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土》2020,(4)
为探讨南方稀土矿区芒萁对土壤稀土元素的提取能力,三洲桐坝(SZ,5a治理地)、下坑(XK,8a治理地)、牛屎塘(NS,10a治理地)、龙颈(LJ,对照地)为实验样地,研究芒萁的生长特征(株高、密度、生物量)、稀土元素富集能力及稀土元素提取能力。研究发现,各样地间株高、密度、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差异(P0.05),而地下生物量则差异不显著。地上部分对稀土元素的积累量以LJ最高,分别是SZ、XK及NS的5.45、3.51、2.33倍;而地下部分积累量以NS最高,分别是SZ、XK及LJ的5.24、6.36、3.96倍。芒萁地上部分轻稀土元素含量和稀土元素总量在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LJ≈NSXK≈SZ,且芒萁地上部分主要是累积轻稀土元素。通过芒萁净化矿区稀土元素,通过计算分别需要58年、36年、20年芒萁提取,才能将中度污染的NS、轻度污染的SZ、XK的稀土矿区表层土壤(0~10 cm)中稀土元素含量降低到全国土壤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水平(186.76 mg·kg~(-1))。  相似文献   

2.
铁芒萁植物体中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叙述了铁芒萁植物体和土壤中稀土元素的ICP发射光谱、UV分光光度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测定结果,比较了稀土矿区和非矿区铁芒萁的稀土元素含量,发现矿区铁芒萁叶中含有0.33%的稀土元素(按干叶计氧化稀土),非矿区铁芒萁叶中含有0.19%的稀土元素(按干叶计氧化稀土),研究了铁芒萁不同部位稀土元素分布的状况。本工作为研究稀土元紊对植物生长机理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对利用植物探矿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稀土采矿活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降低土壤质量,还导致矿堆浸出化学污染物(如重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等)随径流和泥沙发生迁移,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然而,矿堆区浸出污染物沿水流路径的分布特征和迁移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赣南一稀土尾矿区开展实  相似文献   

4.
稀土超量积累植物铁芒萁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稀土矿区和非矿区采集的稀土超量积累植物铁芒萁的叶片分离成醚溶物、水溶物、碱溶物和残余物四个组分。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其中稀土元素的含量 ,发现稀土元素主要存在于残余物 (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 )中 ,而主要成份为蛋白的碱溶物中稀土含量维持较低水平 ,从而避免了大量稀土对植物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矿区幼叶醚溶物 (脂肪、色素、蜡等 )和碱溶物中稀土含量明显高于矿区和非矿区的成熟叶片 ,表明稀土元素很可能参与了植物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5.
包钢尾矿坝下风位土壤外源稀土累积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钢尾矿坝中含有大量稀土的尾矿在风的作用下扬起并沉降在下风位一定区域内,必然造成土壤外源稀土的累积.为了探求尾矿坝对下风位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ICP-MS法测定了尾矿坝东南一定区域内土壤中的稀土含量.结果显示,尾矿坝下风位8km~10km范围内土壤稀土累积明显,混合稀土及La、Ce、Nd和Pr的含量均高于我国地带性主要土类的平均含量;距离尾矿坝越近累积越严重,外源稀土主要来源于尾矿坝;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Eu表现为负异常,不同样地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差异明显.研究区土壤外源稀土的累积必然带来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无法预料的生态风险,甚至通过食物链威胁周边居民的健康,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修复.  相似文献   

