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六偏磷酸钠在蛇纹石与黄铁矿分离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浮选试验、沉降试验、表面溶解、ζ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研究六偏磷酸钠在蛇纹石与黄铁矿分离中的作用与机理。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可以显著减弱蛇纹石对黄铁矿浮选的不利影响,它能在碱性条件下使蛇纹石与黄铁矿分散,从而提高黄药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六偏磷酸钠的作用是通过溶出蛇纹石表面的镁,并在其表面吸附,降低蛇纹石表面等电点pH,增强负电性。DLVO理论计算表明,六偏磷酸钠能使蛇纹石与黄铁矿间的总相互作用能由引力位能转变为斥力位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浮选试验及电化学测试,研究戊基黄原酸钾(PAX)为捕收剂时硫化钠对氰化抑制黄铁矿浮选的作用机理。浮选结果表明,PAX和硫化钠单独使用时都可以提高氰化抑制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但二者组合使用时对回收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电化学结果表明,PAX与硫化钠在氰化抑制黄铁矿的表面具有不同的作用形式,PAX可取代黄铁矿表面的氰根并以双黄药形式吸附于黄铁矿表面,导致黄铁矿表面疏水及可浮;而硫化钠可还原黄铁矿表面的铁氰化物并在黄铁矿表面生成单质硫和多硫化物,进而使黄铁矿表面疏水。组合使用时由于二者的协同作用会进一步提高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  相似文献   

3.
有机抑制剂CTP与黄铁矿,黄铜矿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接触角测定、动电位测定、吸附量测定及紫外光谱等多种手段研究了不同碱性介质中CTP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TP阴离子与黄铁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而与黄铜矿表面作用较弱;在混合精矿体系中,CTP在选择性吸附于黄铁矿表面的同时解吸了矿物表面的黄药。在钙离子存在条件下,CTP与黄铁矿和黄铜矿作用差距变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消除硫化铜镍矿物表面的氧化膜,抑制蛇纹石等含镁脉石矿泥对浮选影响,在硫化铜镍矿的酸性浮选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CMC)对硫化铜镍矿浮选过程的优化效果,并探讨了CMC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10^?3 mol/L盐酸溶液及20 min超声预处理可以显著强化硫化铜镍矿的可浮性,酸性浮选体系可以在更宽的pH范围内取得较好的回收率;在pH=3的酸性体系中添加20 mg/L CMC,硫化铜镍矿浮选精矿镍品位提高至19.42%,回收率提高至60.05%;分别比同等条件下不添加CMC的浮选指标分别提高了1.78%和22.79%;CMC对蛇纹石矿泥选择性抑制是其优化硫化铜镍矿浮选过程的主要原因;浊度及表面动电位测试表明CMC加入量必须控制于20 mg/L以内,过量的CMC产生有团聚作用,不利于矿泥颗粒间的分散。  相似文献   

5.
以丁基黄原酸钠、二氯乙烷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黄铜矿捕收剂邻丁基S-(1-氯乙基)二硫代碳酸酯(GC-Ⅰ).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药剂是一种脂类捕收剂,其纯度达到了90.88%.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对比了新药剂GC-Ⅰ与常用硫化矿捕收剂对黄铜矿、黄铁矿的捕收效果.结果表明,在矿浆pH值为7、用量160 mg/L的浮选...  相似文献   

