻里关系、后期维护管理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提出社区营造理念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赵东 《城市住宅》2021,28(2):96-99
住区公共空间是营造社区生活场景的核心载体,随着人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高品质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产品.通过对阳光水城和煤建新村2个新旧住区的对比研究,以道路交通和公共空间为切入点,为新住区的设计实施和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曹苏亚 《四川建筑》2011,31(4):47-50,53
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分析南京鼓楼区老旧住区现状特征及目前更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出发,探讨适合鼓楼区老旧住区的更新方式及重点,主要研究旧住区的更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更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问题场域,解决的关键在于建立一致的哲学和道德基础,即正义理论;把它与城市更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本文提出了居住空间正义这一核心价值观。接着在这个价值观的基础上,指出了4种非正义现象:危房改造的扭曲化、空间与社会的碎片化、旧城保护的标本化和经济学原理的滥用化。对非正义现象的揭示不是为了否定城市更新,而是为其进步提供有效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城市现阶段进行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现状,聚焦居民活动和心理感受,通过问卷、实地调研及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住区居民自主选择的心理安全空间,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提出以心理安全空间为指导的老旧小区深层次改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上海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逐渐转型为存量更新,中心城区老旧住区面临着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探索上海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可持续更新策略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文章以上世纪50—90年代建成的老旧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出老旧住区更新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所在;结合国内外的住区更新理论和实践,提出规范化的空间改造、公众参与的公共设施提质、建立多方融合的更新机制和资金反哺的经济运营模式等老旧住区可持续更新策略,激活社区活力,营造高品质社区生活,修复城市风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物权法》将住区公共空间的产权赋予全体居民造成了居民在公共空间更新中的利益矛盾,在上海市永和二村的更新中,规划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更新组织流程设计和制度创新,有效地促成了更新过程中民主与效率的统一,为当下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