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用甲型水驱曲线的变液量产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量预测是油田开发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油井见水后产量开始递减,若生产制度不变,则产量递减一般会遵循Aprs递减规律,而实际会采取提液来保持油量稳定或升高,此时产量的变化规律无法用该递减模式去预测,但可借助于水驱曲线进行预测.常用的乙型、丙型和丁型等水驱曲线可直接得出累产液量与累产油量的关系,唯有甲型曲线无法直接得出.通过泰勒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得到累产液量和累产油量的“平方型”和“立方型”两种关系式.应用结果表明当Ⅳp/Lp越小,计算日产油量精度越高且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越小;当Np/Lp小于0.6时,基本重合且精度较高;当Np/Lp大于0.6时,“立方型”公式精度较高.该方法将甲型曲线预测的技术可采储量转化为不同液量控制下的产油量指标,为液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这一经典方法的应用空白.  相似文献   

2.
根据青龙台油田构造复杂、非均质严重、多次进行方案调整的特点,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曲线法、广义水驱曲线法、经验公式法等四种方法对其可采储量进行了标定。当经济极限含水率取95%时,四种方法计算的可采储量相近,而当经济极限取98%时,水驱曲线法计算结果偏高。可采储量和剩余储量的标定结果表明,龙11断块剩余可采储量为165.91×10^4t,几乎还有一半的可采储量分布在储层中,而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研渤海地区不同类型油气田的气油相对渗透率试验结果,分析气油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非指数式特征,并讨论目前由指数式Krg/Kro推导的常规气驱特征曲线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可以同时表征指数型和非指数型气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表达式,并推导出新的非指数型气驱特征曲线。油田实例应用表明,此新型气驱曲线适用性广,拟合精度均较高,不同时期预测的可采储量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气井见水后,地层中出现气水两相流动,常规气藏工程分析方法不再适用,水驱气藏动态分析难度增大.根据油藏的水驱特征曲线.引入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水驱特征曲线.利用实际水驱气藏中两口产水气井生产数据,分析了气井水驱曲线特征,认为在采气稳定的条件下,水驱气藏中产气与产水的关系符合甲型、丙型水驱曲线.根据气井见水后的动态特征,可预测气井的可采储量变化和水驱气藏的采收率等动态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甲型水驱曲线的斜率值常用于计算水驱动用储量、评价油藏水驱开发与常规措施效果,但斜率值的不确定性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改善此问题,对甲型水驱曲线进行推导,找到水驱导数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油田分层注水、层内生成CO2、酸化等常规措施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对童氏"7.5B"计算及乙型水驱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童宪章院士"7.5B"的准确性和适应性,指出了"7.5B"方法只适用于多个油田的统计计算,而不完全适应于单一油藏.从理论上推导了"7.5B"的数学表达式,给出了一条准确计算该值的有效途径.对童氏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乙型水驱法及采出程度与含水关系图版作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单井水驱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研究剩余可采储量的分布规律是调整,挖潜的物质基础,而准确计算单井的水驱控制储量是分析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单井的水驱特征,认为由于储层物性的差异和水驱控制程度的不同,单井之间的开发动态差异大,单井间的驱控制储量关悬珠,在油藏的开发过程中,储量会发生再分配,部分单井会“借走”邻井的储量,使其水驱控制储量比地质储量大,因此,评价研究单井的水驱控制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驱特征曲线是油藏工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针对安塞油田王窑区渗透率很低、中低含水的现状,选择了一种适合于该区块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利用单井水驱特征曲线,对该区的35口油井的单井控制储量、可采储量、剩余油饱和度以及采收率进行了标定。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将该区的水驱特征曲线分为两种类型。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结果表明该区的单井控制储量、可采储量、单井采收率都比较小,剩余油饱和度比较大,且各参数在单井间的变化不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空气泡沫驱油藏的生产规律进行分析及预测,提出先调整水驱特征曲线,再进行相关指标预测的研究思路。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并预测了空气泡沫驱油藏在产量稳定阶段的生产动态,再依据四种含水特征曲线,对直接空气泡沫驱油藏和水驱后再转向空气泡沫驱油藏的水驱特征曲线进行了分析,并将水驱曲线的预测结果和数模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直接空气泡沫驱油藏可以利用丁型特征曲线分析;水驱后再转向空气泡沫驱油藏可以利用丙型和丁型曲线对其生产动态进行预测。利用H.R. Warner提出的方法计算出产气特征曲线,拟合误差小,可在达到气体突破稳定之后,利用气油比与累计产油量的特征关系预测三年之内的生产气油比,进而计算出产气量。  相似文献   

