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消雷器的安装能改善消雷器附近空间局部范围内雷云的地面平均电场强度,先导首端中和论及空间电荷屏蔽论是消雷机理的依据,文章以消轩装置18年来工程应用效果进行论证,进而介绍了高效全功能消雷装置的组成,并论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保护范围及耐雷击能量评价半导体消雷装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维勇 《电网技术》1997,21(4):8-9,12
以国标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IEC1024-1《建筑物防雷标准,第一部分,通则》,说明GB/T16438-1996《半导体少长针消雷装置使用的安全要求》附录A半导体少长针的保护范围是不能用于建筑物防雷的;并以前述两标准所采用的雷击参数中的单位能量为基础对半导体少长针是否能承受该能量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郑江 《电力建设》1996,17(4):57-57
此文介绍了用绝缘塑料薄板分隔大地的方法,限制大地中被雷云感应的异性电荷沿地表导的流动,以改善地面雷电场的均匀分布,达到消雷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种简易的大地分块(均压)消雷装置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江 《广西电力工程》1997,(2):12-13,28
用大地分隔墙将被保护物围住,防止被保护物通过其与大地表面的接触部份收集大地表面被雷云感应的与雷云相反的异性电荷,可以防止被保护物顶部的雷电场强发生畸变,即防止保护范围内发生雷击,亦即在保护范围内消雷。  相似文献   

5.
杨军  孙富 《电工技术》1997,(3):18-20
提出了消雷装置在强电场的电晕放电功能,使被保护空间的电场强度不超过雷电发生的极限,从而起到对雷电的防治作用。根据矿山对雷电防治的要求,应利用矿山的地形特点,设置消雷防护系统。  相似文献   

6.
1前言二连油田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该地区海拔高度995~1000m,年平均雷暴日为40天。二连油田电网每年因雷击跳闸15次,经济损失上千万元。雷害严重影响了二连油田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给油田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二连油田供电网络属小电网,网架脆...  相似文献   

7.
徐加潮 《浙江电力》1994,4(4):30-31,62
半导体少长针消雷装置在500千伏瓶窑变电所微波站的应用杭州电力局徐加潮500千伏瓶窑变电所是华东电网500千伏超高压电力系统的枢纽变电所之一,也是我省第一座500千伏超高压变电所。担负着安徽省坑口火力发电厂、浙江省北仑火力发电厂等火力发电厂和新安江、...  相似文献   

8.
9.
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安装消雷器的运行情况,简述了目前在消雷机理方面的几种论点,指出设计消雷器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电离电流,提出了五种消雷器结构。作者用本局已安装的七百多套消雷器的运行情况说明,消雷器是一种简单、经济、易行和较为可靠的新型防雷技术,并推荐采用单阵列型,不完全倒伞型和古塔型三种结构形式及其安装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无源消雷是可能的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积雨云的起电过程和触发闪电的机理,无源消雷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内外现有多针系属于无源装置,均不能避免雷击。  相似文献   

11.
能源路由器是构成未来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设备。在分析基于能源路由器的分布式能源共享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能源互联网对能源路由器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模块化多接口能源路由器主回路结构,包括储能及其变换器,公共直流母线和能源接口,其中能源接口根据其用途可分为网络能源接口和本地能源接口。简要介绍了能源路由器各个模块的控制策略,在相应控制策略下,能源路由器一方面能够满足本地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和负荷的供电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控制其多个网络能源接口的交换功率,实现多个能源路由器之间或与外部电网之间能量的点对点传输,即能源路由功能。提出了一种能源路由器储能和各网络能源接口之间的能量管理策略,能够实现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及能源的网络共享。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能源路由器仿真模型,对能源路由器的动态响应特性和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能源路由器主回路结构及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验证了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能源综合服务站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反映能源综合服务站能源利用、转换、损耗的特征,文章首先从宏观能效、微观能效、能源经济3个方面考虑,提出了能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EV充电站能效、数据中心能效、能源经济成本、经济发展适应性6个评估指标,建立了能源综合服务站能效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利用加权有向...  相似文献   

