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莉  牧骑 《新建筑》2023,(5):71-77
从空间叙事角度解读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瓦拉罗圣山的空间文本,有助于提升对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实现遗产从本体到意义的保护。利用空间叙事理论,在梳理瓦拉罗圣山历次空间营造对于叙事主题表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空间叙事类型对空间文本和空间意义的影响、场所路径组织对叙事顺序的调整。研究表明:保护空间文本的时空延续性有利于延续多维认知;选择恰当的空间结构组织方式有助于引导受述者的体验;识别空间叙事的重要节点有利于分析多重空间叙事的展开方式及叙事气氛的调动手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年建成的城市广场常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缺少对广场空间使用者的考虑.情感作为人类的共同特征之一,能够有效地沟通设计者、空间和使用者,是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情感空间的定义入手,探讨广场空间的情感与塑造方式,并以重庆市人民广场为例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3.
肖竞  曹珂 《规划师》2013,(12):98-103
"空间叙事"是一种融时间文本逻辑性与空间文本直观性为一体的时空体叙事思维,在社会、经济、地理甚至设计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以空间叙事为视角,从城市时空关系的梳理、叙事框架的构建和文化主题的表达三个层面分别探讨基于设计学空间叙事法的名城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情感空间的概念和研究综述,创新性提出街道情感空间设计理念,并提出设计的目标导向、范围、方法等.以嘉兴市农翔路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程为例,分析教育类街道主要使用群体、情感空间需求,基于儿童友好、宜学、易达及令人愉悦等功能为目标,开展完整街道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5.
白胤  任庆国 《建筑与文化》2011,(11):124-125
佛教建筑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共同构成了以独特的佛教教义为底蕴,佛教建筑为支撑的情感体系。佛教建筑空间的情感特征主要体现在佛教建筑中的人性空间和神性空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最终达到完美共存。  相似文献   

6.
贾潞娟  李智勇  何源 《华中建筑》2022,(12):132-136
利用空间句法辅助地下公共空间的叙事空间营造,可明确空间组构逻辑,加强访客的空间感知。在对相关文献及地下公共空间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句法对空间整合度、视线整合度、可理解度进行分析,结合对光谷广场地下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发现地下公共空间在叙事视角下的问题与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空间文本、公共利益导向、考虑平灾结合、拓展义素结构等四条叙事空间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
情感地图是在解析场所空间的情感要素基础上,在地图上集合反映人们的空间情感状态与倾向的情感地理学方法,具有主体真实性、时空构筑性和视觉传达性特征。情感地图不仅能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特定情感群体的空间情感关系、情感结构与特征的识别、分析与预测,还能应用于教育环境和情感关系的改良与优化,以及教育活动中不同个体情感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文章根据主要应用功能对情感地图进行分类和特征表述,并分析了开发学校情感地图的主要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生活器具在餐饮空间陈设设计中的运用为对象,分析了乡土素材在陈设设计中的应用手法,并通过主题氛围、地域特征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阐述了餐饮空间陈设设计的地域性情感表达,以体现出各地区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叶芸  俞传飞 《新建筑》2011,(2):66-69
叙事不只局限于话语,它同时在非语言形式的其他艺术体裁中存在,如戏剧、绘画、电影等,表现为一种没有讲出来的故事。建筑可以被看成是加入了空间因素的立体叙事文本。对于叙事艺术来说,其叙述结构的形式对于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叙事文本和建筑空间进行阅读和比对,通过对两者的历史发展关联性的解读,探索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期对当代空间探索作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华中建筑》2012,(1):93-101
城市,作为一种叙事场域,与主体人之间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情感的交流互动,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一种新视角,城市的社会性关注。把城市作为可读、易读的表意文本,介入叙事学理念,该文提出城市叙事的"时间—空间—情节—意义"四元要素结构,归纳了"时空线索—空间语言—文化表达"的三层次叙事设计构架,结合鄂西野三关镇古镇风貌更新设计实践,以探讨一种城市风貌规划与设计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展示体验类空间是传播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叙事性设计手段来提升文化体验馆展示空间的多层级体验,进而更有效地传递和彰显地域文化内涵。该文以“空间叙事”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叙事性融入文化体验馆展示设计的作用及意义;其次阐述其叙事特征;最后以磨山荆楚文化馆为例,将设计策略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该实践提供了叙事性设计的应用思路,为文化馆展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周媛媛 《居业》2021,(3):48-49
