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析我国塑料成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对塑料制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新的塑料制品成型技术不断涌现,本文综述了近年被进一步研发的动态注射成型、流体辅助注射成型(GAIM和WAIM)、微孔发泡注射成型、高速低压注射成型、交变注射成型、熔芯注射成型、旋转成型及反应挤出成型技术,简介了吹塑技术和模压技术的发展,并描述了其各自的特点。塑料制品的成型技术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制品各种性能、制造成本,并拓宽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微孔塑料的成型方法,主要包括相分离法、间歇成型法、连续挤出成型法和注射成型法,分析并比较了各种成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展望了微孔塑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5.
7.
微孔塑料成型过程中进气流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孔塑料的连续成型过程中,一般是采用CO2、N2等惰性气体作为发泡剂,因此,进气流量是微孔塑料成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气体注入过多或过少都不能得到微孔塑料。基于Henry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了微孔塑料成型过程中气体进气流量的计算公式,为确定微孔塑料成型过程中的气体进气流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技术及应用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塑料注射成型、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反应注射成型、挤出成型、吹塑成型和热成型CAE技术的概况、内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是对原来压制成型的方法一次很大的变革,热塑性塑料制品在耐热性、耐燃性、耐腐蚀性、电气绝缘性、抗变形的高机械强度等方面远不及热固性塑料制品。通过对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原理的介绍,对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工艺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阐述了工艺中各种参数设置,许多参数设置是经历实践的,对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都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塑料在目前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对塑料进行成型加工是完成塑料制品一个最终的过程。对塑料成型加工的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不同技术存在的特点,了解塑料成型加工不同的发展趋势,促进塑料制品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具体分析了案例的成型参数、进浇、充模、冷却等情况及模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实际成型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CAE技术分析的可行性。由此可知,CAE技术对塑料注射成型的工艺参数分析和模具设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滚塑工艺的成熟发展,特别是在滚塑钢衬塑储罐以及化工防腐设备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并具有强力的市场需求。这一技术的应用凸显了它的工艺结构、特点、原材料、生产设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产品性能、质量的稳定有了很大提高。本论文以滚塑成型工艺技术在钢衬塑产品方面的应用为分析对象,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滚塑钢衬塑工艺技术、特点、原材料、成型设备、衬塑方案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逐一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可为相近类型企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热流道技术是应用于塑料注塑模浇注流道系统的一种先进技术,是塑料注塑成型工艺发展的热点方向。早在上个世纪中期,欧美国家就已经推广应用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18.
塑料化是现代汽车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塑料件成型技术与汽车塑料化无缝结合起来,创新创造成型技术,推动汽车塑料化的进程,这是汽车工程重要的应用技术开发。现代先进的塑料成型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几乎都与汽车塑料化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对汽车有关几种塑料件成型新技术的分析研究,说明汽车塑料化技术进步离不开塑料成型技术的创新创造,同时推动了塑料成型技术的创新创造。汽车塑料件成型加工新技术的研发,以终端制品发展的新功能、新特点为出发点,把制品研发,塑料原料的研发、设备研发、成型工艺研发等作在线无缝结合一条龙开发。 相似文献
19.
Cavity balancing is the process of altering the flow front within a cavity through thickness and design changes such that a desired fill pattern is achieved. This paper reports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undertaken in developing an automated method for cavity balancing of two‐dimensional cavities. The aim of the automated cavity balancing routine is to reduce product development time and to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This will lower the level of prerequisite expert knowledge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mold and part design. The automated cavity balancing routine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the concept of flow paths. The hill‐climbing algorithm was employed on the cavity fill pattern for generation of the flow paths. Replacing the flow paths generated using the straight flow path assumption in previous work, this method was found to be more versatile and suitable to automation. No special considerations or routines were required to overcome the presence of inserts within the cavity. The method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a computer program running as an external loop to the Moldflow software. The models analyzed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iable and robu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