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输导体系类型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输导体系类型入手,将其分成断裂、输导层和不整合面等3类.首先分析以上3类输导体系的形成及输导能力.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单一输导体系并不常见,从而提出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复合型输导体系,它是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网络.在不同地质时期,复合型输导体系类型及其对油气的运移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各种类型输导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时空配置才能对油气聚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中浅层油气藏具有远源、次生的特征,而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断裂、砂层、不整合等要素的系统刻画及其空间组合关系研究,梳理出断裂垂向单一输导型、断裂-毯砂阶状输导型、断裂-不整合复合输导型等3类输导组合类型.结合输导体系与成藏过程及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总结出3类优势输导体系控制下的成...  相似文献   

3.
春光探区虽然为源外地区成藏,但是具有垂向上多层系含油、平面油气分布广泛的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具有密切联系。 研究表明,春光探区发育了厚砂层、不整合和断层 3 类输导体系;3 类输导体系相互配置,形成了高效的网毯输导体系。 确定了从生烃凹陷到春光探区的长距离油气输导格架和内部 3 类短距离输导格架,最终建立了春光探区油气输导模式。 长短距离输导格架综合配置形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春光探区的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4.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与圈闭,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机制,对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输导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油气在空间输导网络中的运移机制,主要包括输导载体、输导动力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提出油气输导体系的分类命名原则为输导关键时期—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据此可以确定油气输导体系的有效性,进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以及指导油气勘探。以东营凹陷南斜坡为例,将其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油气输导体系分为3类,分别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向上—中高压—中孔隙油气输导体系、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横向-向上—中高压—大孔隙油气输导体系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横向—中高压-浮力—大孔隙油气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存在砂岩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碳酸盐岩深埋藏岩溶型输导层和断层输导层等多种输导层类型,它们在空间上构成了不同的输导结构样式,从而决定了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油气藏的类型和油气运聚特点。在石炭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砂层、不整合输导层,油气以横向运聚为主,主要形成背斜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奥陶系地层中发育2种运聚模式:①断层垂向输导、不整合侵蚀岩溶带横向汇聚的运聚模式;②碳酸盐岩内幕岩溶带自生自储运聚模式,形成古潜山型和内幕溶蚀型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油气成藏体系必须具备能够产生任何单一元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形成油气藏)的结构。根据独立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及三大元素的匹配组合关系,油气成藏体系可分为单源一位、单源二位、单源三位、二源二位、二源三位及三源三位。每一元素均包含了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成藏体系的时间也就涵盖了从"源"到"输导",再到"藏"的基本过程,它们的匹配组合也就具有了表示油气成藏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属性特征。在输导体系成因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导体系的理论空间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7.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48  
将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大类,8种类型,指出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决定油气藏的重要因素;着重阐明了输导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关系,认为这些配置关系是影响输导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运移级次性的概念,讨论了划分运移级次对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邻近玛湖以储集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为主.边缘地区以断层输导体系为主。浅层油气成藏期主要取决于断层的活动期。  相似文献   

8.
