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银金属氧化物触头材料表面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2.
银金属氧化物(AgMeO)触头电弧侵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AgCdO触头材料及具有不同添加剂的AgSnO_2触头材料(AgSnO_2In_2O_3、AgSnO_2Bi_2O_3、AgSnO_2WO_3)进行了大量分断电弧侵蚀试验和微观分析;比较研究了不同的第二相金属氧化物对触头材料电弧侵蚀机理的影响;分析了微量添加剂对电弧侵蚀特性和表面形貌特征的作用;最后,基于触头材料中气体相反晶间侵蚀作用,探讨了触头基体微裂纹形成与扩展机理。  相似文献   

3.
银金属氧化物(AgMeO)触头材料研究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触头材料的温升特性,极间电弧特性及其对电极热力效应等方面,详细评述了国内外对AgMeO触头材料的基础研究现状:在分析比较AgSnO_2、AgCdO、AgZnO触头材料的抗电弧侵蚀性和抗熔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AgMeO触头材料的选用原则;最后,探讨了AgMeO触头材料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4.
新型银—金属氧化物触头材料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Ohta  M 田朝阳 《电工合金》1994,(1):46-47,F003,20
  相似文献   

5.
银金属氧化物触头材料制造的新论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国外近期在银金属氧化物触头材料制造方面的一个新论点。该论点认为:银金属罐头人物触头材料在实际开关中的运行性能不是决定于氧化物的种类,而是决定于材料的制造工艺和添加物,即决定于电弧作用后触头表层材料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刘辉  戚颖 《电工合金》1999,(3):18-21
本文论述了一种适宜贵金属银基触头材料生产用的离心雾化装置,用其研制出的银金属氧化物触头材料,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交流器、继电器及汽车、摩托车电器产品中。  相似文献   

11.
电弧作用下 AgMeO 触头材料的物理冶金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AgMeO触头材料电弧侵蚀机理,对电弧的热力作用下触头材料的各种响应从物理冶金本质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对AgMeO触头材料组元和组织的优化设计作了完整的分析讨论,提出优化设计判据,最后提出能充分表征触头材料电气使用性能的材料物理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2.
AgSnO2触头材料在直流灯负载下的电侵蚀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模拟实验机对直流灯负载下汽车继电器用银氧化锡(AgSnO2)系列触头材料进行电性能实验。观察了不同成分、不同工艺的银氧化锡触头材料的电侵蚀情况,总结分析了它们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电侵蚀特点。指出了影响银氧化锡触头材料电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国内首次研制的铜钴钽(GuCoTa)触头材料的制备及其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上,CuCoTa触头材料较CuCr50触头材料提高分断能力24%。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研究电触头电寿命的实验方法 ,由实验结果分析比较了五种触头材料对称和非对称配对时的电寿命 ,并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另外 ,实验后的触头表面大部分出现了裂纹 ,说明材料抗裂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5.
王丰  方宜  黄刚  温建峰 《电池》2017,(5):312-314
综述近年来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过渡金属氧化物(TMO)负极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即主要通过与碳材料复合、纳米化、掺杂、与具有互补性的TMO负极材料混合使用等技术,提高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6.
李名英  黄象金 《电池》2016,(5):285-288
介绍钠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如Ni-Co-Mn、Ni-Fe-Mn等的研究进展。概述钠离子三元正极材料在掺杂、包覆和表面预处理等改性方面的研究情况。分析三元材料今后的研究重点,为钠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银基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常见的几种银基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发展与现状。同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电触头材料——梯度银基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电触点静熔焊判据的研究近况,并从传热暂态方程出发,推导出了触点材料对称配对与非对称配对时不同材料抗静熔焊能力相对大小的判据。  相似文献   

19.
无载合分小电流触头接触电阻增加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探讨了无载合分小电流触头接触电阻增加的原因,建立了因触头表面产生污染物而导致接触电阻增加或触头失效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