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主要以北直隶为例,探讨政治和礼制影响下的明代社稷坛的等级与定制时间,及其与明代城市格局的关系.明代地方府州县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厉坛的定制时间分别有两个:洪武元年(1368年)和洪武四年(1371年).除了分封藩王所在的省城、府城(即王府城市)之外,明代其余各地方府州县的坛壝为同一等级,其坛壝定制始于洪武元午十二月己丑,至洪武三年(1370年)均已确立.  相似文献   

2.
一、山川坛与先农坛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营造北京之时,宫殿、坛庙均沿用应天府(南京)规制。在正阳门南分别建天地坛和山川坛,后前者改建为天坛、大享殿、祈谷诸坛,后者改建为神抵、先农、大岁诸坛。明嘉靖三十二年(155年)加筑外城,二坛都包在城内。因其  相似文献   

3.
说起坛,我们都会想起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那么建筑中的坛又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类型中,坛是一种礼制性建筑,是为了进行各种祭祀活动而建造的。除了前面所述的几个坛外,北京还有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和杏坛,而在其它各地的一些佛教寺庙中,还有戒坛、楞严坛、大悲坛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3)
为明确坛紫菜Porphyry haifanesis在生长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分泌特性,以两种品系"洞头本地菜"和"浙东1号"的坛紫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光照(1500、2000、3800 Lx)和黑暗条件下的室内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养殖水体中DOC、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变化,对DOC分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2800 Lx下,两种品系的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光照2h时达最高;在光照6 h条件下,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2000 Lx时最高;随着黑暗时间的延长,两种品系坛紫菜的DOC分泌速率、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均逐渐下降,黑暗2h时,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洞头本地菜"最高达66.09%,"浙东1号"最高达75.04%;光照条件下,两种品系坛紫菜DOC的分泌与碳同化的同步性较弱,而黑暗条件下,DOC的分泌与DIC的释放同步性较强;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浙东1号"坛紫菜DOC分泌基本未表现出滞后效应,"洞头本地菜"坛紫菜DOC分泌在光照6 h后表现出微弱的滞后效应。研究表明,坛紫菜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均会向水体中分泌DOC,提高海水中的DOC浓度。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300-306
为明确坛紫菜Porphyry haifanesis在生长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分泌特性,以两种品系“洞头本地菜”和“浙东1号”的坛紫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光照(1500、2000、3800 Lx)和黑暗条件下的室内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养殖水体中DOC、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变化,对DOC分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2800 Lx下,两种品系的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光照2h时达最高;在光照6 h条件下,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2000 Lx时最高;随着黑暗时间的延长,两种品系坛紫菜的DOC分泌速率、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均逐渐下降,黑暗2h时,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洞头本地菜”最高达66.09%,“浙东1号”最高达75.04%;光照条件下,两种品系坛紫菜DOC的分泌与碳同化的同步性较弱,而黑暗条件下,DOC的分泌与DIC的释放同步性较强;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浙东1号”坛紫菜DOC分泌基本未表现出滞后效应,“洞头本地菜”坛紫菜DOC分泌在光照6 h后表现出微弱的滞后效应。研究表明,坛紫菜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均会向水体中分泌DOC,提高海水中的DOC浓度。  相似文献   

6.
岩坛六弊     
1引言 近来各行各业各祭一坛,早有名气的如文坛;另有画坛、书坛、歌坛、影坛、体坛等;就连最不争气的中国足球的足坛,也是新闻不断,煞是热闹。为岩土工程立坛,也就名正言顺。本文主要涉及土力学的研究和论文方面的问题,似应叫“土坛”为宜,但一查字典,所谓“坛”者乃是土堆的台,故“土坛”有犯复之嫌,故称岩坛六弊。岩石可能无弊,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土为邻,难免受到牵连。是为岩坛。  相似文献   

