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一条 中国建筑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筑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创委会)首届年会于1986年12月2日~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和学者共134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选举了领导机构,开展了学术活动,研究了今后活动计划。中央电视台胡殔(王争)等三人记者小组,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以下简称"中国建筑设计奖")评选活动统一使用"中国建筑学会奖项申报及推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奖项系统")"进行申报和受理工作,该系统经为期1个月的测试和试运行,于2018年4月15日正式上线接受申报。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系统登录1)登录网址:http://award.chinaasc.org/2)用户登录:团体会员用户登录账号为"会员系统用户名",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5日,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成立大会暨"生态园林景观"高峰论坛在南宁召开(图11)。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院)为挂靠单位。成立大会由中国院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史丽秀主持,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仲继寿秘书长、崔愷院士等及部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参加了会议。园林景观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节能专业委员会(CBEEC,以下简称建筑电气节能专委会)"送书进高校"大型公益活动,于2012年10月23日在北京林业大学正式启动. 本次大型公益活动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建筑电气节能专委会、悉地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CCDI)、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电子信息大学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公益活动.建筑电气杂志社社长、《建筑电气》杂志主编吕立应建筑电气节能专委会邀请专程赴京出席.  相似文献   

6.
<正>6月10日,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学术委员会(筹)联合承办。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杨群副秘书长、综合部张松峰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名誉院长崔愷院士,中国建设科技集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1月15日,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成立大会暨"生态园林景观"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3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园林景观行业的院校、设计单位、行业组织等的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院)为挂靠单位。成立大会由中国院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史丽秀主持,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仲继寿秘书长,中国工程院崔愷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评选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前夕已经顺利完成了.这次大奖的评审对于总结建国60年来的设计成果,繁荣建筑创作,提升优秀建筑和建筑师的社会影响,向国际建筑界宣传中国现代建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评选活动得到,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的支持,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回首大奖评选过程,其"高效率的组织、高规格的评审、高质量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
第一条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研究会(以下简称村镇建设研究会)是在中国建筑学会领导下,从事村镇建设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对外简称“中国村镇建设研究会”。第二条研究会宗旨: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适应我国村镇经济、社会、科研技术发展的需要,组织和推动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以下简称建筑师学会)1991年6月5日至8日在湖北宜昌举行了一届三次扩大的理事会。参加会议的有龚德顺会长、周庆琳副会长兼秘书长,理事冯肃元、关肇邺、张锦秋、栾全训、袁培煌、董孝论,副秘书长马国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深圳的地方建筑师学会(以下简称地方学会)会长(秘书长)或代表。王国  相似文献   

11.
杨希文 《安徽建筑》2006,13(3):8-10
建筑具有地域性格特征,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建筑审美正是通过建筑形象、建筑意境和建筑环境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2.
冯果川 《室内设计》2012,93(3):43-44
本文指出当下中国建筑学的两支主流——国家意识形态大叙事与精英意识形态小叙事掩盖了建筑学更应该关注的、广泛存在的日常生活现实。作为引子,本文提出了走向日常的建筑学,并从释放欲望、创造快乐、恢复伦常、促进交往、回归自然、重视主体间性和设计"崇高"建筑七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这都对应着一种关于建筑学的基本观念:为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做设计,是一种很体面和高贵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黄杏玲  王宇 《华中建筑》2003,21(4):110-111
当今的建筑教育仍遵从功能主义的指导思想,忽视对学生进行形式创作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已明显滞后于当今建筑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建筑类型学在建筑设计中厂泛的影响以及其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的特点,提出在建筑设计教学中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形式教育。  相似文献   

14.
15.
赵辰 《新建筑》2014,(2):20-21
在《新建筑》杂志举办的以“走向新建筑”为主题的论坛上,作者针对性地将“建筑”、“新建筑”、“现代建筑”三个基本概念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中不同意义和相应关系,进行循序渐进的讨论;意图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帮助读者厘清这些概念的文化定义及其相互之间的一些关系,并加深对建筑学科、专业的学术理解.  相似文献   

16.
In an age of casual dressing and informal, fluid social meetings, Pia Ednie-Brown ,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t RMIT University, Melbourne, highlights the paradox of the highly formalist nature of many temporary structures. Often designed to be the event itself, pop-ups have become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occasion’. These are epitomised by the elaborate and eccentric one-off designs of cultural pavilions or follies. Could it be, Ednie-Brown asks, that this shift to a formalist architecture is giving us the unique opportunity to embrace the casual informality of today's social interactions, while still getting ‘glimmeringly sequined up for the event’?  相似文献   

17.
杨洲 《中外建筑》2008,(6):61-65
“与其应用(建筑)语言,不如去分析它。”——法国新批评派 如今走时尚路线的杂志目不暇给,时装、汽车、奢侈品和谢顶肥肚的成功男士以及修长俏美的模特掺杂在一起,充斥在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大开本精装杂志中。家具、居室和建筑自然和豪华手表、游艇、书籍艺术一样成为充实雅皮士们情调的最有品味的谈资。既可以表达自己的儒雅和新潮,也不会触及到不同阶层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筑与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筑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主要平台,建筑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营造活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自己繁衍和生长的土地上世代相传地建造着各种各样的宜于居住、劳作、休憩和交往的建筑。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产生的各具特色的建筑,传承了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构筑了人类绚丽多姿的建筑文化。人类总是热衷于游览建筑遗存去追寻自己的过去,又总是热衷于营造新型建筑去展示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建筑活动的强度,建筑技术的高度,建筑文化的深度,建筑成就的亮度,无不反映政治变革的幅度,经济发展的速度,科技进步的力…  相似文献   

19.
数码建筑——谈建筑的数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育东 《新建筑》2001,(6):16-20
从电脑谈到数码建筑,认为基于新技术的数码建筑的出现可能建构一种新理论,迎来一个新时代并引发一场新革命,并对数码建筑的未来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刘征鹏 《建筑师》2013,(2):59-62
根据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者所获得的其他国际建筑奖的统计数据,通过普利茨克建筑奖与其他国际建筑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寻普利茨克建筑奖与其他国际建筑奖之间具有一定规律性的问题,藉此为时下中国建筑的思考提供另外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