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和设计,当前南宁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着结构布局不合理、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由此导致城市公共空间服务水平较低。因此,南宁市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以其系统规划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并从结构、布局、文化特色、环境等方面着手,以当前水城建设为契机,提升南宁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形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江陵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的步伐也在加快。绿道作为一个先进的理念,在江陵县具有实际需求。建设绿道,不仅有利于江陵县生态宜居形象的强化,更有利于完善旅游体系、做大做强江陵旅游产业,增加江陵县旅游城市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0)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城市特色"的危机,不少城市出现假特色、无特色或特色混乱的现象。在城市绿道规划过程中,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们应该结合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辅以必要的人工开发,以城市绿道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核心目标是经济建设,城市内人口压力过大,不断的向外蔓延,迫使占用农田、耕地、森林。也正是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乡镇人口大量到城市中打拼工作,冰冷的混凝土建筑越盖越高,城市的生态环境慢慢达到极限,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好的状态,城市中的绿色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性的分割,使得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如果还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武汉长江主轴蓝绿空间修补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长江主轴是作为武汉对接国际城市的窗口,是最能体现武汉城市发展的主要轴线.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造成交通拥堵、人口密集、空间环境品质差等城市病问题集聚,因而,如何修复主轴区域的生态环境与丰富城市功能,是策略的核心关键.通过实地对武汉长江主轴调研,剖析得出区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城市双修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蓝绿空间修补策略,植入武汉城市文化,打造能集中展示长江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社会文明的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相似文献   

6.
成玉宁  王雪原 《中国园林》2023,39(10):39-43
存量时代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既有生态系统优化与品质提升的策略与方法,“蓝绿”空间作为构成城乡生态环境的载体,理顺蓝绿系统协同机制、强化生态关联对提升蓝绿空间生态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剖析蓝绿空间的系统性及要素间的协同性,解析蓝绿两大生态系统的时空特征,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梳理蓝绿空间融合规划的逻辑,通过优化建成环境生态体系、重构高效的生态秩序与空间格局,探索存量时代城乡生态环境蓝绿空间融合规划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常健  刘杰 《中外建筑》2011,(6):93-95
城市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绿色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需要建立适合各自城市风貌特色的绿道网络。本文针对绿道的不同分类特点,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为武汉市未来建设城市绿道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炜  杨睿  王倩娜 《室内设计》2023,38(4):31-39
优化流域各尺度间蓝绿空间的嵌套构 建与协同规划技术,有助于解决丘陵城市规划 中蓝绿空间破碎、边界模糊、管控粗放等问题, 为蓝绿基础设施规划得到有效传导和合理实 施提供具体手段。研究构建了“次流域—小流 域—次小流域”各尺度间蓝绿空间协同优化的 框架,提出了多尺度蓝绿空间网络构建的规划 路径以及“衔接点—衔接结构—衔接单元”识 别的关键技术。以川中丘陵地区的典型城市资阳 为例,对多尺度蓝绿空间协同规划框架、技术路 径及关键技术的应用进行示例,为后续蓝绿基础 设施规划和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招林  何昉 《城市规划》2012,36(10):34-39
认为在我国未来30~50年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应努力构建城市绿道网络,并在其构建过程中加强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具有"修复"和"保护"的生态意义、"连接"和"流通"的服务意义及"带动"和"激发"的触媒意义,并通过城市绿道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及实施保障三大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应与城市的绿地空间网络、空间发展形态、区域空间管制、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及服务功能等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4,(8)
在城市中,绿道的设计和规划意义重大,它具有流通和连接的服务作用、有激发和带动城市发展的触媒意义,还能够起到保护和修复的生态意义。本文中,笔者就城市绿道的规划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贤杰 《门窗》2013,(6):200+202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时期,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0%,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城市绿道网络建设,导致城市的绿色空间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旨在加快我国城市的绿化建设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茜 《江西建材》2015,(4):30-31,3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城市绿道规划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主要结合构建城市绿道网络并加强与城市间的互动的意义即"保护与修复的生态意义、沟通与连接的服务意义以及带动与激发的触媒意义,对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采用的内容以及途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上海黄浦江绿道的建设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黄浦江绿道的复合效益进行评价。首先从滨水绿道的景观性、舒适性、通达性和生态性4个方面,选取了选线合理性、水陆贯通性、环境改善程度和保护开发程度等2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超大城市滨水绿道复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择黄浦段、虹口段、徐汇段、杨浦段、浦东1段、浦东2段等6条样段作为评价地段。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提升策略,为超大城市滨水绿道的建设路径、人性化设计及多样性绿化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萱 《四川建筑》2013,(6):17-18
以公共活动需求为出发点,分析城市绿道的景观规划策略.通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对城市绿道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的建议和思考,以此来创建更具有功能品质、更加人性化、更加舒适便捷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5.
该文是个案研究系列之珠江流域南宁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对南宁城市族群的更叠及城市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武静  蒋卓利  吴晓露 《风景园林》2022,29(12):43-49
近年来,城市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城市蓝绿空间因其具有突出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以1992—2021年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文章为数据基础,以“城市蓝绿空间”和“碳汇”为主题,运用文献计量软件统计后,对中外文文献中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中外文文献发文量逐步上升,其中中国科研机构在国际合作网络中表现较为突出;2)在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领域,中文文献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低碳城市、城市绿地碳汇、碳汇效益,外文文献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碳汇量估算、碳汇管理和碳汇影响机制;3)中文文献研究侧重理论架构和评估体系的建立,外文文献研究则更关注方法探索和实操应用,方法类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点,并逐步向动态化且多维度的研究拓展。4)完善城市蓝绿空间碳汇研究框架,开展“双碳”目标下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福祉等多维度研究,统筹开展城市蓝绿空间系统的碳汇研究,强化城市蓝绿空间碳汇计量、评价及优化模型方法等,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适合丘陵城市绿道网络的规划方法及模式,并对未来绿道网络规划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探索具有参考意义的丘陵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的模式,并为将来城市绿道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绿道在珠江三角洲的建没已近2年的时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跨区域的绿道网络构架,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总结现有绿道建设特点和存在问题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的特点,结合社区绿道作为绿道网络体系的“毛细”组成。具有形式灵活、分布广泛、贴近市民生活,可有效解决高密度城市区域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缺乏系统组织、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的优势,提出在紧凑城市建设社区绿道是绿道建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土空间品质优化与美好人居创建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由侧重于物质形态空间设计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城市设计,并更加积极地从公共空间塑造走向城市全域的体系构建.在此背景下,通过回顾以绿道、古驿道及碧道建设为代表的珠三角线性廊道实践,从规划目标、技术手段及建设成效3个方面总结分析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城市蓝绿空间为防灾隔离提供天然 屏障,并能为居民提供健康的活动空间和路 径,具备相应的应对和恢复能力。本文首先 总结蓝绿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理论和实证 研究;再基于平灾结合的理念,在以人为本、 刚弹相济、系统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 下,尝试探讨构建应急防灾蓝绿空间体系。 平时,构建多尺度、全要素、全覆盖的蓝绿空 间健康格局;灾时,合理调用蓝绿空间,构建 多功能、多层级、高效率的应急防灾系统。本 文对健康人居环境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对 于增强城市韧性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