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氚水β射线照射雄性小鼠诱发显性致死突变的研究结果。小鼠精细胞受照剂量为0.073-0.71Gy时,与其交配后怀孕的正常雌鼠的植入后丢失率与受照剂量呈正相关的关系;显性致死突变率亦随着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高。在受照剂量为0.494Gy时,初级精母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似乎高于精原细胞和精细胞。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用LACA成年雄鼠分别接受0. 19,0. 38,0.66和1. 01Gy的氚水β射线和0. 743,1.592和2.074Gy的~(60)Coγ射线分别连续照射10天。诱发精细胞显性致死突变率分别为8.6%—14.9%和4.4%—30.3%。两种射线的剂量响应关系为线性,根据二条直线斜率之比求出氚的RBE值为2.1。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成年雌性和雄性NIH小鼠分别接受~(60)Coγ线连续照射诱发卵母细胞和精细胞显性致死突变的结果。二种小鼠布放在4.3克镭当量的钴源室内,连续照射10天,雌鼠接受的累积剂量分别为0.396、0.506、0.836、1.232、2.024Gy,诱发植入前丢失数为1.2220、0.8095、1.4783、2.2308、3.7143;雄鼠接受的累积剂量分别为0.462,0.594,0.968,1.628,2.552Gy,诱发植入前丢失数为0.0345、0.0690,1.1379、2.1538、2.2308。实验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和精细胞的植入前丢失数与剂量之间均为线性关系,两斜率之比为1.66。说明在相同照射条件下,诱发卵母细胞突变率比精细胞敏感1.66倍。  相似文献   

4.
实验中观察了当机体摄入不同放射性活度的重核裂片~(147)Pm时,在睾丸中的滞留过程诱发精子畸形效应以及基因突变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当~(147)Pm由静脉摄入机体3.7×10~2~1.85×10~5Bq/g后在持续50d的观察中,可在BALB/C小白鼠睾丸中受到6.95×10~(-2)~2.25Gy的β粒子辐照。且其诱发基因突变的放射遗传毒理效应可随睾丸受照剂量的加大而增升,引起活胎率下降,胚胎吸收数增加。至于显性骨骼突变发生率与睾丸中~(147)Pm累积吸收剂量间呈正相关,其关系式为:B=20.68 35.48D;而在诱发精子畸形观察中,其量效关系式为:S=10.8705D~(0.5224) 3.1768。  相似文献   

5.
实验中观察了当机体摄入不同放射性活度的重核裂片~(147)Pm时,在睾丸中的滞留过程诱发精子畸形效应以及基因突变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当~(147)Pm由静脉摄入机体3.7×10~2~1.85×10~5Bq/g后在持续50d的观察中,可在BALB/C小白鼠睾丸中受到6.95×10~(-2)~2.25Gy的β粒子辐照。且其诱发基因突变的放射遗传毒理效应可随睾丸受照剂量的加大而增升,引起活胎率下降,胚胎吸收数增加。至于显性骨骼突变发生率与睾丸中~(147)Pm累积吸收剂量间呈正相关,其关系式为:B=20.68 35.48D;而在诱发精子畸形观察中,其量效关系式为S=10.8706D~(0.5224) 3.1768。  相似文献   

