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孤东油田七区西南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效果及动态特点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由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于2003年9月在孤东油田七区西南Ng5^4~6^1层开展了聚合物/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根据现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二元复合驱技术在矿场上既表现出了聚合物增加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的特点,又表现出了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的特点,降水增油幅度高于单一聚合物驱。截至2006年12月底,试验区已有11口生产井见到降水增油效果,全区累积增产原油84194t,采收率提高了3.04%。  相似文献   

2.
注交联聚合物提高采收率是一项日益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孤东油田三区矿场试验方案及实施情况,着重对矿场试验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三区注交朕聚合物驱油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和结论。  相似文献   

3.
化学驱作为三次采油技术的重要内容,在ASP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存在生产能力下降、强碱采出液乳化严重以及腐蚀结垢等问题条件下,无碱体系的二元复合驱油技术成为化学驱油技术的重要形式。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能够大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具有优于单一聚合物驱的更好的驱替和波及性能。而国内外目前对于二元复合驱见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单个单元的层面,并未形成系统性的指导性论述。孤东油田于2003年开始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并获得成功,到目前,共投入二元复合驱项目8个,已累积增油251.2×104t,提高采收率4.1%。通过二元复合驱见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从定性及定量的角度系统描述了见效特征及影响因素,确定了完善注采井网、改善注入剖面等工作对于二元复合驱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发挥二元复合驱的协同效应,确保增油最大化以及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同时对同类型油田实施二元复合驱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效果 ,决定在胡状集油田进行 SD化学驱油试验。文中主要介绍了 SD驱油体系及其矿场先导性试验。经过几年的现场试验 ,累积增油 1.5× 10 4t,投入产出比 1∶ 4.83。该技术的成功应用 ,为化学驱在“三高”油藏 (高温、高矿化度、高二价金属离子 )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油工业性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孤东油田经过10 多年的强注强采,目前主力开发单元含水率已高达95%左右,为了实现降水增油目的,从1994年起在该油田经过了历时5年的聚合物驱油工业性矿场实验。针对油田构造简单,油层单一、非均质性强,油层胶结疏松、物性好,原油粘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等特点,在室内试验和数据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二级段塞注入方案。方案实施后取得明显效果:油井含水率平均下降了5.6%,日增产原油326t,预计最终可提高采收率6.5%,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实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后都得到了解决。为胜利油田开展大规模聚合物驱展示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孤东二元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效作用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孤东PS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中所用胜利石油磺酸盐SLP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间的复配增效作用研究结果。等摩尔比的磺酸盐AS与非离子剂LS54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能迅速达到平衡且平衡值σe低。AS/LS45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随LS45加入比例的增大不断降低,σe值则迅速降低并维持低值。当油相为正辛烷、甲苯、甲苯 正辛烷(1∶2)时,在磺酸盐SDBS中加入非离子剂LS45、TX、Tween、AES后,油水界面张力均大幅降低;在正辛烷中加入甲苯,可以降低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用介观尺寸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模拟,求得SDBS TX在油水界面的分布密度较SDBS大大增加,导致界面张力大幅下降。按以上原理复配的3 g/L SLPS 1g/L非离子剂 1.7 g/L聚合物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室内物模实验中提高采收率18.1%。在孤乐七区西南Ng54-61层10注16采试验区,从2004年6月起注入SP二元体系(4.5 g/L SLPS 1.5 g/L非离子剂 1.7 g/L聚合物),降水增油效果显著,截止2008年3月,试验区提高采收率5.7%,中心井区提高采收率12.7%且采出程度达到54%。图7表2参12。  相似文献   

7.
针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六区西北部的特点,在前期孤东油田七区先导试验基础上,进行了驱油体系配方优化设计和方案优化研究,并编制了矿场实施方案。通过对该方案进行跟踪研究,系统总结了二元复合驱矿场动态见效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二元复合驱后,注入压力呈先升后略降再升的趋势,吸聚剖面得到持续改善,单元阻力系数明显上升,增油幅度大、速度快,原油物性趋势表现为先降后增再降的特点,二元复合驱降水增油效果明显优于聚合物驱。单井之间见效效果主要受注入状况和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聚合物驱转二元复合驱是有效的,可为其他地区方案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孤岛,孤东油田馆上段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孤岛、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为河流相沉积,发育的微相主要有心滩、边滩、谷底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湖泊、河漫滩等。岩性以砂岩、粉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小型交错层理较发育,平面上呈连片条带状,垂向上呈板状或不对称透镜状,1~4砂组为曲流河沉积,5~6砂组为辫状河沉积,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不同微相储层物性有所差别。沉积相带控制了水洗过程中物性的变化,使孔隙率和渗透率显著增加,控制  相似文献   

