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7055超高强、超高韧铝合金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拉伸试验研究了经不同固溶和时效工艺处理后7055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并结合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固溶(双级) 特殊时效处理新工艺比传统热处理工艺更合理,可使铝合金获得超高强、超高韧的有效结合.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即强化固溶:455 ℃×(10~30)min 470 ℃×(20~40)min (480~500)℃×(10~30)min;特殊时效:135 ℃×16 h (190~210)℃/(10~20)min,铝合金新状态T78的σb=720 MPa、σ0.2=690 MPa、δ5=12%.  相似文献   

2.
超高强铝合金的显微组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地介绍和评述国内外关于Al-Zn-Mg-Cu系铝合金显微组织的研究状况。Al-Zn-Mg-Cu合金的显微组织主要由基体析出相(MPt)、晶间析出相(GBP)、晶界无析出带(PFZ)和抑制再结晶化合物(过渡族元素化合物)组成,它们几乎影响着合金的所有宏观性能。因此,控制了显微组织中的基体析出相、晶间析出相、晶界无析出带和抑制再结晶化合物的大小、分布及均匀性就控制了性能,而实现控制的主要途径是热处理。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挤压及热处理工艺条件对7075合金挤压棒材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挤压和热处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挤压温度380±5℃,挤压速度0.5~1.0 m/min,挤压筒温度410±5℃,模具加热400±5℃,可使粗晶层厚度及缩尾缺陷得到良好控制;固溶470℃×2.5 h,时效145℃×12 h可使7075合金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的同时控制再结晶长大,优化的工艺为7075合金挤压制品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超高强铝合金熔铸、挤压、热处理制度和冷变形量进行试验研究,选择较佳的工艺条件,生产出强度高和尺寸精度好的冷拉线材,满足了用户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粗晶环是铝合金挤压型材内常见的组织结构,降低了组织与性能的均匀性。本文设计了一系列阶梯式热处理工艺,利用不同温度阶段的回复作用消除变形过程累积的畸变能,控制固溶后超高强Al-Zn-Mg-Cu合金挤压型材内粗晶环的尺寸。结果表明:经(250 ℃, 24 h)、(300 ℃, 24 h)、(350 ℃, 24 h)、(400 ℃, 24 h)热处理后,粗晶环平均宽度降至未经处理的1/10~1/7,同时沿厚度方向拉伸性能均匀性显著提高。本研究为优化超高强Al-Zn-Mg-Cu合金型材的组织与性能提供了可参考办法。  相似文献   