6.
用原位末端标记、原位杂交和碱磷酶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小鼠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凋亡动力学变化,及其与Bax、Bcl-2和Bcl-XL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照射后24h淋巴结淋巴细胞凋亡指数迅速升高,在6—12Gy范围内与照射剂量呈正比,≥15Gy照射后变化不明显。6Gy照射后24h,淋巴细胞凋亡达高峰,尔后开始降低;然而直至照射后6个月和12个月,凋亡指数仍明显高于对照组。6Gy照射后24h,淋巴细胞Bax蛋白表达即出现升高,当剂量为12Gy时达到峰值,15Gy和20Gy照射后未观察到这种剂量效应关系。而Bcl-2和Bcl-XL蛋白表达在照射后24h明显下降。bax和bcl-2mRNA的表达显示出相似趋势。以上结果显示,≤12Gy照射后细胞凋亡是淋巴细胞的重要死亡方式。照射后Bax的上调及Bcl-XL的下调在致死剂量照射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离辐射对人类的遗传效应是当前放射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动物(主要是小鼠)出生前的宫内检胚研究显性致死突变的诱发率,指出同一放射剂量诱发的不同发育阶段生殖细胞的显性致死突变率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以χ射线急性照射进行的,后来虽有以γ射线照射诱发显性致死突变的研究,但多数只对雄性动物进行照射。为给评价人类辐射遗传的危害提供参考资料,我们认为对一次急性照射雄性小鼠与长期小剂量慢性照射雌、雄性小鼠诱发的显性致死突变作比较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周湘艳  董金婵 《辐射防护》1993,13(2):98-102
本文介绍用不同浓度的氚水(HTO)一次腹腔注入怀孕12和15 d 的 C57 BL/6J 雌鼠,观察出生后3.5 d 第一代(F_1)仔鼠背部皮肤毛囊黑色素细胞异常率。结果表明,当15 d 龄胎鼠接受氚累积吸收剂量为0.11—0.67 Gy 时,毛囊异常率为1.0%—5.1%;12 d 龄胎鼠接受氚累积吸收剂量为0.12—0.46 Gy 时,毛囊异常率为3.4%—6.0%。说明随着氚累积吸收剂量的增加,毛囊异常率也增加;胚胎早期接受氚照射的 F_1代仔鼠皮肤毛囊异常率较高,12 d 龄胎鼠接受氚水照射引起的毛囊异常率比15 d 龄胎鼠的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经电子束、中子和γ射线辐照后,均产生生物效应。电子束对中子和γ射线的相对生物效应(RBE)值均小于1,中子对γ射线的RBE值远远大于1。这说明电子束的M_1生物效应远远小于中子的M_1生物效应而与γ射线的M_1生物效应相近。对于电子束辐照,M_1的半致死剂量范围是185~370Gy,更靠近370Gy,致死剂量是740~925Gy。对于M_2的诱变效率,电子束>中子>γ射线。电子束辐照可以扩大突变谱,提高诱变效率,最佳诱变剂量范围是370~555Gy,中子比γ射线诱变效率高,较适宜的辐照剂量为25Gy。当M_1生物损伤稍大于50%时,用电子束进行辐照,M_2代的诱变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孙淑清  姜杰 《辐射防护》1995,15(1):56-58
本文用受精卵染色体分析技术和显性致死突变试验,观察电离辐射诱发遗传物质损伤效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小鼠受2GyX射线一次全身均匀照射,所诱发的精子染色体畸变和显性致死突变,都随着生精细胞向成熟精子发育过程而增加,两种实验结果呈正相关,说明电离辐射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是造成显性致死效应的主要贡献。同时也提示评价电离辐射近期遗传危害时更应重视精母细胞以后阶段受照时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1.
小鼠腹腔注射氚水后10天内睾丸累积剂量为0.19~1.01Gy时,小鼠精原细胞数减少了14~33%;~(60)Coγ线的累积剂量为0.74~2.87Gy时,小鼠精原细胞数减少了13—24%;初步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情况下,辐照剂量把对生物效应之间呈直线关系,并确定了氚RBE值为3.3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紫芝多糖对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诱发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微核细胞率影响的观察结果。结果表明,紫芝多糖对受照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微核效应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对瑞士白变种小鼠,受照剂量为0—4.728Gy 范围时,剂量减低系数(DRF)为1.72;对 LACA 小鼠,受照剂量在0—3.152Gy 范围时,DRF 为1.73,和L-半胱氨酸的防护效果很接近。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采用^60Coγ射线照射人肝细胞株,照射剂量为0、0.1、0.2、0.5、1.0、2.0、4.0Gy,观察比较照后不同时间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IGF-1R基因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结果表明:①人肝细胞受照后,IGF-1R基因的不同剂量组在3个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均小于1,均为下调表达;②照后6小时,IGF-1R基因下调表达水平先下降后上升,照后12小时和24小时,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IGF-1R表达水平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照后12小时在1Gy时表达水平最高,照后24小时在0.5Gy时最高;③剂量一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氚β射线和~(60)Coγ射线诱发小鼠 F_1显性骨骼突变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氚β射线的累积吸收剂量 D(拉德)与诱发的 F_1显性骨骼突变率 Y_β(%)之间的关系符合公式 Y_β=0.0838+0.0101D;~(60)Coγ射线的累积剂量与诱发的 F_1显性骨骼突变率 Y_γ之间的关系符合公式Y_γ=0.1161+0.0024D,在本实验剂量和剂量率范围内,根据两条直线斜率之比计算出氚β射线的RBE 值为4.2。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低剂量γ射线辐照对水生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毒性效应,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细胞辐照仪对5 hpf的斑马鱼胚胎进行不同累积剂量(0.01~1.00 Gy)的γ射线辐照处理,分析了胚胎的存活率、孵化率、畸形率和DNA损伤以及发育至150 dpf的F1代斑马鱼成鱼的繁殖能力及肝脏、肾脏和脾脏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0.01 Gy低剂量γ射线辐照对斑马鱼胚胎存活率和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但畸形率和DNA损伤显著提高;当辐照剂量超过0.10 Gy时,存活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5 hpf的斑马鱼胚胎接受0.01 Gy低剂量的γ射线辐照后,发育至150 dpf的F1代斑马鱼成鱼,产卵量显著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肝脏的CAT酶的活性显著升高,表明它可能是评价低剂量γ射线辐照毒性效应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杨志远  熊金莲 《辐射防护》1993,13(3):192-197
对2组妊娠11 d 的大鼠分别注入氚水(HTO)和用~(137)Cs γ射线照射,以仔鼠出生后18 d 时大脑甘氨酸含量的改变为生物学终点,观察两种辐射的剂量效应曲线,并将两者比较,求出氚的 RBE值。结果表明,仔鼠受氚β射线和~(137)Cs 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范围分别为0.0038—1.9 Gy 和0.07—2.68 Gy,仔鼠大脑甘氨酸含量皆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大脑甘氨酸含量增加的百分数 Y 与剂量 D(Gy)可拟合成对数直线回归方程(?)_β=113.9+30.1 lgD 和(?)_γ=86.2+49.7 lgD。氚β射线的 RBE 值在吸收剂量1.9—0.19 Gy 时为2.8—6.08。  相似文献   