6.
杨国峰  张杰 《稀土》2007,28(1):84-87
通过对贵州织金地区的岩石、土壤及农作物进行稀土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后,较深入的阐述了稀土元素在岩石、土壤及农作物间的迁移富集规律,探讨了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提出了在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的同时应采取审慎的态度,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7.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多年来采用以硫酸铵作为浸矿剂的原地浸出工艺开采,氨氮污染问题凸显;近年来开发出以硫酸镁替代硫酸铵作为浸矿剂的绿色无铵开采新工艺。为研究新型无铵开采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本文分别选取全覆式离子型稀土矿块和裸脚式矿块设置测试样方和对照样方,测定典型植被芒萁的叶绿素含量和覆盖度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研究表明,受注液影响的样方和周边未受影响的对照点的植物生长情况、叶绿素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差异,说明无铵绿色开采工艺对不同类型的离子型稀土矿山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可以接受范围内,验证新开采工艺在不同类型稀土矿山的环境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生物治理措施对强度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2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度红壤侵蚀群落治24a后,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及其抗侵蚀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质量综合指数分析显示,以草促林治理群落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38,恢复程度较低,乔灌混交治理群落达到了0.80,恢复程度较高;2种治理措施下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治理措施恢复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机制。水稻作为我国南方地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基于内稳性模型,以我国南方红壤小流域水稻田中的水稻植株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水稻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迁移累积特征和内稳性特征。结果显示:(1)本研究中水稻土的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320.79 mg·kg~(-1),高于福建省土壤稀土元素背景值(223.47 mg·kg~(-1))以及全国土壤稀土元素背景值(187.60 mg·kg~(-1));(2)水稻植株不同器官对稀土元素累积能力大小顺序依次是:根叶稻谷,水稻植株不同器官稀土元素的生物迁移系数也呈现出根叶稻谷的规律;(3)水稻植株根部的H为1.68;叶部的H为0.44;稻谷的H为-1.31。各器官的内稳性指数呈现出根叶稻谷的规律。虽然水稻稻谷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很低,暂低于居民稀土元素摄入的安全剂量,也未超过亚临床损害剂量的临界值,但水稻稻谷的内稳控制力很弱,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居民长期食用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露天矿山开采产生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富集在矿区的植物体内,导致植被出现退化、死亡的情况。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和群落多样性调查发现,矿区内植物种类共计14科18属27种,其中以豆科(Leguminosae)、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松科(Pinaceae)为主,分别占包头市植物科、属、种总数的15.79%、6.32%、3.20%;通过植物群落的多度、频度和重要值筛选出优势植物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 Hort. Beng.)、直立黄耆(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银背风毛菊(Saussurea nivea)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发现,土壤污染物对上述5种优势植物根系中污染物含量影响较大。测定了优势植物的地下器官、地上器官和根际土壤的重金属、稀土元素、放射性核素含量,结果表明,5种优势植物的富集系数、转运系数、根滞留系数均...  相似文献   

11.
三代木麻黄林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强  毕华  黄澜  彭少麟  沈承德 《稀土》2003,24(3):51-55
研究了海南岛滨海砂土上3代木麻黄林生态系统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土壤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基本上与世界土壤和我国土壤相同,呈负斜率分布,轻稀土相对富集,土壤和植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木麻黄林下砂土的稀土元素总含量很低,从第1代林到第3代林分别为:42.716、45.416、14.457μg/g。植物体中的稀土元素的总含量也很低。从第1代林到第3代林,木麻黄根ΣREE分别为0.722、1.444、1.887μg/g,枝分别为0.354、0.318、0.267μg/g,叶分别为0.492、1.312、0.715μg/g。第3代木麻黄林土壤中ΣREE最低,但根中的ΣREE最高,叶中的ΣREE高于第1代林。表明幼林对稀土元素摄取强烈。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分布为土壤>根>叶>粗枝。  相似文献   

12.
李致一  李可欣  梁涛 《稀土》2020,(2):1-14
通过对包头市路尘中14种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含量的测定分析以及小型人工降雨冲刷模拟,对稀土元素在路尘中的赋存特征及在其降雨径流中的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路尘中的稀土元素随降雨过程发生迁移并在径流产生"流失浓缩"效应,浓缩强度随雨强增加而增强;相同雨强下,水泥下垫面的聚集效应高于沥青混凝土下垫面。(2)径流中水相稀土元素含量随降雨时间下降。(3)径流流失过程中,固相颗粒态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与路尘样品基本一致,呈现轻稀土富集的特征,轻重稀土之间的分馏程度较高;而水相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原始路尘样品中有一定差异,轻重稀土之间的分馏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研究轻稀土矿区土壤和植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采用内梅罗综合分析法对土壤中污染物分布进行分析,用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分析植物体内核素的分布特征。设置11个采样点,用γ能谱仪法测定土壤和5种优势植物。结果显示:矿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未高于中国或世界背景值,但高于包头市对照组背景值,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西北侧最高,东南侧最低,该区域属于轻度污染;5种植物的铀核素富集、转运和根滞留系数范围分别为0.01~0.05、0.10~0.45、0.55~0.90;钍核素富集、转运和根滞留系数范围分别为0.01~0.09、0.26~0.84、0.16~0.74。5种植物富集、转运系数均小于1,且钍核素>铀核素,当地植物的耐受性有利于生态修复土壤中的铀和钍核素。  相似文献   

