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预测油气田开发指标的Hubbert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虎俊 《河南石油》1997,11(3):28-33
Hubbert模型是一个随时间增长的模型,将其引入油气田开发,经推导使其成业个可以预测油气田累积产量,瞬时产量,年产量和可采储量等多项开发指标的多功能预测模型。同时,还导出利用累积产量确定模型参数的2种参数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2.
广义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分布形态能较好地描述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产量变化模式。依据广义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的特征,建立了随开发时间变化的产量和累计产量预测模型;同时,新模型涵盖了几种特定产量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广义性。通过实例验证表明,广义Weibull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其预测年产量和累计产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仅为2.15%和0.36%,误差小,精度高。说明该预测模型是可靠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Weibull增长曲线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的0.63212准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威布尔(Weibul)增长曲线应用于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方法,推导了相应的计算最大可采储量NRmax的公式,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当时间与产量Qt的乘积tQt达到最大值时,累积产量Np/NRmax为0.63212。使用这一准数,可以准确而简便地计算出NRmax及a和b等系数。算例表明,这种关系的使用方法有很好的效果,进一步证明威布尔增长曲线在油田开发指标计算和预测中的重大价值。图2表1参2(陈志宏摘)  相似文献   

4.
Hubbert(赫伯特)模型是一个随时间增长的模型,将其引入油气田开发,经推导使其成为一个可以预测油气田累积产量、瞬时产量、年产量和可采储量等多项开发指标的多功能预测模型。同时,还导出了利用累积产量确定模型参数的2种参数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数理统计学原理出发,在细致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预测油气田产量及可采储量的新模型。该模型不但可以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且也可以预测油田的可采储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现场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概率统计学中的Weibull(威布尔)分布,提出了一个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油气田的产量、累积产量、可采储量、储采比、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预测油气田产量的简单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大量油气田开发的实际资料,建立了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和可采储量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简化为著名的龚帕兹(Gompertz)模型和赫伯特(Hubbert)模型。  相似文献   

8.
油气田(井)开发生产全过程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油气田(井)开发过程中产量数据的变化形态,提出了一种由高等数学理论公式推演出的适合于油气田(井)开发全过程拟合及预测分析的方法。认为已发表的拟合及预测油气田(井)产量的文章中,所引用的计算实例大多经过精心挑选,而现场实际生产数据是有波动的,特别是油气田(井)开发过程中含有开发战略思想调整等人为因素时,产量数据的上下波动更显著。作者采用前苏联北塔夫罗波夫佩拉基阿金气田1957~1977年的生产数据和我国白杨河油田(开发40余年,已进入枯竭期)的生产数据,未作任何校正和修改,直接用于文中的实例计算。白杨河油田生产数据的拟合效果参数为5.4%,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快捷,拟合预测的准确性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仅1.05%,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表2参3(陈志宏摘)  相似文献   

9.
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F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预测产量和可采储量是油气田编制开发规划、设计调整方案以及分析开发动态等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用数学模型或增长曲线方法可以对油气田产量变化的全过程进行描述。根据数理统计学中的F分布,在完成模型转化的推导中首次引入时间转化常数,建立了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新数学模型———F模型。推导了F模型产量、累积产量、最高产量及其发生时间的计算公式,其中的产量和累积产量公式分别用贝塔函数和不完全贝塔函数表达。由于F模型中包含4个常数,模型曲线调节余地较大,因此既适用于油气田产量呈单峰的情形,也适用于产量为纯递减的情形;4个模型常数采用重复线性回归方法求解,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应用F模型描述冀中坳陷的任丘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油田和岔河集下第三系砂岩油田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范围广,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图3参6(朱亚东摘)  相似文献   

10.
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简易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提出将瑞利(Rayleigh)分布模型用于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模型的参数C是最高产量发生的时间tm,油气田的可采储量等于最高年产量与其发生时间乘积的1.6487倍。该模型与其它模型相比,无待定常数,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运算,只要给出正确的油气田最高年产量与其发生时间,即可方便、快速、准确地计算可采储量和预测递减期的年产量。通过我国两个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在进行油田规划配产、计算可采储量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差分方程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差分建模理论和方法”.该方法具有模型级自适应与参数时变性的特点,可适用于油区中,长期规划时开发指标的预测.与灰色预报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由于灰色预报模型只考虑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仅仅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的函数,它要求原始时序规律性较强,这就对信息量有所限制,经矿场实际数据验证,其预报精度较中心差分预测模型要差,预报的时间要短.中心差分建模的模型即考虑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又考虑了自变量与其本身过去的关系,是用原始数据直接建模,它既可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报,又可进行动态系统的分析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研究并解决天然气开发规划中气区各分项产量对气田总产量的最优构成问题。从研究天然气开发规划的产量构成入手,以产量、成本、措施工作量等历史数据为基础,运用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的方法,建立天然气产量等开发指标与其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再在这些关联关系及成本、投资、用户需求等约束条件下,分别建立了产量最大、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单目标优化模型,并运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来研究优化模型的求解。应用实例结果符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3.
自 198 2年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全方位对外开放以来 ,油气勘探效率大幅度提高 ,石油储量快速增长 ,为海上油气田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保证了海上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和原油产量的持续高速增长。近 2 0年来 ,30个油气田建成投产 ,海上油气田的开发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在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调整阶段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夺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而提高采收率研究应放在油田开发研究的首位。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有关四川油气田钻井泥浆工艺技术发展情况回顾的专论文章,共分为下列四部分加以描述一、50年代的初级阶段,二、60年代的中深井钻井阶段;三、70年代深井钻井阶段;四、80年代 ̄90年代进入超深井及各类定向斜井(包括水平井)阶段。最后,根据笔者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渤海存在两种类型油(气)田,一类为大中型重质油油田,另一类是中小型轻质油油(气)田,两类油(气)田的石油地质特征不同.文中提出了两类油(气)田的勘探方针、油藏评价方法和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域辽阔,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加快海域油气勘探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油气化探在海域油气勘探中将发挥特殊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外的技术差距,提出了我国今后研究和发展海上化探技术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论石油与天然气综合勘探方法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勘探作为一个工程,其科学勘探方法的发展要建立在多学科联合勘探工作环境基础上,以勘探理论更新和技术扩展作为支持,这是未来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和整个石油工业发展的保证.工程化的油气勘探管理通过规划计划、部署设计、实施和验收,使勘探系统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高效益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油气探明储量的价值分级模型设计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实现石油天然气资源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制度转换,使不同油(气)田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维护资源所有者和勘探开发经营者的经济权益,就必须科学地评价不同油(气)田资源价值以便合理地确定油(气)资源税费水平。科学地评价油(气)资源价值就是对油(气)资源进行价值分级,所谓油气资源价值分级,就是在地质勘查与地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已发现油(气)田的不同资源条件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利用经济效益,即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对油(气)田资源进行的优劣等级评价,其结果是衡量资源优劣的等级参数;该参数是确定油(气)田资源价值、税费水平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可做为油(气)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级差地租原理为依据,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过程的特点,分析了油(气)资源价值成本级差和影响因素,设计出了油气探明储量价值分级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长庆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管理局的26个油田做了实际测算和简要的测算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