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借助三维有限元计算机模拟,对云奉高速公路奉节东立交高填方边坡及其支挡结构进行了安全评价.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得到了边坡的安全系数,并且对支挡结构在不同安全系数下的应力,位移和内力等方面进行了计算.基于材料力学提出一种利用三维有限元求解桩内力的简单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边坡晷其支挡结构整体稳定,但局部存在变形过大和超载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318国道线二郎山至康定段公路改建工程K279I 600~K279l十820段公路边坡岩体破碎,开挖施工阶段发生坍塌现象,故需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加固方案分析。作者结合施工进程和监测数据,对该段边坡开挖进行弹塑性三维有限元分析,其结果与实际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3.
高填方加筋路堤是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中最常见的路堤结构形式,但其沉降规律和稳定性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问题。本文以河北省某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工程为背景,依据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的工程技术特点,借助于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模拟分析,从总变形量、竖向位移、水平位移等角度研究了高填方路堤在加筋和未加筋状况下的路堤稳定性及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4.
风积沙是沙漠地区铁路、公路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路基填料.以浩吉重载铁路(原蒙华铁路)风积沙路基工程为依托,针对试验段内使用风积沙及改良风积沙填筑的路堤边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边坡在填料、降雨、加筋及边坡防护、坡率等因素影响下的稳定性问题,以期为合理设计边坡防护与加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8.
本文依据河北省某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的工程技术特性.通过土压力及沉降试验与观测.研究土工格栅加筋高填方路堤的变形规律.在土体参数和几何模型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基于FLAC3D数值模拟高填方路基不同埋置间距的格栅对防止沉降的效果.讨论适合高填方路基的最优的格栅埋置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考虑土性相关性的软岩高填方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建立软岩高填方路堤边坡模型,并得到边坡内应力变化与土性参数变化关系。根据Vanmarcke的理论,计算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相关距离,确定软岩土性相关性。使用简化的Bishop法分析边坡稳定的极限平衡,得到软岩高填方路堤边坡稳定性系数的计算式,并明确边坡稳定性判定标准。设计与传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对比试验,证明了考虑土性相关性的软岩高填方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得到的稳定性系数误差更小,相比传统方法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0.
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水位升降变化对浸水路堤变形和稳定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水位升降对浸水路堤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路堤外静水压力和路堤内渗流的破坏性作用,得出了在浸水路堤工程实践中,控制路堤外水位、阻止路堤内渗流作用有利于浸水路堤的稳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路堑边坡施工顺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坡的开挖、支挡施工顺序对边坡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本文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深挖路堑边坡的不同施工方案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开挖一级 ,锚固一级 ,可控制边坡的变形 ,有利于边坡的稳定 ,但是另一方面锚索的受力会随着往下逐级开挖而逐渐增大 ,有时甚至会超过其设计强度。边坡的稳定最好是依靠其自身就能基本自稳 ,加固处理仅作为安全储备 ,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既要确保边坡工程的稳定 ,同时也要允许边坡开挖后有一定的变形 ,释放一部分应力 ,充分发挥边坡的自稳定能力 ,以减少支护受力 ,即将所谓的“新澳法”原理应用于边坡工程 相似文献
12.
以定汉高速高桥滑坡工程为依托,首先采用双轴压缩模拟实验与宏观力学参数值对比标定的方法确定出滑坡各岩土层的细观参数,经过验证该组参数可用于后续的滑坡稳定性分析。进而建立了滑坡的离散元模型,研究滑坡的稳定状态,并预测其滑动过程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滑坡中的粉质黏土层向下滑动,并在坡脚堆积。强风化花岗岩和中风化花岗岩未发生滑动,滑动面为粉质黏土层与花岗岩的交界面。离散元模拟结果与极限平衡法分析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模拟结果对该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岩堆体边坡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云南溪洛渡水电站专用线典型边坡工程,探讨和构建了复杂岩堆体的三维计算模型,讨论了其岩土指标取值和计算参数,运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软件FLAC3D对复杂岩堆体K20段边坡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进行了后处理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系统分析和比较了边坡施工处理前后不同工况下,K20段边坡的稳定性,比较分析了抗滑桩、锚杆、降雨等对该段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给出了溪洛渡水电站专用线该段边坡稳定性的安全评价及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Papers addressed in the lectures are review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modern methods of defining the stress-strain state (SSS) is demonstrat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slope stability. A single algorithm permitting analysis of the SSS is proposed for two limiting stat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