17.
急性、分次及慢性γ线照射诱发猕猴生物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高剂量率急性一次(223mGy/min)、分次累积(223mGy/min,每周照射一次,0.25Gy/次)及低剂量率慢性连续(每周照射5天,50mGy/d)γ射线照射时,在0—2Gy 累积剂量范围内,对猕猴造血、免疫及细胞遗传学方面某些生物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方式照射时机体损伤程度和特性不一,急性照射组各类效应均比其它受照组明显;而分次和慢性照射组的剂量-效应规律则比较相似。在低剂量率慢性照射情况下,PHA 激活淋巴细胞微核、淋巴细胞染色体无着丝点断片及总断裂数在累积剂量为0.25Gy 时就出现了明显增高(p<0.05),且与受照剂量呈线性正相关。它们的剂量-效应曲线尾部(在1—2Gy 区)均呈现有“坪”的现象。停照后一年中动态观察的结果表明,各照射组动物受照时所诱发的效应,绝大多数是可恢复的。急性组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较其它组长,其中免疫和造血机能的恢复呈显著波动性,而细胞遗传学效应随停照后时间的延长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以~(60)Coγ射线全身分次照射小鼠,每周一次,每次照射剂量1.70Gy,共四次,累积剂量6.80Gy,于照后3、4、5、6月观察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变化。结果可见,在照后3—6月小鼠骨髓亚二倍体细胞的发生率为10.7—17.7%,对照组为4.5%。受照后染色体畸变发生率最高的是相互易位,为4.0—22.7%,对照组为0.2%。G 显带分析结果证明,受照的11只小鼠中有6只具有特定染色体变化的异常克隆。实验结果提示,在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与肿瘤发生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观察了咖啡因分别与~(137)Csγ射线和氚水复合作用对 CHL-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恶性转化效应的影响。在咖啡因浓度为1—2mmol/L,~(137)Csγ辐射剂量为0.837—2.51Gy,氚β剂量为0.088—0.528Gy 条件下,上述两种射线或咖啡因各自单独作用,以及咖啡因分别与上述射线复合作用时,均可使 CHL-1细胞增殖受抑制,抑制的程度与辐射剂量和咖啡因的浓度有关。转化实验中各实验组的细胞恶性转化率都比对照组高,咖啡因分别与上述两种射线复合作用的实验组,其转化率又比各自单独作用时高。把转化了的细胞注入经照射后的小鼠,部分动物出现约2mm~3大小的肿块,肿块结构的细胞形态与体外培养的转化了的细胞形态相同  相似文献   

20.
探讨~(60)Co γ辐射对药用栀子种子组织培养的诱变效应。以"林海1号"、武冈野生栀子果实为试材,采用4个剂量的~(60)Co γ射线辐照处理,处理后取种子进行组织培养。观察不同辐射条件下两种栀子组织培养出愈率、死亡率、不定芽分化、不定根分化情况,以及组培苗叶片结构的变化。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林海1号"出愈率降低,而武冈野生栀子40 Gy处理的出愈率升高;辐照后两种栀子不定芽分化率、生根率均呈下降趋势;"林海1号"半致死剂量范围为40~60 Gy;武冈野生栀子半致死剂量约为40 Gy。经过辐照处理的两种栀子叶片气孔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保卫细胞出现皱缩现象,两种栀子均以40 Gy处理最为明显。20~40 Gy ~(60)Co γ射线辐照处理后,"林海1号"栀子、武冈野生栀子均能出苗且正常生长,生根率较高,是较为合适的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