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要通过建设高质高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证坡耕地能“退”得下来,巩固得住,即“以建促退”。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侵蚀环境特点,在千沟万壑中修建坝系工程,拦泥淤地造田,发展高产稳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得退耕还林还草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和物质基础,在腾出的坡耕地上造林种草。二是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水量资源性不足,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林草能“还”得上去,并能够正常地生长,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即“治水保还”。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区,干旱是制约林草生长的主要因素。能否顺利地还林草,关键取决于水资源。应采取“保、蓄、节、调”四个方面的措施,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增进  李宝萍  杜明侠 《人民黄河》2003,25(10):23-24,35
结合豫西黄土丘陵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等方面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可行性。针对本区立地条件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对策,探讨了本区退耕还林还草配置模式、乔木树种的配置方案和牧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本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退耕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与巩固,提出其应纳入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的范畴,并从小流域的统筹规划,财政的有效保障,政策扶持,文化扶贫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陕北退耕还林还草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陕北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是山上绿、河水清、农民富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基本农田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森林是屏障,这三者是建设秀美山川的主体,缺一不可。陕北的林草问题是一个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必须要有能稳定解决群众吃粮问题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解决群众用钱问题的果林基地作支撑,退耕还林才可能实现,应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向不动摇。陕北治理水土流失要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梁峁、山坡、沟道兼治,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一起上,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加快治理速度。陕北干旱少雨,应坚持工程造林为主,同时要加强水利建设,解决林草的抗旱灌水问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通过采用政策引导 市场机制 科技支撑 农民意愿。生态补偿制度 林权和农林地制度 经营模式 营林模式创新等组合运作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6.
7.
蒙忠祺  向立 《人民黄河》2000,22(5):21-22
陕北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是山上绿、河水清、农民富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基本农田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森林是间,这三者是建设秀美山川的主体,缺一不可。陕北的林草问题是一个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必须要有能稳定解决群众用钱问题的果林基地作支撑,退还林才可能实现,应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向不动摇。经治理水土流失要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梁峁、山坡、沟道兼治,山、水、要、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  相似文献   

8.
黑河中游灌区退耕还林还草节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年退耕还草节水量计算为例,论述了黑河中游灌区退耕还林还草节水量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以及节水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促进流域内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上大做文章.近年来,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流域经济发展对黄河供水的需求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利》2011,(12):114-117
一、发展历程与企业文化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88年组建,其前身为黄河中游治理局规划处,是全国知名的水土保持专业规划设计研究院。该院建院2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壮大,实现了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设计为主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并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中游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改进的连续提取法对黄河上中游乌海、乌拉特前旗、石嘴山、潼关4个河段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中游沉积物中磷以钙磷(Ca-P)和有机磷(Org-P)为主,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1 268.634 6-1 474.06 μg/g.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3,(9):53-54
选取《黄河水资源公报》中2001—2011年黄河上中游降水量及其分布、天然径流量、地下水不重复量和水资源总量,与《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中1956—2000年相应数据均值(常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上中游年降水量、天然径流量、地下水不重复量和水资源总量均较常年有较大变化,其中年降水量变幅在-10%24%之间,天然径流量变幅大多较降水量变幅小5%24%之间,天然径流量变幅大多较降水量变幅小5%25%,主要产水区降水量的变化影响着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地下水不重复量的变化主要受地下水开发利用相对集中区域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水资源总量的变幅大多较降水量变幅小5%25%,主要产水区降水量的变化影响着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地下水不重复量的变化主要受地下水开发利用相对集中区域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水资源总量的变幅大多较降水量变幅小5%20%,主要产水区降水量的变化影响着水资源总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3,(12):15-18
2012年黄河上游洪水具有洪峰流量大、持续时间长、洪水量大的特点,经过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的调节,进入宁蒙河段的洪峰流量为2 7103 520 m3/s,沿程总体呈减小趋势;内蒙古河段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在三湖河口到头道拐河段发生大范围漫滩。研究表明,经过洪水持续作用后,宁蒙河段平均河底高程下降,内蒙古河段1 000 m3/s同流量水位显著降低,三湖河口断面同水位过流能力增加约700 m3/s;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泥沙冲刷0.421亿t,三湖河口—头道拐为淤积,其中主槽冲刷约0.260亿t、滩地淤积约0.725亿t;大漫滩洪水时的淤积量以及非漫滩洪水的主槽冲刷量均与水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若尔盖盆地黄河古河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尔盖盆地黄河古河道宽谷的平面地貌形态和卫片形迹呈反S形,古河道相当于现代黄河的Ⅱ级阶地,古河道上、中、下游段矿物组成、粒度分析与现代黄河阶地的矿物组成、粒度分布曲线一致,反映其蚀源区、沉积介质和沉积环境的一致性。古河道形成于晚更新世,是若尔盖盆地北部地壳出现短暂回升和白河左岸支流溯源侵蚀袭夺黄河发生水系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假定各省水泥不跨省外运,并且各年生产的水泥基本消耗完,借用各省在黄河流域的GDP比重,估算黄河上中游6个省(区)的水泥消耗量,若水泥大砂按11.19~11.82估算,则黄河上中游潼关以上2000—2012年平均每年需在河道采砂1.13亿~1.73亿t,占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6亿t的7.1%~10.8%,其中2012年采砂量为1.93亿~2.95亿t。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气环流和海洋下垫面资料,分析了影响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的前期信号,提取了对预测黄河中游盛夏干旱有明确指示意义的物理因子,建成了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统计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和综合分析表明,1955~2000年期间拟合概率较高,2001~2003年试验预报效果较好,黄河中游盛夏以A型干旱为主要特征的少雨干旱趋势预计还要持续6~7年。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河道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立了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把黄河上游分为上、中、下3段,根据黄河沿、玛曲、唐乃亥、安宁渡、青铜峡和头道拐6个水文站1960~1990年系列资料,计算的25%、50%、70%、95%4个水文频率年生态需水量分别为235.811 8亿、230.482 0亿、193.823 8亿m3和166.056 3亿m3,河道内平均年生态需水量为径流量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18.
19.
TOPMODEL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过程的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其结构明晰,参数较少,物理意义明确。以黄河中游府谷至吴堡未控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TOPMODEL模型进行了洪水模拟,获得的3项模拟精度指标显示,该模型在率定和检验两个阶段的模拟精度都比较高,表明TOPMODEL模型可以应用于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尺度流域,从而拓宽了该模型的应用范围,对该区间的洪水预报和防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揭示近年来黄河中游因未控区间加水引起的径流变化成因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该模型在模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研究了整个黄河中游地区的不同类型区、强烈侵蚀产沙中心带以及小流域和沟谷这三种不同空间尺度的侵蚀产沙量。得出黄河中游地区的年平均侵蚀量为14.655亿T(1970-1989年);强烈侵蚀产沙中心带的平均产沙量为3.58亿,沟谷地产沙星点汉域总产沙量的比例在大部分地区为70-80%,在塬区别大于85%。另外,还对下下世纪时的入黄泥沙量作了初步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