10.
张金庆提出的广式水驱特征曲线比传统的水驱曲线预测精度更高,该曲线表达式中特征参数q的确定非常重要。根据油田实际数据,讨论快速确定参数q的几种方法,如拟合法、类比法、可动油储量标定法等。  相似文献   

11.
建立4种常用水驱特征曲线所对应的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方程,通过实例评价水驱特征曲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火成岩油藏油井水驱特征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火成岩油藏储层复杂多样,注水开发的水驱特征在各相带也相同,后期开发治理带来困难。为了提高火成岩油藏的水驱效率,采用油井含水特征曲线法分析了阿北安山岩油藏油井水驱特征,分为注入水沿裂缝呈条带驱、水锥锥进垂向水驱、层状水驱、油藏边水沿不整合而侵入等四种形式,经过调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可供同类油藏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坪北油田套管损坏井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套管损坏井不仅影响油水井正常生产、造成可采储量损失,而且存在污染洛河层水源的风险。目前套损井治理技术主要包括:膨胀管补贴与封隔器卡堵技术,由于工艺技术上存在一定缺陷,现场应用范围受限。因此,通过研究周边同类型油田的套损井治理技术,并积极开展适应性评价与先导现场试验,为指导下步坪北油田套损井的治理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摆动活齿传动内齿圈齿形求解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齿轮啮合原理应用于摆动活动齿传动分析,计算出了摆动活齿传动中激波器偏心凸轮与活齿的啮合点的坐标,活齿与内齿圈啮合点的坐标,然后求出活齿传动的啮合曲线,内齿圈的齿形曲线,为内齿圈齿形的求解和加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结果表明,理论齿形与实际齿形相符。  相似文献   

15.
含水率与驱替倍数关系曲线作为研究水驱油规律的一条重要曲线,对油田水淹规律、剩余油挖潜以及含水率上升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受岩心尺寸较小及高黏原油水油流度比的影响,在无水采油期、低含水期甚至中含水期无法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出现了曲线异常现象。因此,建立了含水率与驱替倍数数学关系式,并对渤海部分稠油油田水驱实验得到的含水率与驱替倍数三类异常曲线进行了校正,根据校正后曲线对M5⁃2油田进行了水淹图绘制,进而指导该油田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高含水砂岩老油田涉及中石油中亚MMG、PK和北布扎奇项目的相关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快速递减及低效开发阶段。为了提高高含水期砂岩老油田剩余油采收率,以北布扎奇油田为例,运用物质平衡、测井解释、动态分析、水流通道、数值模拟等综合分析方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特征系统攻关与实践。结果表明,纵向上受储层沉积韵律和非均质性影响,层内、层间剩余油差异富集,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储层物性影响,水驱波及弱势方向剩余油局部富集。结合注水开发矛盾和剩余油富集特点,制定注采井网调整和注水方式优化综合调控对策,实现油田合同期内采收率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南海近海西部和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油藏储层物性与原油性质较好,产能较高,但部分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产量递减幅度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累积频率的数学统计方法建立CO2混相驱、CO2非混相驱、烃类混相驱、烃类非混相驱等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油藏筛选指标界限体系,对候选区块进行筛选,通过数值模拟预测气驱效果。研究表明,适宜采用气驱技术的多个区块主要分布在南海近海西部涠洲和珠江口盆地东部惠州油田群,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离子调整旋流反应法污水处理技术在新疆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油田各采油厂长期注入不达标污水,给油田造成巨大伤害。通过应用离子调整旋流反应法污水处理技术及相关配套处理工艺,使新疆油田采出水经处理后达到注水水质标准。污水回用或回注,既节约了淡水资源,又降低了稠油开采能耗。综述了离子调整旋流反应法污水处理技术在新疆油田应用前后的采出水处理现状。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大部分油藏属于注水开发油田,随着这些油田大部分进入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常规注水开发效果越来越差,挖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利用不稳定注水技术对进入特高含水期的油田进行高效开发,提高挖潜效率,必须了解特高含水期油田不稳定注水的机理及适用条件。以双河油田437块Ⅱ1-2层系为实例,利用油藏工程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特高含水期油田不稳定注水驱油机理,得到特高含水期油田进行不稳定注水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