临南地区断层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在系统描述临南地区断裂体系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断层的封堵性和输导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夏口断裂带的封堵和输导作用及其对临南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断层输导的三种模式,即:垂向输导模式、侧向输导模式及阶梯状输导模式;总结了临南地区不同断层输导作用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输导层的类型及其作用,将高邮凹陷西部地区的输导体系划分为骨架砂体输导体系、断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种类型。骨架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阜一段上部、戴一段、戴二段和垛一段,横向上分布广泛,连通性好。是主要输导网络。不同级别断层输导体系封闭性差异较大,二级断层在阜宁组侧向封闭性中一到好,多数三、四级断层在阜宁组侧向封闭性差,大部分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均较好。确定了吴堡不整合的有效输导能力,有效不整合输导体系主要分布于马家嘴、黄珏西部和东南部及南部断阶带。油气在韦庄地区的运移主要靠骨架砂体.马家嘴和黄珏地区主要靠断层垂向沟通油源,同时不整合和骨架砂体也起到了汇集和横向输导油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是经历了多个原型盆地发育演化的大型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区域构造不整合面。通过对构造层序和主要构造不整合分布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层序和13个二级构造层序;主要构造不整合显示出一定的分布特征,大体从隆起区、斜坡区和坳陷区,常由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或平行不整合到整合接触带。高角度不整合带,对油气的分布、运聚成藏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破坏作用。不整合的发育,可以成为油气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可以为油气提供良好的储集场所和空间;也可以使先期油气藏遭到破坏和封闭重建,发生二次成藏。阐明不整合界面的特征,可以对分析盆地演化、古隆起古地貌恢复提供有利的依据.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卡塔克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是塔中地区重要的勘探领域,其油气富集规律复杂,文中试图从油气运聚的角度来剖析卡塔克隆起奥陶系的油气成藏问题。研究认为,塔中卡塔克隆起奥陶系主要发育2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即断裂 ̄裂缝输导体系和断裂 ̄裂缝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深大断裂作为油气源断裂,垂向输导,优势充注;断裂、裂缝与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网络侧向调整运移;以单一油气聚集单元为单位,以良好的保存条件为前提,位于输导体系上倾的遮挡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塔中油气藏为多期成藏,且以喜马拉雅期为主,加之输导体系的差别,使得油气藏在空间上表现为差异聚集的特点,其运聚模式可归纳总结为垂向优势充注、侧向网状输导、纵横向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潜山油气运聚及分布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轮古西潜山油藏是沿奥陶系顶部不整合构造分布的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型隐蔽油藏,油气分布不受现今局部构造高点控制.潜山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是由岩溶缝、孔、洞相互交错、切割、连通所构成的复杂三维网络体系,主要分布于距潜山顶面0~160m深度段.在岩溶缝洞体系内,油气受浮力驱动并取道阻力最小的路径发生运移.其运聚过程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的控制:①缝、孔、洞发育带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和流体输导通道的空间分布;②构造格局控制了油气运移的区域最终指向和局部运移取向;③构造格局、流体输导体系和油气供给源三者之间的空间配置决定了油气运移路径的空间分布.由此,可应用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对本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作出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对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油气特征、烃源灶部位、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物理与化学特征差异显著但有序分布,原油成熟度差异显著但成因相近。油-油、油-岩成熟度对比显示英买力地区原油与研究区埋深相近的泥灰岩没有可比性,哈拉哈塘地区深部奥陶系原油与埋深6 500~7 500 m的烃源岩成熟度相当,指示烃源灶为相邻凹陷。油气运移与成藏具有:1准差异聚集特征,从斜坡低部位至高部位,油气相态从轻质油—中质油—稠油呈规律性分布;2断层控制油气运移与聚集,油气主要聚集在断层附近,烃类流体性质、储层质量显著受控于断层,高气/油比油气主要出现在断层泄压区;3风化壳显著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准层状风化壳上、下的岩溶储层内,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4油气成藏模式为异地源-断控运移-准差异聚集-风化壳储油-多期叠加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作为目标层系,选择对该层有油气贡献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针对两套烃源岩分别建立运移模式。其中,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距离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垂向距离较远,运移模式以垂向为主,且主要是沿着断裂分布;而针对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则应用侵入逾渗理论模型来模拟其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贡献,分析表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油气贡献以侧向运移为主。最后,综合两套烃源岩的油气贡献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为最好的油气潜力区。  相似文献   

15.
