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绿道在珠江三角洲的建没已近2年的时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跨区域的绿道网络构架,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总结现有绿道建设特点和存在问题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的特点,结合社区绿道作为绿道网络体系的“毛细”组成。具有形式灵活、分布广泛、贴近市民生活,可有效解决高密度城市区域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缺乏系统组织、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的优势,提出在紧凑城市建设社区绿道是绿道建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与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绿道建设与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多集中在区域绿道层面,缺乏对中心城区绿道的研究.中心城区是山水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研究山水城市视角下的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水城市与绿道网构建 (一)山水城市内涵 “山水城市”概念由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与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书信来往中提出的随着山水城市理论的不断发展,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山水城市做出诠释.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休闲娱乐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地提升,而城市绿道的建设为他们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户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新生活空间。近几年福安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绿道建设,但是在实际绿道规划建设与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福安市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地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为人们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环境,实现福安市"山水画廊,五福新城"规划布局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胡进 《城市建筑》2014,(17):369-369
绿道是发达国家针对本国城市环境而提出的解决策略,它还可以对当地的生态和人文资源起到维护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内绿道发展状况,解析了紧凑城市,解读了紧凑城市绿道建设的特点和要求,最后对其新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城市绿道概念以及我国城市绿道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并通过阐述武汉市绿道的规划建设,分析总结了武汉市绿道规划建设的特点,为其他城市今后的绿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讨福州不同类型的山水绿道建设情况,总结其通过绿道网的建设、完善,连结城市及城市周边重要的生态斑块,形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屏障的有机联通的建设经验及城市生态网络安全格局途径,为探索通过绿道建构完善城市生态网络提供新的视角,对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破坏、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以及对山水城市绿道的诉求,从山水城市理论发展研究出发,剖析山水城市的本质内涵,进而总结出中心城区山水城市绿道构建的影响要素与特征,提出了山水视角下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的策略架构,并以典型的山水城市洛阳市为例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8.
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招林  何昉 《城市规划》2012,36(10):34-39
认为在我国未来30~50年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应努力构建城市绿道网络,并在其构建过程中加强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具有"修复"和"保护"的生态意义、"连接"和"流通"的服务意义及"带动"和"激发"的触媒意义,并通过城市绿道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及实施保障三大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应与城市的绿地空间网络、空间发展形态、区域空间管制、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及服务功能等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绿道促进绿色低碳出行、保护山水景观环境、营造健康生活空间三大方面的功能导向下,提出了费县绿道规划的核心思路;并以彰显地域特色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与城市生态本底和城镇格局相契合的绿道总体框架,组织融合山水与人文特色的线路,提出具体的分类设计引导,保障规划的推进与实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0)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城市特色"的危机,不少城市出现假特色、无特色或特色混乱的现象。在城市绿道规划过程中,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们应该结合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辅以必要的人工开发,以城市绿道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的扩张,浅山区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暴露出许多生态、经济等方面的问题,逐渐被纳入规划建设的范围内。浅山区绿道作为一种绿地系统中的线性景观空间,近年来在一些城市得到实践和运用,其生态修复、功能连接、景观延续、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属性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可能。笔者针对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总体分析浅山区的自然基址与城市的发展演变特征,得出浅山与城区的关系;其次结合绿道的功能特征与属性研究得出浅山区绿道的发展重要性与建设目标;最后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规划设计项目为例,阐述华北地区的浅山区绿道在生态、功能、景观、文化等方面的营建策略与设计成果。希望为相关浅山区绿道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12.
郑斌 《福建建筑》2014,(12):1-3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绿道网规划,积极推动单车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绿道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山地绿道不同于城市绿道,山地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在规划中应着重于地形、空间、坡度、材质及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考虑。鼓山绿道网规划以风景区资源为背景,着重处理选线、景观节点、生态材质及与绿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突出福州城中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色,展示闽都特色的山水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知明 《城市建筑》2013,(10):235-23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这就对关系城市品质的路网规划、道路交通环境、公共绿地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山区城市道路设计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山区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与绿道的设置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以宜昌市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与绿道的设置进行了探讨,从而提高了非机动车道空间人行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从绿道最早的原型"公园道"入手,提出绿道出现以来一直未曾改变的特征,本文将其定义为"原型特征"。归纳总结了绿道四大"原型特征"并分析其现代延伸。再以此角度对珠三角绿道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对其规划路径及工作方法进行解读,并试图对该区域绿道在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基本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广东绿道体系的构建:构思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是绿道被介绍到中国20多年后国内建成的第一个区域性绿道网。文章从绿道在广东兴起的背景分析入手,总结了珠三角绿道网规划设计的难点和设计构思,并归纳了广东绿道在"多目标,多功能和多样性"原则下的六个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学角度浅谈城市滨水区水系绿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珊 《南方建筑》2013,(1):41-43
在我国众多绿道的实施项目中,考虑的是绿道设计如何去适应土地利用规划而不是专门考虑如何设计水系绿道。事实上,设计一条好的水系绿道将很大程度地使绿道发挥其最大功能性,保护滨水区生态环境。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水系绿道设计原则来保持高质量的水体资源。本文解释了水系绿道设计中考虑生态健康性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如何确定水系绿道空间范围,强调设计中应该给予关注的构成沿河绿道的要素,以及沿河绿道植被管理方式,目的是保持滨水绿道生态修复性。  相似文献   

17.
实用景观——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以高度的连续性、简洁的设计、低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以及集历史纪念、休闲游憩、生态调节多功能为一身等诸多特点成为绿道建设项目的典范。1988年,该绿道被卢布尔雅那市议会法令宣告成为"一个独特的、美化自然环境的历史遗迹,国际上的杰作"。本文对其建设背景、景观设计、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试图对我国城市绿道、步行及自行车道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居民对慢行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建设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型绿道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绿道还存在网络不健全、功能价值单一等问题。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最后以西安沣东地区为例,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发地-路线-目的地/节点”,叠加得到适宜性得分最高的道路,通过最优路径分析并修正得到城市型绿道布局最终结果,该结果提升了游憩资源可达性,很好地起到接驳公共交通的作用,为慢行出行提供良好的线路,可为未来建设公园城市理念下绿色共享的城市型绿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美国风景园林学科规划方面的情况,包括其起源、规划原则及其"METLAND"系统开发的风景评估方法;讨论了美国绿脉规划的发展,结合实例描述了美国绿脉规划的现状,并对美国近几年的绿脉规划作了一些重要的提议.  相似文献   

20.
1 IntroductionFor Landscape Plann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lanning asp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he U nited S tates, as it has been practice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W hen in contrast w ith "design", "planning" gives answ ers and solutionsto the three basic questions, nam ely: "W H A T" is an appropriate use ofa parcel of land; "W H Y" is a plan or solution m ore appropriate; andthirdly, it show s the place (s) of this location, that is, "W H ER E " thevarious land use dec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