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评价裂缝储层泥浆侵入程度,针对水层及油层不同侵入情况,构建了一种考虑泥浆侵入的裂缝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模型,并基于裂缝地层宏观各向异性电导率张量分析了裂缝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高矿化度地层模型中,双侧向测井深浅探测视电阻率值呈“负差异”,而在高阻油气储层模型中,双侧向测井深浅探测视电阻率值呈“正差异”。随着泥浆侵入深度的增大,双侧向测井深浅探测视电阻率值差异先增大后减小,对比而言,深探测值对泥浆侵入更加敏感。文中数值模拟结果为利用双侧向测井评价潜山储层裂缝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2.
裂缝地层双侧向测井响应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裂缝对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影响,在实验室建立了一套双侧向测井物理缩比模拟系统。用该系统分别对水平裂缝地层、垂直裂缝地层和斜裂缝地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裂缝对双侧向测井响应是有影响的,且随着裂缝倾斜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由于水平井的测井环境完全不同于直井,因此直井中所建立的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模型、解释方法以及特征规律不适用于水平井。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与裂缝孔隙度、裂缝中流体电阻率、基岩电阻率、裂缝倾角以及泥浆侵入半径等的关系作了正演计算与分析,并总结了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变化规律。该研究成果对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测井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S区奥陶系马五组为一套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且裂缝发育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为了充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有效地定量评价储层渗透率,以现有的常规测井资料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应用双侧向测井视电阻率建立了该区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渗透率的计算模型,并利用有限的岩心分析数据及试气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准...  相似文献   

5.
6.
双侧向电极系测井响应的精确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峰 《测井技术》1997,21(4):265-268
虽然双侧向的数值模拟已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报道过,但符合测井仪器实际结构精确模拟的数值模拟并未见报道,利用高效的数值模式匹配法,结合表面积分方程分析这种精确模型响应,并将其数值结果与近似模型的数值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定量分析了双侧的B电极或N电极在有限远处时对测量的影响,有利于电阻率测井的常规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直井中,双侧向测井仪所发出的电流面与地层裂缝面之间的夹角,等于地层中裂缝面的倾角。对于水平井和斜井而言,该夹角不等于地层裂缝倾角。由于对双侧向测井响应产生影响的是该夹角,不是地层中的裂缝倾角,所以水平井和斜井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可能会出现"假象"。本文得出这两角之间的联系,进而阐明水平井和斜井的双侧向测井曲线响应有时会出现"假象"的原因,并且认为仅根据水平井和斜井的测井响应无法判断裂缝倾角范围,还需要结合其他测井资料。  相似文献   

8.
裂缝孔隙评价是裂缝性油(气)藏研究的内容之一.针对碳酸盐岩地层提出的基于双侧向测井的裂缝孔隙模型不适应砂岩地层基质孔、渗相对较高以及基质孔隙泥浆侵入对双侧向差异影响较大的问题,分析了裂缝性砂岩地层的双侧向测井电流传播路径,并从基质孔隙及裂缝孔隙并联导电模型人手提出了改进的双孔隙裂缝孔隙评价模型.考察各种裂缝孔隙模型的应...  相似文献   

9.
大斜度井双侧向测井响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大斜度井复杂的测井环境和双侧向电极系的工作原理,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在有侵入、多层地层情况下大斜度井中双侧向仪器的测井响应.模拟采用先考虑井眼和仪器,然后考虑地层交界面的网格划分方法,可以灵活地对各种井斜角和侵入情况进行考虑.模拟结果与国内外文献给出的结果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 所以该算法是可靠的.利用该算法还对井斜角和侵入对测井响应曲线的影响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空间类型多、变化大,裂缝参数的定量评价难度大。为了充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有效地定量评价裂缝参数,在前人对双侧向测井响应的数值模拟及反演方法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裂缝性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来估算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颗粒灰岩段裂缝参数,并将其结果与岩性、岩心及试油资料对比检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说明该套估算裂缝参数的方法在该地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裂缝性储层阵列侧向测井响应的三维有限元正演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不同角度、不同裂缝孔隙度裂缝的阵列侧向测井响应,得出裂缝性储层的阵列侧向测井响应与裂缝孔隙度、裂缝倾角的关系.随裂缝孔隙度增加,阵列侧向视电阻率降低.低角度裂缝的阵列侧向深浅视电阻率呈现负差异,高角度缝呈现正差异.将阵列侧向测井反演问题转化为无约束的非线性全局优化问题,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对阵列侧向测井进行反演,为阵列侧向测井资料反演裂缝性地层参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邓少贵  卢春利 《测井技术》2010,34(6):537-541
根据裂缝和基块孔隙不同的组合方式,建立裂缝-孔隙型介质宏观导电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其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快速计算方法用于裂缝参数的快速解释.双侧向测井响应决定于裂缝孔隙度、裂缝倾角、基块电导率或是基块孔隙度及孔隙流体性质;双侧向视电导率随裂缝孔隙度线性增长,其斜率取决于裂缝倾角的大小,并与基块电导率有关.建立双侧向的快速计算模型,提高了双侧向测井反演地层参数的速度.将该方法同岩石物理实验相结合,有助于裂缝-孔隙双孔介质油气藏的测井评价.  相似文献   