7.
基于田野考察、口述史考古,以建筑人类学的方法,分析南侗地区各类型萨坛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对萨坛演变的机制做出解读。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将军坛陵园规划设计”为例,首先分析了陵园规划设计中意境塑造的主要理念,然后借鉴现代景观设计学原理与山水文化思想从“空间形制”、“风水设计”、“景观布局”等角度探讨将军坛陵园规划设计中的意境塑造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杜建梅  李树华  邬东璠 《中国园林》2012,28(12):100-104
北京天坛作为明清封建帝王时期最高等级的祭祀场所,是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的设计杰作。天坛外坛通过其特有的植物景观烘托出祭坛庄严肃穆的氛围,是天坛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阅古籍资料与调研现状古树,分析阐明了明清时期天坛外坛植物由圆柏、侧柏、油松、国槐、银杏、柳、榆树、榔榆、牡丹、益母草等乡土植物构成,呈现郊野风貌,植物景观特征独具祭坛特色。对整治天坛外坛植物,恢复天坛历史原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明清同时期的天坛与先农坛坛垣格局进行比 对研究,参考中国古代建筑群规划布局采用的模数设计手法, 综合利用文献、图档、实物、航拍图和测绘图等,得出明洪 武十一年(1378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民国 三十七年(1948年)及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03年4个历 史时期天坛坛垣格局变迁,并对其因承关系展开分析,研究成 果可为恢复天坛、先农坛坛垣格局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研究北 京其他坛庙坛垣格局、明清北京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及保护 北京城市历史景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昭奋 《新建筑》2000,(5):74-75
为迎接2000年,迎接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中华世纪坛已傲然屹立于北京西郊。从长安街复兴门往西,从北京西客站往北,两线的交汇处—中华世纪坛就坐落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央电视台之间,玉渊潭公园南面纵长478 m,面积4.5 hm2的场地上。 这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它既是时间一时代志,又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标志,展现着传统的和当代的科学和文化的风采。 铭文碑石、圣火广场、青铜甬道、乾坤坛体和坛体内部的环形大厅、世纪大厅和艺术展厅等,组成了一曲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高亢雄浑的交响乐。 整个中华世纪坛坐北朝南,坛体和场地整洁明朗,雍容大度,洋溢着群众性、民主性的节日气氛。江泽民主席手书“中华世纪坛”五个金色大字镌刻在宽9 m,高1.2 m的汉白玉碑石正面。碑石面有中华世纪坛铭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年交汇,万世流芳。这是中华世纪坛的序曲。碑石北面,是直径30 m的下沉广场一圣火广场。广场正中,跃动着桔红色的圣火,无论日出日落,无论狂风暴雨,光芒四射,永不熄灭。北京猿的火种,燧人氏的火星,虎门烧烟的烈火,延安游行的火炬,照亮天安门的节日礼花,推动神舟上天的长长烈焰,都跟这不灭的火光融合在一起,照亮过去的年代,照亮未来的世纪。  相似文献   

12.
关注于18世纪中国建筑的音乐化设计,并剖析了北京现存的两例皇家建筑:天坛圜丘和北海韵琴斋.两处实例均由乾隆皇帝督造,现场调研及历史文档显示,国丘平面依照“黄钟”律尺设计,韵琴斋则意在营造比拟“琴乐”的水声.通过探讨这些设计如何表达社会、文化内涵,并由此涉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圣王”理念得出,上述建筑-音乐—体的杰作可看做乾隆皇帝“圣王”抱负的物化体现.  相似文献   

13.
客家纪念坛是一座位于福建永定县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群区的山地建筑,其结构形式是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该文针对山地建筑及本工程体型的特点,介绍了其风荷载取值计算,和用Visual LISP语言进行空间建模,用PMSAP和SAP2000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比较,并采用空间曲面投影平法的表示方法。为类似特殊体型的混凝土空间结构设计的建模、计算和图纸表示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世纪坛工程地下室弧形外墙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采用单侧弧形钢模板方案,并采取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钢模板的侧移和上浮,保证了结构混凝土质量和相关工序质量。  相似文献   

15.
艺术地再现黄帝、炎帝、蚩尤在上古时代的合符功绩,创造祭祖、祭天的场所,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独特的取火和传递仪式。  相似文献   

16.
晋祠八景是构成清代山西晋祠地区园林胜境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晋祠八景缘起、得景由来,认为八景写意晋祠山水园林、晋祠地区景观风貌是以山水环境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图文史料与现状调研,分析考证晋祠内外八景中晋祠地区景观风貌是展现村居生活、水利生产、避暑游赏、登高望远等主题景象,意象复原晋祠外八景之望川晴晓、悬瓮晴岚及山城烟堞景,拟为深入研究晋祠造园理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戒坛的整个木结构为为清代乾隆时期的建筑。因牮杆糟朽,整个建筑向东南歪扭,角梁、檐椽、柱根都有程度不同的糟朽,已构成危险建筑物。1978年对戒坛整体梁架进行了拨正加固。本文详细介绍整理梁架拨正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1,(4)
"社祭"是中国上古延续至今的农业祭祀传统,而祭祀地方神灵"萨玛"(sax mags)的坛祠是都柳江流域"侗苗"人群最为重要的"村寨空间"象征。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发现祭祀"萨玛"坛祠的形制在都柳江流域呈现出空间形态上的演变,明清以来逐步与"社祭"传统相融合,折射出都柳江"侗苗"村寨社会两种层次的"历史"演变:一层是人与自然互动而产生的生计方式变迁,即"侗苗"人群在高山与平坝之间迁徙与定居的"村寨"建构过程;另一层是定居的"村寨"居民与明清王朝国家在户籍登记及礼仪制度等社会控制层面上的"互动"隐喻。这两重"历史"表征与都柳江地域社会进入王朝国家疆域的历史进程互为表里,更反映出"中国"历史在明清时期都柳江流域村寨生活中的"演进"形态——在村寨空间和民众信仰上产生的结构性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