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哈得油田薄砂层油藏酸化增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哈得油田薄砂层油藏1井区水井欠注的问题,对薄砂层油藏水井酸化增注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通过分析该区3口水井的施工曲线、水驱特征曲线、试井解释,以及酸化前后注水量和油压的对比,酸化效果明显。酸化后提高了地层吸水能力,减缓了地层压力下降速度,水驱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薄砂层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超深、超薄的哈得薄砂层油藏属海相砂岩油藏,油层埋藏深度超过5000m,只有两个油层,厚度为0.5~3m,专家们所给的评价是鸡肋油田,开发风险大。  相似文献   

3.
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工艺在薄砂层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工艺技术在哈得薄砂层油藏的成功应用,不仅使这个典型的超深超薄的边际油藏形成了年产30万吨的高效开发油气田,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工艺的配套技术,为同类油气田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范例。经专家评议,利用双台阶水平井注水配套工艺技术开发哈得薄砂层油藏项目达到“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哈得4油田薄砂层油藏首创采用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然而双台阶水平井的动态监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注入水朝哪个方向推进、主力驱替方位如何、水驱前缘波及何处都难以判断。示踪剂方法施工复杂、周期长、精度不够,只能粗略判断,而利用微地震监测水驱前缘技术,却可准确得到注水井的水驱前缘状况、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为中后期合理调整、挖掘剩余油、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为搞清塔里木哈得逊油田薄砂层油藏双台阶水平井机采方式开采两个小砂层的层间矛盾, 将油气地化学研究与油田地质、 油藏工程相结合, 引入全油气相色谱指纹分析新技术。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是根据单层原油与混合原油的色谱指纹特征, 有效地识别多层油层混合开发井的产能贡献, 建立计算模型求得分层产能贡献, 进行油藏剩余油含量计算、 油层连通性研究。该技术首次在 H D 1-8 H中应用并获得初步结论, C I I 层采出9 9  4 %, C I 层采出仅0  6 %, 表明薄砂层双台阶水平井层间矛盾严重, 为薄砂层油藏分层注采论证与监测技术储备提供了依据, 下步将继续完善色谱库, 提高解释精度, 加大该技术在哈得薄砂层分层测试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油田开发事业部引入水驱前缘监测技术,陆续在东河油田、哈得4油田和牙哈凝析气田运用。塔里木油田油藏类型多,而且大部分实施了注水开发。但是注入水朝哪个方向推进、主力注水方位如何、水驱前缘位于何处,这些问题都只能依靠油藏工程师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或者通过投放示踪剂进行监测来粗略分析判断,不够精确。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哈得薄砂层油藏为双层、超深、超薄油藏,储量丰度特低,被评价为边际油藏。若采用常规方式开采,毫无经济效益,而利用双台水平井可大大增加泄油面积,可提高单井产量,实现“稀井高产”的开发效果。开发动态跟踪表明,双台阶水平井对全区稳定分布的深层双层层状边水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油田双台阶水平井吸水剖面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塔里木油田哈得薄砂层“双层、超深、超薄、低丰度”油藏的地质特征及其采用双台阶水平井开发的必然性,对比分析了直井、水平井和双台阶水平井的井身结构、完井方式、注水管柱结构和技术特点;总结了我国陆上油田首次进行的HD1-11H双台阶水平井吸水剖面测试实验的井下仪器、测试工艺和取得的成果与认识;提出了开发适应双台阶水平井连续吸水剖面测试研究的具体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哈得4油田被普遍认为是满面地区油气由北向南运移充注形成的一个喜山期海相油藏。本文认为该油田石炭系C油藏属晚海西期侧向运移充注形成的一个原生油藏,油气来源于油田西侧或西南方向,即运移方向是由西向东或由西南向东北方向。C5薄砂层油藏则是晚喜山期由C油藏发生垂向调整而形成的一个次生油藏。由此认为,轮南古隆起或哈得逊隆起及其西斜坡是满西地区寻找黑油最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哈得逊油田薄砂层油藏是一个油层超深、超薄的层状边水砂岩油藏,采用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目前进入中含水采油期,层间、平面矛盾已经凸显,需要开展以水平井为主的加密调整。本文结合该油藏水平井注水前缘测试资料,基于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工具,开展了水平井井筒摩擦阻力对产能的影响、不同水平段长度对应的泄油面积研究以及平行交错注采井网条件下数模指标的预测分析,论证了哈得逊油田薄砂层油藏水平井开发单台阶水平段的合理长度,为该油藏下步加密调整中水平井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特性粘数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特性粘数测定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特性粘数测定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河油区冷家堡油田冷43块E_3s_(1-2)段特稠油油藏的井筒降粘工艺研究,提出采用改质法与化学法进行特稠油降粘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外加硅对REHY分子筛及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外加硅源对REHY分子筛及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分子筛中外加适量的硅,可以提高其骨架的完整性,提高分子筛的结晶度,调变分子筛的酸强度分布。用该富硅分子筛作为活性组分制备的烃类裂化催化剂,具有活性高、积炭量低和较强的抗重金属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14.
原油的自由外表面有平衡(即水平)表面和弯曲表面。该文章证实了原油表面下确实存在附加压强并对其存在的原因及如何计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ZSM—5沸石中非骨架铝对沸石裂化性能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固体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ZSM-5沸石经水热焙烧产生的非骨架铝对沸石结构性能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焙烧产生的非骨架铝通过氟硅酸洗涤可部分除去;非骨架铝既存在于沸石内表面,也存在于沸石的外表面,覆盖了沸石的部分酸性中心。同时,用脉冲微反及轻油微反考察了非骨架铝对沸石裂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骨架铝的存在使沸石的裂化活性降低,但烯烃选择性增高,说明沸石中非骨架铝对提高沸石烯烃  相似文献   

