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契合是木结构建筑的生命之源的观点.结合国外实例,分析了伴随着建筑技术发展,与传统木结构相比,现代木构建筑形式和空间、内涵的探索和发展,对目前我国现代木构建筑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邵帅  来源 《华中建筑》2022,40(5):22-27
该文着眼于日本古代木结构的发展以及席居文化的演变,讨论构筑物与其内部空间中行为的关联.从起源上看,日本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影响下,结构向地面上升的同时,建筑形式和行为也逐渐丰富.在唐代以后,建筑空间和国家制度密不可分,空间已经超越结构,用来表现更复杂的意义.作为席地文化代表的榻榻米在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其身份多次转换,从...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为山东省阳信县万亩梨园景区游客中心,建筑主体为胶合木结构.建筑以梨花为主题,采用了类似于梨花花瓣的五边形标准空间单元,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与预制屋面单元吊装,以实现完整的标准化设计、加工、建造过程,同时依然保有生动的外观及丰富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团队以此项目来探索木结构与其他结构形式的差异,展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与潜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众多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中,木结构建筑是发展时间最长的建筑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历史辉煌灿烂,其色彩应用种类丰富.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用色源于对木材的保护和装饰,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木结构建筑逐渐体现出“低调素雅”和“丰富多彩”两种截然不同的主体色彩.在历史悠久和幅员辽阔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用色体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进行这些研究对于古建筑保护和仿古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美轻型木结构建筑自身的优点、逐步完善的木结构建筑规范、国家相关政策和特殊的建筑要求赋予这种建筑形式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备受重视的今天,人们也应该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这种新型的生态建筑模式,为中国的生态保护和建筑发展开拓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建材,木材同混凝土、钢材相比也有许多优点。木结构建筑在国外应用十分普遍,而在当今的中国由于资源的缺乏,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建筑还很少。通过一个会议厅屋面,介绍了其木结构屋面方案设计,并耐木结构、混凝土、钢结构3种屋面体系进行对比,研究木结构用于空间屋面体系的可行性,这对木结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春  李长春 《建筑施工》2021,43(5):856-859
针对传统古木建筑结构元素设计和大木结构施工做法,采用胶合木结构对传统木结构进行了改进.主要应用现代结构设计手法,合理设计胶合木结构元素,并将胶合木优异的结构性能和可塑性与现代钢结构技术充分融合.实践证明:在现代木结构中应用胶合木可直接替代传统大木结构,能在确保木结构性能和装饰效果的基础上,减少传统大木结构对原木的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且能实现传统大木结构无法实现的大跨度施工,为胶合木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传统木结构建筑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并在建筑史上留下绚烂画卷.现代木结构建筑除了独栋住宅之外,还可以应用在多层住宅和商场、学校、办公搂等各种商业和公共建筑、包括景观建筑、休闲建筑等. 木结构建筑具有绿色环保、保温节能、结构安全、抗震、防火安全、耐久舒适、节约成本等优点,可以为中国巨大的建筑市场需求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木材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现代木结构技术的发展,木结构建筑在全球也日益普及.木结构往往在地震中表现良好,这也是多地震地带如日本、台湾、北美、澳洲等地青睐木结构的一大原因.汶川大地震后,加拿大联邦政府与卑诗省政府援建了四栋抗震木结构建筑,分别是都江堰向峨小学、绵阳特殊教育学校、北川红枫敬老院以及成都青白江华严小学.木结构为这些灾区居民提供了崭新的温馨安全的生活学习场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现代日本木建筑在继承了传统木建筑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木结构建筑的四大特征,即:材料种类、连接方法、结构种类的丰富性以及其悠久的历史。其后,本文通过笔者参与设计的12个建筑实践对木结构的四个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四个方向包括:1.对木结构"传统"的探究;2.对木结构"建造方法"的探究;3.对木结构"大空间"的挑战;4.对木结构"多样的形态"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出台政策鼓励木材对外进口.西方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流入使得木结构建筑也在全国各地逐渐复兴起来.本文通过多重视角下的木结构为主线进行介绍,分析其地域气候特点,结构建筑形式,结构性能,以及建筑的寿命,为同类建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