分析基于疗愈环境理念下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设计方法在住宅空间的具体运用.从疗愈环境的设计特征、设计元素等方面分析,总结出住宅设计逐渐偏向于归属感、智趣感、自然感的特征.从现代人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获取他们对住宅空间的情感需求,基于此得到疗愈性空间的设计特征,总结出现代住宅空间中自然、动物、甚至是气味逐渐成为疗愈心理的重要元素.探讨出的疗愈环境下的住宅设计特征和设计元素,可以为身处压力的人们提供自在、自然、自爱感受的居住空间,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9)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以其强大的魔幻现实主义视角征服读者,但同时也遮蔽了其他叙事手段。本文力图从空间叙述学的角度分析《红高粱》。从文本实体空间,文本虚化空间,文本空间叙事技巧,文本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分析。高粱地不再只是抗战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是一种表现时间凝固时间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陈代俊  杨俊宴  史宜 《中国园林》2022,38(12):115-120
村镇聚落空间形态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群系特征。综合多学科视角构建基于空间基因的村镇聚落空间谱系,一是精准刻画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的地域特征类型,二是准确判读村镇聚落类型的内在关联,进而从群体关联的视角科学认知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类型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规律。以重庆永川地区为例,对村镇聚落的多尺度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数字化解析,在此基础之上,采用聚类方法,对村镇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类型划分,将永川村镇聚落分为5种类型;运用形态类型学等方法识别提取村镇聚落空间基因,并采用信息编码的方式,以空间基因序列信息为索引,构建村镇聚落空间谱系,为全面解析村镇聚落形态类型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性规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为村镇聚落的特色保护和风貌管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吴潇  李鑫  赵炜 《风景园林》2019,26(12):52-57
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格局。对近400首描写关中风貌的唐代诗词进行筛选梳理,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可视化分析将关中地区划分为长安故都、行宫别苑、山水形胜、田园意境和雄关遗迹5种景观空间类型,并进一步对人文景观情感特征、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语义网络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词条语义有明显的相似性特征,关中地区形成了以"绿""素""青""朱"为主的景观色彩分布格局,人文景观情感在区域中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6.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存有众多具有福州特色的私家园林。从现存私家园林史料出发,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分析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空间元素构成特征。基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识别私家园林空间的要素、组织、形态和氛围等方面开展空间特征类型研究,将其划分A类、B类和C类三种私家园林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17.
金珊  姚雅慧  徐带领  成刚蕊 《住区》2022,(1):104-110
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研究视角,选取深圳大学粤海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故事论"和"空间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基于叙事空间三要素"物"、"场"、"事"所对应的叙事特性,对深圳大学校园的叙事空间进行分析与诠释,以期对大学校园空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车冉  王绍森 《当代建筑》2021,(11):128-131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主义建筑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性能和效率导致建筑与环境、历史、当代文化的割裂.而游牧空间能协调并重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差异性元素,为环境叙事提供整合差异性的空间基础,并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创造性的增值.本文以宁波宁亿生活美学馆概念设计为例,尝试将环境叙事下的游牧空间描述性的定义转译为具有开放、多元、流动、生成等特征的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游牧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王立防  朱翔 《华中建筑》2020,38(8):37-40
该研究基于参数化设计的基础上,探寻商业展示空间情感体验表达的新形式,利用参数化技术设计出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多感知性的情感体验空间。结合当前参数化在展示空间运用的相关案例,从情感体验三个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分别进行设计研究。参数化设计的介入,为展示空间带来了新颖的空间造型、趣味性的空间规划和多感知的空间营造,为顾客的情感体验创造了一定条件。以参数化设计理念的多学科逻辑算法系统的构建,为展示空间情感体验的快速定位,个性化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室内空间类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帅 《山西建筑》2014,(33):22-23
以建筑空间的情感表达为研究内容,分别从塑造个人空间领域、纪念性空间、热闹交换空间、亲密空间、关切与亲和空间五个方面对建筑空间的情感进行了深入探究,揭示出了真正影响人们空间体验的相关因素,使空间由单纯的居住生活上升到精神需要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