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产生了许多与环境脱节的建筑,城市更是成了一座座混凝土建筑的高楼大厦的集合地的代名词。时至今日,建筑设计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个站在全局角度考虑解决方法的观念,以求得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全面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与强调建筑外观地标性不同的建筑理念——"消隐"。消隐并非单指让建筑消失不见,更多地是在强调建筑和环境的关联方式和方法,放大、丰富人在建筑中的体验感受。建筑与环境的共融,是建筑的姿态,亦是建筑师的心态。真正走进环境,切身感知,创造协调美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备受瞩目,消隐理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多种建筑类型中渗透,其中遗址类建筑也有所涉及。本文通过列举汉阳陵展示厅设计中面临的挑战,介绍消隐理念在展示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展示厅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材质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空间体验,探讨消隐理念在遗址类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屈少敏 《四川建筑》2016,(4):73-75,77
让·努维尔是欧洲较早谈论"消解物质性"的建筑师之一,对建筑消隐有着独特的阐释。文章旨在通过结合让·努维尔的相关作品,从建筑消隐的缘由、媒介及手法3个角度来分析解读"材料让建筑消隐"的观念,指出让·努维尔建筑作品的主题是建筑与场所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建筑的视觉表现,得到建筑通过消隐弱化自身呼应场所与城市文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对建筑消隐有着独特的理解,对具有消隐特质的开放型空间的创造以及对材料的粒子化建构等有着独特的阐释。该文旨在通过结合隈研吾的相关作品,从建筑消隐的缘由、媒介以及手法等三个角度来分析解读其著名的建筑观——“材料让建筑消隐”。提出隈研吾建筑作品的主题是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建筑的视觉表现,建筑通过消隐弱化自身以彰显自然。  相似文献   

5.
刘悦  姚璐 《四川建材》2018,(1):25-26
建筑不单单是居住的场所,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当今社会,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却忽略了人居环境的真正意义——人的体验和感受。本文主要阐述了"反造型理念",建筑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建筑形式的消亡,通过对建筑的体量、材料、体验三种形式的手法,做到在自然环境中对建筑的消隐,以凸显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期推介     
《新建筑》2019,(6)
<正>42/刘一达朱玲环境融合与游憩体验——沈阳森林动物园熊猫馆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很多设计追求建筑标志性外观,这些建筑强调的是建筑与空间的对立。熊猫馆的设计强调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观念,体现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对建筑体验的重视。通过分散建筑体量,更多地是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方式和方法,放大并丰富人在建筑中的融合感受与游憩体验,并通过弱化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纪念性景观中建筑体量高大、气势宏伟的特点不同,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出现了将展示建筑进行消隐、将环境作为纪念性景观的主体来塑造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人文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平民化纪念方式的变化,大众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艺术特色塑造的追求。按照展示建筑消隐形式的不同,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建筑消隐的方式可大致分为建筑主体隐于地下、隐于地表和与环境同质3种形式。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建筑消隐这一手法的出现,代表着人们对空间环境开始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风环境角度考虑出发,对建筑外观造型加以归类,总结出流线型、底层架空型、双层表皮型三大类,对此三大类型的建筑外观造型与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外观造型特点加以分析,说明了自然风与建筑外观造型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建筑造型应当在两者协调统一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只有让建筑真正地融合到周围环境中,才能够设计出科学生态的实用建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寒地气候影响下的建筑形态创作为切入点,分析消隐设计之于寒地建筑的目的与意义,进而提出了寒地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的方法,同时对寒地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办公建筑设计中,通过创造多孔性、延续文化传统肌理的城市环境空间,使建筑的外观形体,在人们行进中的空间体验——时间、空间、光线、阴影、肌理、质感、色彩等现象与人的经验感受溶为一体,通过对材料、细部、色彩注重与地方历史、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呼应,从而使建筑与场地紧密切合,增加建筑的体验感,达到建筑与地方特色生活共生、锚固的场所效果。  相似文献   

11.
茶园村 茶园村的油菜花开了,一垄一垄地点缀在山坡上,如同在山水画中涂抺了一笔一笔的黄色笔触,从山谷中沿着溪流上溯,是云雾遮掩的层层大山. 茶园村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灾区,位于甘肃省文县中庙乡,这里层峦叠嶂,气候温和湿润,终年云雾缭绕,有陇上江南之称.  相似文献   

12.
李雱 《建筑师》2009,(4):33-42
在斯卡帕断片建筑的纷繁断片的视像之后,是他关于时间的思考。对物体无论卑微的热情描述.对不同历史时段的等量对待.对在建筑中运动的观者感受的周密考虑.是斯卡帕细密分解和艺术重构建筑的后台运作.也是他唤起诗意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早期建筑理念的结合体,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柯布西耶提到了确立"现代建筑标准"的观点,提到了新建筑的五点原则,强调了一个现代的建筑应该像轮船、飞机一样能够进行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制造。然而,萨伏伊别墅不仅仅体现的是这些。以人的角度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一个让人可以融入到大自然、享受高品质生活的现代绿色功能性住宅。这也诠释了"萨伏伊别墅是早期绿色建筑的‘朴素思想’"的观点。本文从萨伏伊别墅室内空间的视角,解析萨伏伊别墅是如何利用空间实现现代建筑的绿色性体验,以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谢空  白梅  邓康 《工业建筑》2008,38(2):114-116
在提倡环保与节能的时代背景下,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是建筑节能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问题。虽然太阳能利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目前在我国却属于探索阶段,缺乏有推广价值的实例和经验,通过对一体化设计理论探讨和设计实例分析,提出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一些思路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青 《建筑师》2008,(6):95-101
本文以建筑学与人类学交叉的视角,对古今建筑活动的文化动因作了“建筑人类学”的理论诠释,并对这一理论的学科背景和科际关系作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建筑作为制度、习俗、场景和身体感知对象的人类学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对建筑历史演进的影响。本文并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强调了触感经验和场景体验对于建筑设计和空间意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于晓峰 《山西建筑》2009,35(10):246-247
分析了公路桥混凝土T梁预制中蜂窝、层印、麻面等外观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施工中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以积累预制T梁工程施工经验,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从而延长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18.
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思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应该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更多的是主动的学习,培养他们对建筑的感知能力及采用形象化思维的能力,对建筑设计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如何更有效地在建筑设计全过程运用BIM技术并发挥其倍增效益,成为众多建筑相关企业所关心的内容。目前,一批具有技术应用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实力的设计企业已经先行定制和应用企业内部的BIM标准。设计企业的BIM技术应用必将延伸到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并彼此关联。因此为了实现BIM在整个建筑行业更好地运用,则需要一个全面而实用的BIM设计标准以进行行业行为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