16.
目前,超低渗透油井普遍采用控制抽油机间歇式启停的方式来抽汲原油,通常是由人工制定间抽启停时间并定时启停抽油机采油。针对油田间抽现状,本文设计了一种抽油机智能间抽设备,以控制抽油机合理间抽为主要任务,从而实现减轻采油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油井事故,并达到节能不减产。该智能间抽设备采集示功图数据并以分析其面积为间抽控制依据,动态地选取抽油机间抽标准和停机时间,运用对比优化的方法,合理地控制抽油机启停,使其工作效率尽可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结合聚合物驱在大庆油田应用情况,对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过滤因子、粒度、分子量及特性粘数、溶解速度等主要理化参数开展了研究,进一步搞清了这些参数对注入能力及驱油效果的影响,对比优化了检测方法及判定指标,为确保聚合物注入质量,完善聚合物理化性能检测标准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油田特高含水期,储层内部渗透率级差加大,非均质性增强.利用岩心资料分析了特高含水期水淹层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提出正态概率分布函数与岩石物理相结合进行储层分类后建立渗透率模型的办法,并通过分类前后误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适应性.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特高含水期储层渗透率的计算精度,为后续加密调整井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夏子街组异常高阻储层展布及成因,通过岩性、物性及成岩作用特征综合分析,得出如下认识:异常高阻致密层以云化凝灰质砂砾岩为主,内部相对低阻储层以凝灰质粉细砂岩为主,为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裂缝,整体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乌南断裂—风10井断裂夹持的构造高部位应力集中带,垂向上主要集中于异常高阻段内部的相对低阻凝灰质粉细砂岩内.异常高阻体成因与云化作用有关,深部富含Ca2+、Mg2+的火山热液沿断裂上移,在靠近断裂的构造高部位、高凝灰质+砂砾岩组成的刚-粗岩性组合带内,火山热液循环充分,云化程度较高,形成异常高阻致密层;内部较细粒级的粉细砂岩段云化程度较低,后期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生烃排出的有机酸性溶蚀流体沿断裂系统对该段的易溶安山质、流纹质、长石及部分云质组分选择性溶蚀,形成相对低阻储层.  相似文献   

20.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已经十余年,2011年水驱综合含水为94.83%.针对水驱含水不断上升、产油量递减加快、无效低效注采循环严重的形势,利用储层精细解剖研究成果,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基础上,利用提前完钻的二类油层三次采油加密井网,通过选择性射孔,建立新的驱动体系,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富集的结构单元强化水驱二次采油,有效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总结出在特高含水开发期关于射孔、调整及精细注水等方面的水驱二次开发方法,对类似油层水驱挖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