碎屑岩地层普遍具有非均质性。然而,在勘探尺度的油气运聚和成藏研究中,输导层内部成分、结构和物性等方面的非均质性被忽略,致使输导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地层流体和油气运聚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碎屑岩输导层的非均质性受沉积构造控制,在浅层埋藏过程中即已发生明显的差异性成岩作用,其中渗透性岩石被低渗透性隔夹层所分隔,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征。在结构非均质性输导层中,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极不均匀,与传统上物性表现为宏观均质性的输导层模型相差甚远。结构非均质性输导层中的油气总体向上倾方向运移,在原先认为应发生垂直运移的层段运移的油气受隔夹层阻碍,运移路径变得十分复杂,侧向运移则可发生在输导层的上、中、下任意部位,但处于上倾方向的圈闭仍然是油气运移的最终指向和有利目标。在运移途中,油气可在任何地方聚集,其单个油气量较小,但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很广,总量可能远大于处于高点圈闭中的油气藏。结构非均质性输导层中,油气的运移路径和聚集方式与传统认识不同,为油气运聚和成藏过程的认识带来许多启示,勘探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目标选择,洼陷区和斜坡区都可能成为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6.
李坤 《石油实验地质》2011,33(4):364-370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将油气运移体系划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储集体型3大类,并讨论其4种空间组合模式.同时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关键时刻,油气运移体系演化及其与烃源岩生排烃的配置关系,指出塔中Ⅰ号、塔中Ⅱ号以及NE向走滑断裂等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高隆-斜坡区T60,T70,T74复合-超覆不整合面与东河塘组骨架砂体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岩溶缝洞网络与继承性圈闭的空间展布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指向与富集部位.由断裂-溶蚀裂缝-不整合面以及骨架砂体组成的层楼式运移体系相互匹配,呈立体网状阶梯式多期充注、调整,是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成藏演化最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烃源灶配置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塔中地区的成藏效果.区内断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断裂和不整合是塔中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塔中地区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是塔中海相油藏的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深度普遍超过4 500 m,油气具有平面上广泛分布、垂向上多层系叠加分布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密切联系.运用地质剖析与地化参数示踪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输导体系类型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输导通道包括断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但各自作用差异明显.断层是垂向沟通油源的高效通道,控制着油气的纵向分布范围 和规模,随着与断层距离的增加,油气藏规模和产能逐渐变小;不整合面是侧向分配油气的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范围,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不整合范围内,且距不整合面越近,产能越高;渗透性输导层既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储集空间,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孔洞和洞穴型储层内.断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构成的"垂向通源-侧向分配-高孔汇聚"型输导格架,控制了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后在塔中地区奥陶系目的层内向两侧呈"T"字形输导分配,并优先聚集于次生孔隙发育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内.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不整合结构类型及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锦旗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边缘,存在上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元古生界、上古生界-太古界3个不整合面。根据已钻井测井响应特征以及岩心观察和岩屑录井资料,对研究区不整合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结合不整合面上下岩性结构的输导作用以及气藏分布等因素,分析了不整合结构类型的运移特征,指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区域。研究表明,杭锦旗地区存在9种不整合结构类型:砂-泥-砂、砂-泥-灰、砂-泥-变、砂-变、砂-灰、泥-泥-砂、泥-泥-灰、泥-泥-变和砂-泥-泥结构类型。同时存在3种运移通道类型:双运移通道Ⅰ型、单运移通道Ⅱ1型和单运移通道Ⅱ2型。双运移通道Ⅰ型是优势运移通道,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最大区域位于中东部,其目标圈闭是断裂南侧的十里加汗东圈闭以及断裂北侧的什股壕圈闭,其次是位于西部的新召东圈闭,东部阿镇圈闭面积最小;十里加汗西圈闭双运移通道相对不发育,有利于天然气就近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白垩系-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成藏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成藏模式,但是成藏期次和时间的厘定多建立在对成藏条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缺乏直接手段,同时,未根据该区不同来源油气运移的差异,建立不同的输导模式。为此,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方法,对26口井177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分析,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热演化史和输导体系研究成果,探讨其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①在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特殊背景下,该区普遍发育“断接式”输导体系,这种输导类型不仅解决了该区油气的垂向输导,同时对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②该区存在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距今14~5 Ma、5~2 Ma和2~0 Ma,且以第2期为主;③主要成藏期为喜马拉雅中-晚期,成藏时期相对较晚,且表现出连续、快速充注成藏特点。成藏史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气的充注成藏与烃源岩生排烃史、圈闭及其封盖条件和“断接式”输导性能等成藏控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