6.
7.
超高强铝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目前800 N/mm2以上强度级超高强铝合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归纳了800 N/mm2以上强度级超高强铝合金的微观组织设计思路,并对不同微观组织设计思路制备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强化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型超高强铝合金热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型超高强铝合金材料的热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镦粗工艺试验,确定了该材料的热变形工艺参数,并对其进行了等温模锻工艺研究。为超高强铝合金材料通过大变形来获得高性能产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以锥形高强铸造铝合金为对象,研究了高温蠕变行为对产品固溶后校形的影响。通过热处理模拟,得到了材料在高温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研究表明,锥形高强铸造铝合金在高温下表现出明显的蠕变现象。通过对蠕变数据的分析,建立了材料的蠕变本构模型,预测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形情况。根据产品结构形式,设计了产品的蠕变工装,起到了在时效过程中,对产品进行校形的作用,缩短了生产周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中飞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4年攻关,形成了一整套\"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的加工和热处理工艺\"重大科技成果,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哈工大高性能铝合金热处理方法理论研究的核心技术支持下,哈尔滨中飞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预研多年的核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7050高强铝合金锻件的热处理工艺过程,获得了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与变化规律,并计算了热处理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固溶过程能有效去除锻件成形过程中的残余应力,但淬火过程又会在锻件表面形成较大的拉应力,这与淬火过程中较大的锻件内外温度梯度有关.按照工艺要求,在随后对锻件进行的不同变形程度的冷压缩后发现,3%的压缩量不但能消除锻件表面的应力,还能使锻件残留有非常有益的压应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后续处理过程中的裂纹产生.通过研究验证了7050高强铝合金锻件热处理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2124铝合金的均匀化热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差热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2124铝合金铸态与均匀化态的显微组织演化和成分分布.结果表明:2124铝合金的铸态组织枝晶偏析严重,在晶界存在很多低熔点共晶相,合金中元素Cu,Mg和Mn在晶内及晶界分布不均匀;经过均匀化处理后,2124铝合金组织中的非平衡相逐渐溶解,各组元分布趋于均匀;该合金的过烧温度为504 ℃,最佳均匀化制度为(490 ℃,24 h),该制度与均匀化动力学方程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T6态高强7xxx系列铝合金对应力腐蚀开裂敏感。采用回归和再时效热处理(RRA)可以提高其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而不降低其强度性能。研究了多级热处理工艺对7049铝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通过电导率测量、DSC分析和TEM组织观察,考察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态的组织变化。DSC分析表明,RRA处理会导致合金的显微组织发生显著变化,RRA处理态合金的组织与T6和T73态合金的组织明显不同。RRA处理可以使合金保持在T6态的强度且获得T73态的热力学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地铁列车车体用6005A铝合金挤压型材热处理工艺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005A挤压型材的过烧敏感温度在590℃~600℃之间;壁厚5 mm的6005A铝合金挤压型材在(520℃~570℃)2 h范围进行固溶,材料的综合性能良好。560℃2 h固溶时,综合性能最佳;随时效温度的升高,时效强化的速率加快,达到最大强化效果所需的时间越短,最终获得的强度越低;时效制度为175℃10 h时,强化效果最好;固溶水冷后时效的延迟时间应控制在3 h以内或48 h之后,该合金挤压型材才能达到良好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铝电解槽中加入含钛氧化钛直接电解生产铝钍合金的工业实践,通过调整电解工艺技术条件.使电解生产过程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电解生产的铝钛合金应用于内燃机活塞与汽车轮毂,完全满足活塞与轮艇机械性能的要求。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铝钛合金制造成本。经济效益显著。并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铝搪瓷具有固化温度较低,化学稳定性优良,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但铝搪瓷工艺复杂,对材料成分要求严格.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超声铸造处理对7050铝合金在变形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铸造相比,经相同轧制变形和热处理,超声铸造7050铝合金的显微组织更细小、均匀,析出相更细小、弥散;同时超声铸造7050铝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比常规铸造合金高60 MPa。因此,超声铸造处理产生的优良组织可以遗传到随后的变形和热处理中。  相似文献   

18.
余热热处理对Al-Si-Cu合金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余热热处理工艺对Al-Si-Cu合金中Cu元素的固溶效果、共晶Si颗粒形貌及尺寸变化、以及该工艺对合金铸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余热热处理工艺条件下,铸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理想的固溶效果.通过分析铸件微观组织显微可知,余热热处理工艺可以通过缩短固溶处理时间有效地抑制共晶Si颗粒的粗化,在4h的固溶处理中Si颗粒平均尺寸持续减小且未出现粗化趋势.采用相同工艺参数,余热热处理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单铸试棒抗拉强度比传统T6热处理工艺提升约15%.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 certain foundry processes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obtain products with very thin parts, below the 4 mm threshold of the permanent mold casting technology. The safety margins of these castings have been reduced, so the T6 heat treatment conditions adopted for the Al–7Si–Mg alloys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to identify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strength and ductility. Furthermore, the cost and the production time associated with T6 heat treatment have to be optimized. In the present work,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optimize the solution treatment and artificial aging conditions in gravity cast thin bars of B356 aluminum alloy modified with Sr. Two solution temperatures were selected, 530 °C and 550 °C, respectively, with solution time ranging from 2 to 8 h, followed by water quenching and artificial aging at 165 °C with aging time from 2 to 32 h. The results of hardness and tensile tests were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alysis.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heat treatment duration was obtained with 2 h solutionizing at 550 °C and 8 h aging at 165 °C. DS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lloy's mechanical properties reach the maximum value when the β″ phase is completely developed during the artificial 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