9.
大庆头台油田微生物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室内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定进行微生物先导性矿场试验的大庆头台油田,有效孔隙度11.5%,平均渗透率0.125μm2,油层温度60~65℃,原油含蜡25%,凝固点31.5℃,地下粘度4.0mPap·s,地面密度0.8624t/m3,地层水矿化度627mg/L,pH值7~8。对筛选出的多株采油菌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6个菌种(P24,SHB,X2,RB,A白,AQ)在65℃下与头台原油共同发酵后,原油中轻组分增加,按参数∑C21/∑C22计算的增加率为41.0%~97.0%,以X2(97.0%)和SHB(94.0%)为最高;原油粘度(48.9mPa·s)下降17.7%~44.2%,以A白(44.2%)和SHB(41.5%)下降最多;发酵液pH值由7.0降至5.0~6.0,发酵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35.6mN/m)下降56.8%~66.3%;5个菌种(SHB,X2,P24,U1 6,A白)在45~65℃下都能生长,菌数达108~1010个/mL以上;7种菌(以上5种及AU1,5号)尺寸最大为1.2~2.4μm,与头台油藏的渗透率相适应;在渗透率0.559,0.581,0.590μm2的2个均质、1个非均质人造岩心上,水驱之后(水驱采收率33.1%,36.5%,53.6%)注入菌数为107~108个/mL的菌液0.3PV,继续水驱,流出液菌数为108~109个/mL,采收率提高6.08%,5.81%,4.60%,平均为5.81%。图2表6参5。  相似文献   

10.
孤东油田是1986年投入开发的大型整装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综合应用动态监测资料,加强精细地质研究,深化油藏认识,达到了注采平衡,控水稳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孤东油田黄原胶驱先导试验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孤东油田黄原胶驱油先导试验,探讨了黄原胶溶液在整个试验中的粘度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与聚合物驱油试验中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变化相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黄原胶具有增粘性好、抗盐、抗剪切、热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在实际注入中粘度受注入过程剪切和污水水质影响小,在地层中稳定性好,对现场注入系统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某些条件较差、清水资源缺乏的油区开展三次采油,亦可作为增粘剂用于其它方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孤东油田黄原胶驱油先导试验,探讨了黄原胶溶液在整个试验中的粘度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与聚合物驱油试验中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变化相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黄原胶具有增粘性好、抗盐、抗剪切、热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在实际注入中粘度受注入过程剪切和污水水质影响小,在地层中稳定性好,对现场注入系统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某些条件较差、清水资源缺乏的油区开展三次采油,亦可作为增粘剂用于其它方面。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综述   总被引:60,自引:21,他引:60  
经过多年的室内研究及矿场试验攻关,大庆油田已先后成功地进行了5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乳化对提高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有利;三元复合驱在注采液能力下降的同时,由于含水也大幅度下降,仍可保持较高的采油速度;采取压裂等增产措施可使下降的采液能力大幅回升,螺杆泵、清防垢措施的使用能减缓结垢对在南举升工艺及集输设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不同阶段采出液均出现的乳化现象,跟踪研究了不同注入阶段和不同注入方式的采出液.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主段塞注入阶段,采出液中水占主要因素,含水率低于40%,易形成油包水型乳化;含水率40% ~ 65%,易形成轻微水包油或油包水型乳化;含水率65% ~ 80%,易形成轻微水包油型乳化;含水率高于80%,不易发生乳化.三元复合驱副段塞注入阶段,含水率大于85%,易出现水包油型乳化.二元交替注入方式较常规三元复合体系注入方式水包油型乳化程度更高.采出液乳化规律的研究可为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的跟踪调整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火烧油层是国内外热力开采稠油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简述了胜利油田火烧油层先导试验室内研究、火烧工艺装备技术、现场试验、存在问题及认识。胜利油田火烧油层先导性试验研究,为火驱法开采稠油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报道胜利油田胜坨一区采用清水配制普通聚丙烯酰胺(MO-4000)进行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及所取得的显著的增油(平均单井增油1690t)降水效果,以及针对胜利油田清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分别进行采用清水和污水配制的梳形抗盐聚合物(KYPAM)驱试验及所取得的更明显的效果:平均单井增油分别为2094t和2186t,且比清水配制的MO-4000用量更少,采收率提高幅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从泡沫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中取得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通过对泡沫复合驱油试验的效果及动态反映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对复合体系的发泡能力、发泡效果做了初步评价,并探索泡沫复合驱油的注入及采出工艺,同时对泡沫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出泡沫驱油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CO2驱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有效动用方法,在Y101区块进行了CO2驱油试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等研究了原油与CO2作用后的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CO2驱与水驱的渗流特征和驱油效率.结果表明:由于CO2与原油容易混相,因此降低了界面张力;CO2能够提高原油的泡点压力、降低原油的黏度;CO2驱的注入能力和渗流能力都比水驱强,其驱油效率比水驱高17%~35%,水气交替驱的驱油效率比连续CO2驱高.现场试验效果证实CO2驱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内源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效果,分析了大庆油田内源微生物驱油前后油水界面张力、采出液水质生化指标、细菌群落结构和采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入营养剂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25%,采出液中产生了一定量的乙酸、乳酸等低分子有机酸;营养剂激活后微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激活后主要优势菌群为弓形杆菌属、陶厄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和梭菌属;注入营养剂后试验区块平均日产液量由456 t增加到528 t,平均日产油量由15.2 t增加到28.5 t。矿场试验注入的营养剂定向激活了有益功能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烃气非混相驱矿场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大庆油田烃气非混相驱矿场试验于1989年4月在大庆萨中开发区进行。注气后改善了吸入和产出剖面,减慢了含水上升速度,累积产没比正常水驱增加了119829t,提高采收率4.3%,预计最终采收率可提高9.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可获得纯利润9211.68万元,为投资的2.6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