13.
低电阻率油气层双侧向测井资料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电阻率油气层由于其复杂的电性特征,油水层深浅电阻率正负幅度差异具有不确定性,致使测井信息对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分辨能力相对降低,电测井资料的有效处理和应用则尤为重要.根据电测井原理,依据非线性最小二乘原则,进行双侧向测井资料的反演校正.通过电测井资料的预处理,可提供原状地层电阻率、冲洗带地层电阻率以及泥浆滤液侵入半径等3个参数.实际资料处理表明,双侧向电阻率的三参数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有效的电测井资料预处理,不仅改善了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电测井资料的有效性,实现对电测井曲线有效校正,同时对进一步提高常规油气层的测井评价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申先  杨春文  胡林斌  李晓华 《测井技术》2004,28(4):327-328,359
针对长官庙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双感应-八侧向资料快速直观评价地层的方法.以含油饱和度公式为基础,结合经验公式,提出了简化计算方法.利用重叠的方法来指示地层的含油性.该方法在长官庙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裂缝性砂岩油层电导率各向异性和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变化规律 ,并利用双侧向测井响应对大港油田马东东构造与辽河油田双南地区深层发现的裂缝性砂岩油层进行识别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欧阳健  李善军 《测井技术》2001,25(4):282-286
分析了裂缝性砂岩油层电导率各向异性和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双侧向测井响应对大港油田马东东构造与辽河油田双南地区深层发现的裂性砂岩油层进行识别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随钻电极电流型电阻率测井仪即双侧向电阻率随钻测井仪DLR已进入现场试验阶段.该仪器提供深、浅2种探测深度电阻率曲线,可用于判断随钻过程中的地层侵入情况和钻后地层评价.介绍了该仪器的电极系排列和测量原理,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该仪器的仪器常数及测井响应的井眼影响、分层能力、探测深度及侵入影响等探测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同类仪器相比较,该仪器具有更好的分层能力、更大的探测深度和较小的井眼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侧向类测井电阻率曲线的极化角对地质构造的解释、地层界面的判断有很大帮助,但也会导致电阻率曲线失真且产生假薄层特征,因此通过正演计算明确影响极化角的因素可以提高油气层评价的准确性。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了层状介质模型,探讨了围岩电阻率、钻井液电阻率、侵入带特性、仪器特性、层厚、井径和井斜角等因素对阵列侧向测井曲线极化角的影响。正演计算表明,目的层电阻率与围岩电阻率的比值大于4时,极化角更加尖锐且幅值急剧增加;钻井液电阻率主要影响极化角的形态,钻井液电阻率越大极化角越尖锐;侵入带对极化角的影响较复杂,要综合考虑侵入带电阻率与侵入深度来判断;仪器探测深度对极化角形态的影响不大,仪器纵向分辨率越高,极化角越平缓且幅值越小;井径越大,极化角越不明显;当地层厚度小于仪器纵向分辨率时,阵列侧向测井曲线极化角消失,随着层厚增大,极化角幅值变大但趋于平缓;当井斜角大于60°时,极化角基本消失,且井斜角越小,极化角越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围岩电阻率、仪器纵向分辨率和层厚对极化角的影响尤其明显,这可为现场正确利用极化角进行油气储层解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常规测井与FMI测井资料相结合研究储层裂缝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简要介绍了应用FMI测井资料检测储层裂缝的原理与方法,给出了一口井的检测实例。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得出的裂缝孔隙度值,进一步得出了该地区横向上裂缝的分布规律,其检验结果得到了其他资料的验证,对指导该油区的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