14.
钟吉祥 《黄金》2015,(1):67-69
通过对某矿区水土流失及滑坡体形成原因分析,介绍了生态袋边坡治理技术在滑坡体中的应用,特别对生态袋护坡治理技术操作步骤进行了详细阐述;经过多次连续强降雨后,治理后边坡坚实稳固,坡体表面植被长势良好,使该矿区呈现出生态景观和人工生态功能区。生态袋边坡治理技术在某矿区滑坡体中的应用,有利于解决矿山开采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对滑坡体进行防护,取得了防止水土流失、边坡绿化和美化的效果,具有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方稀土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南方长期开采稀土矿山对当地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由此产生大面积的稀土矿山废弃地及严重的环境问题.分析了稀土矿山废弃地的形成原因,介绍了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综述了国内外修复稀土矿山废弃地的研究成果和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及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对稀土矿山废弃地未来的生态修复研究提出了需要加强关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因其绿色经济的特点已成为解决土壤铀污染的主要方法之一。选取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黑麦草(Lolium perenne)作为供试植物,构建植物组合,以黑麦草为研究中心,在是否添加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两种铀浓度土壤条件下探究不同植物组合方式对黑麦草生长和铀元素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组合增加了黑麦草地上部分生长量的投入,紫花苜蓿-黑麦草-小白菜组合以及紫花苜蓿-黑麦草组合促进黑麦草地上生长,添加AMF提高了单独种植的黑麦草对铀元素的富集能力,促进了植物组合种植条件下黑麦草的生物量积累。植物组合以及植物-AMF的联合是生物修复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可为探索植物组合修复铀污染的土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典型金属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助推我国金属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与治理,促进植物筛选、配置技术在矿区生态构建中的应用,对国内外金属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总结、比较,指出我国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所面临的问题,简要概述矿区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改良方法与过程,重点阐述金属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中植物选择的原则、植物的种类以及配置原则,并对矿区生态修复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针对稀土矿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稀土过程中大量含有稀土、硫铵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浸矿残留液进入周边农田土壤环境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不同污染物对土壤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及评价方法,为研究稀土及浸矿剂硫铵对土壤蚯蚓等生物有效性的课题提供理论基础.旨在通过探讨稀土元素及浸矿剂硫铵对土壤生物产生的影响,为稀土矿开发活动破坏周边农田土壤环境的生态评价提供实验依据及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余远翠 《黄金》2023,(11):93-96
烂泥沟金矿露天采坑挖损总面积约为0.461 km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将露天采坑560 m标高以上至最终境界线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及植被重建。露天采坑生态修复采取分区开展,划分为地质遗迹保护区、覆土植被恢复区与自然生态恢复区等3个区域,主要治理措施包括喷灌系统、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截排水、植物维护等,目前植被覆盖率90%以上,平台植物生长正常,具有可持续性。烂泥沟金矿露天采坑的生态修复经验可供同类型露天采坑生态修复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废弃矿山产生的生态问题展开分析,内容包括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体资源、破坏植被资源、废弃物负面影响、引起地质灾害等,结合生态优先、合理利用、重点突出、部门协同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通过研究地质灾害治理、进行土壤修复、做好动植物修复、完善保护和治理部门、播种或移栽植物、做好执法监督检查、借鉴先进治理案例、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