13.
能源变革新时代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机遇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我国能源变革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全方位提升能源系统效率。从能源经济效率、能源技术效率、能源无碳化率、能源无害化率、能源安全率、能源智慧率6个维度,阐释了能源变革新时代能源系统效率的内涵,分析并指出了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是提升能源系统效率的战略途径,重点探究了近中期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机遇。  相似文献   

14.
能源互联网的能量枢纽(energy-hub, EH)是实现区域内多能协调供应、区域间能源互补优化运行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区域内多能量枢纽的协调经济运行,保障不同能量枢纽之间的信息流和能量流互联互通,基于传统能量枢纽模型,构建多能量枢纽模型。同时考虑能量枢纽间能量交易的成本问题,提出多能量枢纽运营商间的合作议价模型。仿真分析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降低各运营商的运行成本,达到各能量枢纽之间能量流协调流动、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可再生能源,未来能源之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一旦建成,不必再有原料的投入.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概念、特点、能源利用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综述,从而得出结论:有了可再生能源,我们的文明方有永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能源互联网的能量枢纽(energy-hub, EH)是实现区域内多能协调供应、区域间能源互补优化运行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区域内多能量枢纽的协调经济运行,保障不同能量枢纽之间的信息流和能量流互联互通,基于传统能量枢纽模型,构建多能量枢纽模型。同时考虑能量枢纽间能量交易的成本问题,提出多能量枢纽运营商间的合作议价模型。仿真分析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降低各运营商的运行成本,达到各能量枢纽之间能量流协调流动、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节能减排、能源供应多元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促进能源供需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适应能源供需发展趋势的能源决策支持技术。综述能源决策支持技术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以常规能源为基础的经典能源决策支持技术、考虑新能源和电力输送等因素的现代能源决策支持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提出未来能源决策支持技术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以及简单模块-组合模型-综合应用的开放式、结构化的能源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思路,为丰富中国能源决策支持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能源管理方法,促进异构能源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整合。首先将能源供应商与能源产消者组成虚拟能源提供商,直接参与异构能源系统交易。其次建立云计算模型,用于系统内能源交易。然后考虑最小化客户能源使用成本和最大化能源供应商收益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促进可再生能源整合。在不同用户数量、可再生能源比例、储能结构的场景中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测试,并与传统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与MT方法相比,所提的方法可降低30%以上的系统成本,并且计算时间可满足实时能源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文中旨在研究优化一次能源结构的最佳方式和技术路径,为我国能源优化发展、技术创新提供方向参考。以理论创新为突破点,在分析全球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能源脑模型,提出能源生命周期的概念,研究了优化能源系统的途径,并分析探讨了我国能源优化的技术需求和技术路径。揭示了能源行业可自成闭环系统的规律,提出通过二次能源优化一次能源是优化能源系统、实现能源系统生命周期延长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且电能是二次能源优化一次能源的最佳方式。研究得出,通过一次能源向电能转换、电能传输、储能与能源互联网等3个方向的技术创新,保障电能的持续、稳定供应,可以实现能源系统生命周期的延长,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20.
龙涛  别朝红 《中国电力》2019,52(6):2-10
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供给是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消纳可再生能源,提出了面向终端能源互联网的能效优化调度模型。针对终端能源互联网多能流特性,引入(火用)的概念并计及系统并网和接入可再生能源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终端能源互联网的新指标—能源利用(火用)效率,建立了相应的能效优化调度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指标和模型的合理性与优越性。结果表明:能源利用(火用)效率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终端能源互联网对于能源的高效利用程度;能效优化调度可以促进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节能减排,且该调度方法与经济调度的优化结果存在一致性,有助于在增量配电网区域指导终端能源互联网外购电价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