6.
微细粒蛇纹石的可浮性及其机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浮选实验、润湿接触角测定、Zeta电位测试和泡沫水回收率测定,考察pH值、样品粒度、矿浆浓度和起泡剂种类与用量等因素对金川硫化铜镍矿中的主要脉石矿如微细粒蛇纹石可浮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蛇纹石的润湿接触角为37.6-,属于亲水性矿物,天然可浮性差;随着蛇纹颗粒粒度的减小以及矿浆浓度的增大,其浮选回收率升高;起泡剂对蛇纹石的表面电性和润湿性影响不大,而在微细粒蛇纹石的浮选中,不同起泡剂种类和用量下的泡沫水回收率与矿物浮选回收率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推测泡沫夹带是蛇纹石浮选进入精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研究抑制剂甘油基黄原酸钠(SGX)在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通过浮选实验考察该抑制剂对硫化矿物的浮选抑制行为。结果表明,用丁黄药作捕收剂,在SGX存在下铁闪锌矿能被Cu2+活化从而具有良好的可浮性,而黄铁矿不能被Cu2+活化;在pH为4-11的范围,SGX的用量小于50mg/L时,可以实现两种矿物的选择性分离。动电位分析表明,SGX在Cu2+存在的条件下不能阻止丁黄药的阴离子在铁闪锌矿表面的吸附,但能阻止丁黄药的阴离子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吸附等温测试结果表明,SGX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远比在铁闪锌表面量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研究了段介质和球介质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磨矿及浮选过程的影响。单矿物、混合矿及实际矿浮选结果表明,段介质可以提高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促进铜硫浮选分离。磨矿实验、粒度分布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段介质可产生更多尺寸均一、具有棱角且伸长率较高的颗粒,选择性研磨粗颗粒和黄铁矿,有效避免黄铜矿过磨。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段介质能使黄铜矿暴露更多(112)面,使黄铁矿暴露较多(200)面。捕收剂与黄铜矿(112)面的作用能较黄铁矿(200)面更高,因此,段介质可强化黄铜矿和黄铁矿颗粒间的可浮性差异,改善铜硫浮选分离效果。本研究对通过优化磨矿作业条件强化矿物浮选分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灰和氢氧化钠对黄铁矿浮选抑制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力学计算及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研究石灰和氢氧化钠对黄铁矿浮选抑制行为的影响。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当pH值为7.0~11.5时,石灰对黄铁矿的抑制作用强于氢氧化钠;当pH>11.5时,石灰和氢氧化钠均对黄铁矿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热力学计算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黄铁矿表面法拉第反应电阻Rp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利于黄铁矿表面的电子传递,从而使得黄铁矿表面更易于氧化,导致Fe(OH)3和SO42-等亲水性物质的生成;在碱性条件下,黄铁矿表面电阻Rs增大,说明其表面覆盖不良导电物质;在石灰体系中,同时存在钙膜的影响,使得Rs增加的幅度比在氢氧化钠体系中的大,该结果与浮选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镍黄铁矿电化学生物氧化过程的分解机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表面粘附和没有粘附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镍黄铁矿粉末微电极进行电化学测试,以说明镍黄铁矿氧化分解的机理。循环伏安CV结果显示,在-0.2V的低电位区域,在镍、铁离子析出时镍黄铁矿转变为中间相Fe4.5-yNi4.5-xS8-z;当电位在-0.2V到0.2V区间时,有不稳定的紫硫镍矿Fe3Ni3S4和FeNi2S4形成并在表面伴有元素硫的产生;当电位增加到0.2V以上时,不稳定相将全部分解;在高电位0.7V时,析出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高铁离子。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存在使峰电位增高,反应起始电位负移,并对表面形成的元素硫有氧化去除作用。这一过程可通过-0.75到-0.5V电位区间发生的的还原反应证实。生物浸出和电化学实验结果均表明当pH2时溶液酸度的增加对氧化过程有轻度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铜镍硫化矿浮选中Cu(Ⅱ)和Ni(Ⅱ)离子对蛇纹石的活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纯矿物浮选、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及溶液化学计算分析,研究Cu(Ⅱ)和Ni(Ⅱ)离子对蛇纹石浮选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溶液pH6.5时,铜离子在水溶液中的优势组分为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沉淀覆盖在蛇纹石表面,与黄原酸根反应,从而活化蛇纹石浮选。溶液pH8时,镍离子在水溶液中优势组分为氢氧化镍沉淀,能吸附于蛇纹石表面使其活化,但其活化作用弱于Cu2+。在酸性pH值范围内,铜、镍在水溶液中主要以Cu2+、Ni2+形式存在,对蛇纹石浮选没有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析铁介质磨矿对云母浮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值为中性的矿浆中浮选云母,铁介质磨机磨矿引入的铁离子,不但对硅酸盐矿物产生活化或抑制作用,还会通过降低硅酸盐矿物表面负电位绝对值,使非目的矿物吸附在云母表面,影响云母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理想黄铁矿(100)表面的结构弛豫、原子的Mulliken布居以及电子结构,并解释黄铁矿体相中电荷分布异常的原因.从浮选角度分析表面结构和性质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铁矿(100)表面弛豫较小,表面Fe-s相互作用相对于体相增强;表面5配位的铁原子具有较高的活性;表而层铁硫原子的能隙降低;表面层的导电性强于体相的,表面的电化学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以白钨矿、萤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动电位测试及XPS能谱分析,研究硅酸钠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在捕收剂731的作用下,pH值为9.7~10.3、硅酸钠浓度高于2.5 g/L时,白钨矿的回收率大于80%,而萤石和方解石的回收率分别低于10%和26%。Zeta电位检测结果表明:硅酸钠与矿物作用后,萤石和方解石的Zeta电位明显负移,而白钨矿的Zeta电位改变较小,说明硅酸钠更容易在萤石和方解石表面发生吸附。XPS能谱分析显示:硅酸钠与矿物作用后,在萤石和方解石表面出现了Si 2p特征峰,并且其相对含量分别为6.81%和4.72%,而Si在白钨矿表面的的相对浓度仅为0.35%;同时,白钨矿、萤石和方解石表面的Ca 2p3/2结合能偏移量分别为0.26、0.41和0.55 eV,说明硅酸钠在白钨矿表面可能发生了物理吸附,而在萤石和方解石表面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吸附。因此,硅酸钠能选择性抑制萤石和方解石,有效地分离白钨矿与萤石和方解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量子化学的CNDO/2方法计算了方铅矿和黄铁矿表面、氧的吸附以及氧化表面与乙基黄药相互作用体系.讨论了这两种矿物的表面电子结构,描述了方铅矿浮选的离子交换机理和黄铁矿浮选的双黄药分子吸附机理;研究了氧在硫化矿捕收剂浮选和无捕收剂浮选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硫化矿物的浮选电化学与浮选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物在有/无捕收剂两种情况下的浮选行为,考察浮选与矿浆电位的关系。结果表明:当pH值分别小于4.0时,黄铜矿无捕收剂浮选的电位区间为0~0.9 V;当pH值为4.0或11.0时,矿浆电位大于0.85 V以后,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低于20%;当pH值为11.0时,黄铜矿无捕收剂浮选的矿浆电位区间为0.35~0.85 V。当pH值为10.0、丁黄药浓度为5×10-5 mol/L时,方铅矿浮选的矿浆电位为0.45~0.55 V,而黄铜矿在0.45~0.80 V的电位区间具有良好的浮选性能;对闪锌矿而言,当pH值为9.0时,矿浆电位在-0.40~0.80 V区间都不具有良好的可浮性。在浮选体系中,黄铜矿表面氧化会产生元素S0,当矿浆电位从-0.2V增大至0.6 V,黄铜矿表面氧化产生的元素S的数量逐渐增大,黄铜矿的无捕收剂浮选性能越来越好。从南京和青海2个铅锌矿山的应用情况来看,采用电位调控浮选技术可以大幅度缩短铅矿石的浮选时间,减少浮选机数量。例如在南京某铅锌矿,由于采用电位调控浮选技术,原来2个系列每天处理900 t矿石,现在采用一个系列即可处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和极化曲线研究了三乙醇胺(TEA)和钨酸钠复配对黄铜在模拟热电厂冷却水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TEA和Na2WO4单一使用时对黄铜都具有一定的缓蚀作用,TEA的最佳缓蚀浓度为30mg.L-1,缓蚀效率为45.35%。Na2WO4的最佳缓蚀浓度为20mg.L-1,缓蚀效率达77.35%。在缓蚀剂总浓度为20mg.L-1时,TEA和Na2WO4的复配对黄铜具有很明显的缓蚀效果,TEA和Na2WO4最佳配比为1∶9,缓蚀效率可达89%。  相似文献   

