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最近,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化学工业区、华东理工大学共同主办,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师生和中外初创企业的2019"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在华东理工大学正式启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马静、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李良君、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董事长刘训峰、华东理工大学副  相似文献   

2.
绿色化工是化工行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化学教育必然是化工专业教学的重要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工专业领域,将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其赋予实质性、针对性内容。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将绿色化学融合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初步探讨了将绿色化学理念、理论、方法、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华谊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的领导举行会晤,就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进行洽谈。校企双方认为,应强化优势互补,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双方自身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建上海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双方表示,将在联合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吴泾国际化工新材料科技园、共建化工新材料国际  相似文献   

4.
<正>4月9日,毕克化学新基地在上海化工区举行投产典礼,随着这一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全新一体化基地正式投入运营,将更好地满足国内客户需求。化工区管委会主任马静出席仪式并在致辞中表示,在上海全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总体部署下,上海化工区全力打造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毕克化学新基地集研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位于杭州湾北岸的上海化工区,正在谋划拿出百亿产值的土地,打造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化工是上海实体经济的重要板块,是"上海制造"的一张名片。上海化学工业区作为国内最先进、效益最好的化工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吸引了巴斯夫、科思创、中国石化等行业巨头纷纷落户,已经形成世界级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是实现新时代国家绿色发展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分析了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阐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为培养合格的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9月28日,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联盟在上海化工区召开的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上宣告成立。会上同时发布了《上海化工区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扶持实施办法》,聘请了5位顶级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共有18个围绕化工新材料等的合作项目签约。化工产业是上海实体经济的重要板块,化工新材料是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向。上海化学工业区作为上海化工产业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仪式于2019年年底在上海化工区举行,标志着上海化工区牵头打造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命名及视觉标志。近年来,上海化工区面向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及产业需求,积极贯彻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重要挑战。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应该转变传统培养模式,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等,探索出新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由于化学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多,如:材料、化工、环保等,在双创背景下应该选择适合的方式吸引化工专业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双创”实践活动和创新教学中构建新的创新素养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建设理念、人才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科学技术与卓越工程人才对化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应通过注重专业和产业对接,服务社会经济、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创业能力、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及注重家国情怀等方面对地方高校化工创新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考虑,并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说明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沈镇平 《化工时刊》2009,23(6):20-20
经过为期一年多的积极筹建,江苏蓝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宜兴蓝星化工环保研究院”2009年5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投入运行。新建成投运的“宜兴蓝星化工环保研究院”下设实验中心、分析中心、研发中心、工程设计中心、焚烧技术中心和中试场等多个部门。“宜兴蓝星化工环保研究院”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模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按照考研和就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分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为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纪红兵  佘远斌 《化工进展》2007,26(5):605-614
对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原则、绿色度的定量化以及绿色化学研究中出现的“绿色非绿”等基本问题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是否需要做必要的补充、绿色化学是否应该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定量描述和评价产品的绿色度(绿色化学)和制造过程的绿色度(绿色化工)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绿色化学的十二原则仍然是今后绿色化学化工研究的指导原则,但应增加设计并制备可回收并反复使用的物质,如催化剂、手性试剂等,以及使用过程强化及集成方法,改进原有化工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能耗等两条原则;绿色化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加以深入的研究和发展;绿色化学中的绿色度是可以量化的,但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参数和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研究和克服离子液体等绿色化学研究中出现的“绿色非绿”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8月25~26日,由绿色化工信息网主办和上海市信息服务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化工(中国)理事会和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管委会协办,以"携手创新,绿色智造"为主题的2015欧美亚绿色化工产业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化工行业国际知名外企、大型国企、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代表出席并发表了精彩演讲。会上,与会者围绕新常态下的绿色化工、化工行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智能技术以及通过行业合作促进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探寻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各大高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基于化学学科专业特色,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结合专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化学实验、改进实验仪器设备、参与科普公益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重实践模式,促使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强化绿色化学教育,成为高等学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化工专业多相催化课程教学中,为每一章节安排“绿色课时”,讲解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绿色化学理论与技术,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化工专业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绿色化学理论与技术解决化工专业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既具有扎实化工基础又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综合性化工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1月14日,由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计算机化工与应用、化工机械与装备等6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理工大学承办,国际机械工程师学会、上海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等协办的"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绿色生活"科技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图文信息中心第二会议室召开。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协会、学会、高校、院所、企业的96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会议,上海华谊集团  相似文献   

18.
《广州化工》2021,49(7)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逐渐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序得到提升。通过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可以强化大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化工原理与Triz创新理论的融合教学实践应用探索得出,有助于夯实学生掌握基本化工生产单元操作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解决化学工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拓展科技创新思维能力。并为化学化工类专业课程与创新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引起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体系。本文提出“五步实践法”培养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以期为高校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化工相关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能源化工类人才实践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增加了各种类型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和煤制甲醇虚拟仿真微型工厂实践教学项目。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化工类大赛及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扩展模式实现了从实体实验到虚拟实验、从校园教育到校企协同育人的全方位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培养能源化工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