18.
黄铁矿-卵清蛋白在浮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清蛋白(OVA),俗称鸡卵清白蛋白,是一种环保、无毒、廉价的表面活性剂。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电化学活性巯基。采用循环伏安法、红外光谱和浮选实验研究 OVA 在黄铁矿表面吸附以作为替代抑制剂。在宽的电位范围内和碱性pH值条件下,研究电化学条件对吸附机制和抑制率的作用。当OVA不存在时,可浮性在弱氧化电位条件下达到极大值。超出此电位范围,可浮性会由于生成 Fe 的氢氧化物以及亲水类的硫化物而降低。在整个测试电位范围内OVA?黄铁矿发生相互作用。OVA的抑制效果随着电位从还原电位、弱氧化电位,到黄铁矿的开路电位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OVA分子弱的构象变化以及开路电位下的疏水作用引起的。OVA的抑制率在中等氧化电位下达到极大值,这被称为静电引力。由于 OVA 以金属螯合物形式吸附,在较高的电位下这种高的抑制效果可以几乎一直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9.
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吸附量和动电位测试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黄原胶对黄铜矿、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考察黄原胶对闪锌矿的抑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捕收剂为丁黄药时,黄铜矿和闪锌矿基本都可浮,难以分离。黄原胶能较强地抑制闪锌矿且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而对黄铜矿的抑制作用较弱且随pH降低抑制效果增强。使用黄原胶为抑制剂时,在pH 7~11区间可以实现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分离。黄原胶在黄铜矿和闪锌矿表面均能吸附,但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在闪锌矿表面的吸附量,同时对闪锌矿表面性质影响也较大。黄原胶主要通过与闪锌矿表面生成的氧化锌或氢氧化锌发生化学反应而吸附在闪锌矿表面,因此黄原胶更容易吸附在容易氧化的闪锌矿表面。  相似文献   

20.
通过溶液化学计算、SEM-EDAX分析、ζ电位测试并结合浮选实验,以Na2CO3和六偏磷酸钠为调整剂,研究Ca2+存在体系中菱锰矿和方解石的浮选分离。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对菱锰矿与方解石单矿物的浮选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在二者混合矿的浮选分离中,方解石溶出的Ca2+在调浆过程中可与Na2CO3反应生成CaCO3吸附在菱锰矿表面,使二者表面性质趋同,难以实现浮选分离;改变药剂添加方式,优先加入六偏磷酸钠络合溶液中的Ca2+,阻止其在菱锰矿表面吸附,避免菱锰矿表面性质改变,再加入Na2CO3调节矿浆pH,最终实现菱锰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